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脫貧工作國家省際交叉考核中,中部某縣上演了一場干部“裝兒子”的戲碼。為應付檢查,避免“露餡兒”,一名年輕干部“潛伏”到貧困戶家里“裝兒子”,想替貧困戶回答問題、蒙混過關(guān)。但“演技”再好也難讓百姓接受,“假兒子”一句虛偽的“媽”,叫得老太太變了臉,氣得小姑娘撇開了頭,不僅被抓了個現(xiàn)行丟了臉,更丟掉了為人民服務(wù)的那份真心。
看到這則新聞,相信不少人都會對“裝兒子”的這名干部嗤之以鼻,但是在一片批評聲中我們應該清楚的看到此事件背后諸多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試想,在脫貧攻堅工作進入攻堅期的當下,在國家三令五申要精準識別、精準脫貧,不能搞“假脫貧”“被脫貧”的時候,還有人能夠如此明目張膽的造假,鬧出這樣的“笑話”,顯然一個人撐不起這樣一場“大戲”。
“裝兒子”的這名干部為了應付脫貧考核,能夠放下身份,向不是娘的人喊“娘”,只為了能夠讓脫貧考核過關(guān),足以證明平時扶貧工作沒有做好,對于這種不作為的扶貧干部為什么沒有召回?為什么沒有問責?卻有一大批人陪著演戲,這種“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的把戲不禁讓人聯(lián)想到在日常的扶貧工作中是不是還存在更多的不那么有“創(chuàng)意”的造假手段?
有人說即便扶貧干部們按照要求,做好了每一個過程與細節(jié),但確實存在一些貧困戶因為文化水平低或者智力問題,對于考核組的問題不理解,回答不上,面對這種可能性,基層的領(lǐng)導們必然會劍走偏鋒,企圖用“裝兒子”代替老百姓回答問題的方式,來應對檢查,企圖過關(guān)。但在筆者看來,如果自己的工作確實做到了位,那如實向考核組說明情況又有何妨?考核組可以通過詢問左鄰右舍、親戚朋友等方式進行核實,或是在考評方式上作出改變,正所謂“真的假不了”,就只怕“心中有鬼”。
筆者認為,脫貧考核必須嚴字當頭,擦亮眼睛,獨立考核,避免蜻蜓點水、走馬觀花,必須深入一線、深入貧困家庭,查實情、問實效,確保掌握真實情況,給出真實、準確的脫貧評價。而對于這種扶貧干部不僅不認真干事,主動作為,反而糊弄、造假的行為,紀檢部門也應該及時介入嚴肅查處。正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扶貧干部本該深入農(nóng)村,扎根基層做好示范帶頭作用,但如果一味的靠弄虛作假來糊弄百姓,試問,基層干部會怎么想?老百姓又會怎么想?
政府工作來不得半點兒虛假,尤其是涉及到百姓利益的扶貧工作,更需要政府部門的領(lǐng)導干部全心全意做好這項工作。因此,在扶貧干部選派上,必須選準配強,真正把能奉獻、敢擔當、有能力的干部選派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去,讓他們用心、用情、用力開展扶貧工作,引導和帶領(lǐng)貧困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勤勞致富。
(作者單位:平武縣土城藏族鄉(xiāng)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