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延東指出,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全國1500多萬名專任教師,支撐起了2.6億名在校學生這個世界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特別是300多萬名鄉村教師堅守在偏遠、艱苦鄉村,默默耕耘、無私奉獻,為鄉村學生成長成才和教育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人民日報》,9月8日)
列寧曾說過:“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那對于鄉村教師而言,這光輝更加閃亮!鄉村是教育的薄弱環節,卻是教育的根,是教育的希望。鄉村教育的品質如何,在很重要的一方面取決于教師的品質。
近年來,鄉村教師日益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與城鎮教師相比,鄉村教師工資待遇相對較低,工作環境較差,當大部分城鎮中小學都使用多媒體授課時,鄉村教師還停留在黑板加粉筆的狀態,甚至沒有足以遮風擋雨的教室和校舍,還有很多鄉村教師屬于“編外”人員,社會福利難以得到充分保障。即便面臨種種困難,我們卻總能聽到那些鄉村教師的感人事跡。
鄉村教師的精神值得敬重,但精神上的支持絕不能完全替代物質上的保障。馬克思主義始終認為物質決定精神,提升鄉村教育不能只依賴于鄉村教師自身的師德品質,如若基本的物質待遇達不到,社會公眾的尊敬和贊揚在促進鄉村教師隊伍和鄉村義務教育的發展上也會顯得蒼白無力。
總而言之,提高鄉村教師待遇是促進鄉村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實際需要,只有這樣才能免除他們生活上的后顧之憂,給予他們物質尊嚴。把最好的待遇留給鄉村教師,讓廣大鄉村教師感受黨和政府的溫暖和關懷,讓農村學校成為優秀教師永遠割舍不下的最美“鄉愁”,讓優秀教師扎根農村,讓他們的付出成為提高農村教育水平、促進教育公平的橋梁。
作者單位:中共綿陽安州區委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