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扶貧工作“病態”宣傳包裝“鬧劇”只是一個笑話
半月談記者最近在西部某縣采訪時就發現一個案例。當地政府急于出成果、樹典型,在數字上動心思,大做表面文章,把一個普通養殖大戶包裝成“扶貧大戶”,結果不但扶貧沒啥效果,反而弄得該養殖戶負債累累。(新華網:2016年5月27日)
網傳,養雞大戶周中全(化名)辦養雞合作社,在他養雞場的門口,張貼在墻上的宣傳廣告引人注目,上面一一列舉了合作社這幾年的“扶貧成效”:近3年出欄商品雞3萬多只,產值近280萬元,利潤60多萬元。離養雞場不遠處,以村委會名義豎起一塊“扶貧公示牌”,寫著這個扶貧項目以“合作社+大戶+貧困戶”的模式建設,包括養殖大戶、貧困戶在內,近百人從中受益。這一宣傳給周中全帶來的卻是不斷迎接參觀、考察和采訪,他說自己都不相信的數字。
存在這樣的宣傳廣告,實則是政府找人做出來,貼上去的,都在‘吹牛皮’,數字是虛的,材料是假的,其危害性和負面示范效應不可小覷。真實的效果是養雞總共出欄量、產值、利潤與宣傳廣告差距甚遠;周中全跟貼在墻上的合作社有的社員幾乎沒啥聯系,有的甚至根本不認識。不過一開始,周中全顯然樂于被包裝。然而,時間久了,不但自己負債累累,“討要”政府補貼,而真正養雞的主業卻沒干好,最后吃虧的還是自己。這樣“病態”的扶貧宣傳包裝引人深思,必須警醒。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究其原因,隨著脫貧攻堅進入倒計時,部分地方出現了扶貧“急躁癥”,急于完成減貧指標,出現了“虛”“浮”“躁”等現象。中央已經定下了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的目標,各地也簽下了“軍令狀”,保證完成任務。目前,脫貧攻堅正在有序推進,形勢良好。然而,一些有害傾向和浮躁心態也未消失,亟待引起重視。
民生之事無小事,精準扶貧更容不得半點馬虎。基層扶貧政府干部務必要主動與困難群眾“結窮親”,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引導、幫扶群眾脫貧。“虛”“浮”的扶貧工作態度不可取的。任何事情都不能一蹴而就,尤其是扶貧,這應該是一項長期的,穩固的工程。要尊重客觀事實,任何扶貧方面的形式主義都應該堅決避免,切忌搞花架子。
對于廣大公眾而言,類似的扶貧工作“病態”宣傳包裝“鬧劇”只是一個笑話,但其折射出一些地方在扶貧工作上的“華而不實”,損害卻是政府的形象。在扶貧工作上,無論是政府也好,幫扶脫貧的“帶頭人”“扶貧大戶”也好,政府要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及時給予支持,干部要上門幫助帶頭人尋找對策、解決問題,使其在經營中能盈利,發揮脫貧致富帶頭積極性,最終達到脫貧效果。同時,要克服“急躁”心理才能真正心平氣和的扶貧,唯有克服形式主義才能扶真貧、真扶貧。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