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上一則朋友圈火了,大致是說政府工作人員去慰問貧困戶,但貧困戶卻因在打麻將而各種怠慢和推脫,弄得大家唯有“相視苦笑”。其實有時候,我們不怕扶貧對象有病、有傷,也不怕他們缺項目、缺技術,而是怕遇上那些怎么扶也扶不起的“阿斗”!
眾所周知,對于精準扶貧,國家是越來越重視,相關政策也是越來越好。但這些似乎并沒有更好、更快地使貧困戶脫貧,反而滋長了他們“等靠要”的“懶漢”思想。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地方單純地把扶貧當做慈善救濟,不管實際情況,只為完成指標;二是貧困戶自身的心態和思想出現偏差。因長期“粗暴”式扶貧,使貧困戶滋生出“享政策”“等救濟”的懈怠情緒,以致于他們從不積極搞生產,就等“拿米拿油拿慰問”。個人如此,地方更甚,一些貧困區縣甚至根本不愿“摘帽”,就等資金和政策供養,成為了標準的“懶漢”。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而現如今這話或許得改成“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志,治人之懶”。要從根本上扭轉貧困戶的“懶漢”心態,就必須從他們的核心需求上“斷根”。 其實,沒有人愿意貧困,人人都想富裕,只不過在追求更好生活的路上一時難以實現,便“破罐破摔”“繞道東京”罷了。因此,我們在幫勸、關懷貧困戶的同時,必須通過有效手段調動其積極性,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并從政策層面上科學規避能讓貧困戶“等靠要”的漏洞。
首先,教育必不可少,在扶貧工作上不能只是簡單的給予物質幫助,而更多的是需要在精神上通過“接地氣”的方式予其教育和激勵,培養他們努力奮斗的志氣。其次,在政策的制定和決策的落實,必須增進激勵機制,設置相關“門檻”,使貧困戶不得不做出一些事情才能享受政策。第三,“以點帶面”,使那些“勤快”的貧困戶率先好起來,以此來帶動“懶漢”,讓他們看到與自己相同情況的朋友、鄰居、親屬主動付出所換取的豐厚回報,震懾其內心。最后,鼓勵引導社會各界廣泛參與扶貧事業,努力將“要我富”轉變為“我要富”,努力創造條件,讓困難群體看到人生出彩的機會,引導他們創業、興業。
曾國藩先生說過,“堅其志,苦其心,勞其力,事無大小,必有所成。”,由此可見,扶貧須先扶志,治窮須先治懶,唯有如此,扶貧工作才能做出實效,困難人群才能實現真正的脫貧致富。
(作者單位:四川省峨眉山市綏山鎮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