半月談記者最近在西部某縣采訪時就發現一個案例。當地政府急于出成果、樹典型,在數字上動心思,大做表面文章,把一個普通養殖大戶包裝成“扶貧大戶”,結果不但扶貧沒啥效果,反而弄得該養殖戶負債累累。
從新聞中的養殖大戶“被脫貧”的案例來看,扶貧工作中“虛”和“浮”苗頭的出現,從本質上講都是緣于地方官員政績觀的扭曲。扶貧開發工作本是為民謀福利,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事關國家長治久安的民生工程,而不應該是“沽名釣譽”的政績工程,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脫貧工作是要實實在在干出來的,脫貧成效要群眾真真切 切感受得到的,脫貧業績不是靠數字體現出來的。殊不知,在制造出華麗的數據的同時,也意味著正與扶貧宗旨背道而馳,與老百姓的支持和擁護漸行漸遠。
因此要嚴防百姓“被脫貧”,首先為政者應有科學的政績觀。扶貧工作是為了切切實實解決民生問題,來不得半點虛假。工作出了成績理應宣傳,既可展示成績,又能鼓舞士氣。但如果夸大,不符事實,就與最初的宗旨相悖,就是在背棄黨和政府的承諾,漠視群眾的根本利益,破壞黨的執政根基。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