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今年“兩會”四川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就地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這是習近平“農民觀”的新表述,與習近平先前相關表述是一脈相承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說到底,關鍵在人。要通過富裕農民、提高農民、扶持農民,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4月13日 央視網)
近年來,農村外出打工人員越來越多,導致農村空地、閑地不斷增多,生產力嚴重下降,糧食產出大量減少,不僅如此,還因此出現大量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究其原因,是因為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傳統農民的農業技術和經營銷售方式落后,跟不上市場經濟發展的步伐,導致農民在農業生產上收入很不樂觀,農業經濟收入與支出嚴重入不敷出,只能尋求外出務工等其他方式來增加經濟上的收入,以達到收支平衡。然而,隨著社會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物價飛漲,吃穿住行的花銷越來越多,買車買房的壓力只增不減,但工資卻一直漲不起來。很多企業進行內部結構調整和面臨產業轉型,用人要求越來越追求高素質和高技能,很多公司還進行大量裁員,農村農民自身能力有限,外出務工賺錢面臨越來越多的困難,收入與支出仍然存在巨大的出入,無法滿足家庭成員對經濟收入的需求。
難道說外出打工真的比在家里發展農業好嗎?筆者的答案是否定的。為什么要這樣說呢?不如這樣想想,農民外出務工,去到一個自己完全陌生的城市,吃穿住行都變得很不便利,能力也有限,與城市里的人群競爭上崗具有明顯的弱勢,競爭壓力大,工資收入趕不上城市的消費水平,一年到頭,出去生活開支,能拿回家的錢可能也所剩無幾。與其這樣,為什么不改變自己的觀念,回鄉做自己熟悉的事,與其給別人打工,自己創業不是來的更好。近兩年也出現另一種現象,大學生、有志青年返鄉創業,他們將農民作為自己的一種職業,而不是一種身份。中國由來已久的傳統觀念,把農民作為了一種底層身份的象征,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都想擺脫這種身份,好像農民的身份很卑微。農民的身份卑微嗎?不,筆者覺得一點也不卑微,反而覺得農民是一種偉大的職業,大家吃的糧食不都來自農民嗎?“民以食為天”,那么農民就是人民的天啊。
“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說到底,關鍵在人。要通過富裕農民、提高農民、扶持農民,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習大大的話,說的是很有道理的。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只要改變觀念,在政府的幫扶下,學習掌握更多的農業技術和經營銷售方式,做到規模生產,產業選擇專業化,用農業技術保障產量和質量,對市場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就有望實現“農業增收、農民增收、農村增綠”的目標。相信有國家政策的支持,政府的扶持,新型農民必能成為未來農業生產的主力軍,脫貧攻堅的生力軍。
(作者地址:四川省綿陽市白坭鄉)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