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縣域科技創新取得了長足進步,對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顯著增強,但總體仍然比較薄弱,區域發展不平衡等現象突出。”
2017年5月24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推動實現我國縣域創新驅動發展作出了相關部署。意見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基礎在縣域,活力在縣域,難點也在縣域。
“新形勢下,支持縣域開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加快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是打造發展新引擎、培育發展新動能的重要舉措,對于推動縣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具有重要意義。”意見中寫到。
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城市管理系副主任王偉對法治周末記者說,縣域是重要的行政管理單元、經濟主體單元,而創新是解決我們發展困境的必要鑰匙。意見為縣域發展提供了國家層面的導引,用創新驅動縣域發展,打造發展新引擎,并提出了具體的工作任務和實施辦法。
“這是一個普惠型的文件,聚焦了縣域層面發展的短板,明確了從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創新型企業、集聚創新創業人才、建設創業載體、抓好科技創新政策落地等方面的工作抓手,推動整個縣域經濟的協調發展。”王偉說。
以建設創新型縣(市)、鄉鎮為抓手
意見中首次提出:“推動符合條件的科技園區升級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若干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有條件的縣(市)建設創新型縣(市)、創新型鄉鎮。”“支持符合條件的高成長性科技企業上市。”
“對于縣、對于企業來說,這都是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支持。這也向市場釋放了信號,鼓勵、吸引企業的自主創新,以及社會資本的投資。”王偉說。
意見指出,要以建設創新型縣(市)和創新型鄉鎮為抓手,深入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整合優化縣域創新創業資源,構建多層次、多元化縣域創新創業格局,推動形成縣域創新創業新熱潮,以創業帶動就業,培育新動能、發展新經濟,促進實現縣域創新驅動發展。
意見提出了推動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的四個基本原則,即創新驅動、人才為先、需求導向、差異發展。
中商智庫副總裁沈云昌接受法治周末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個文件的亮點主要在于:一是強調了需求導向,突出了創新要面向市場需求,避免把大量的資金、人才等創新資源聚集到沒有市場需求的創新領域中。這樣,創新創業資源的錯配、閉門造車的危害可以降到最低。
第二個亮點,是強調了差異發展。“我國的縣域經濟東西部差異特別大,就是在西部地區縣域之間差距也特別大,在創新驅動發展上,提出了結合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定位,因地制宜確定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的目標和任務,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社會轉型。”沈云昌說。
“到2020年,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環境顯著改善,創新驅動發展能力明顯增強,全社會科技投入進一步提高,公民科學素質整體提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更加濃厚,形成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新格局,為我國建成創新型國家奠定基礎。”意見明確了以創新驅動縣域發展的主要目標。
“到2030年,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創新驅動發展能力大幅提升,創新創業活力有效釋放,產業競爭力明顯增強,城鄉居民收入顯著提高,生態環境更加友好,為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提供有力支撐。”
具體來講,意見明確了縣域創新驅動的8個重點任務: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創新型企業、集聚創新創業人才、加強創新創業載體建設、促進縣域社會事業發展、創新驅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加大科學普及力度、抓好科技創新政策落地。
為了保障重點任務的完成,意見還提出了4方面保障措施:加強組織領導、加大支持力度、開展監測評價、做好宣傳總結。
王偉對法治周末記者解讀說,這個文件涉及的地方政府部門較多,商務部門、發改部門、經信部門、科技部門,人社部門、規劃部門、農業部門、扶貧辦等都需要依照文件發揮各自的引導作用。
另外,意見指出,要推動部省市縣聯動,建立適應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的組織領導體制和工作推進體系,科學謀劃創新發展工作格局。王偉認為,相關政府辦公室或將因此成立,統一協調縣域創新驅動發展工作。
東中西部縣域創新發展應各有側重
在沈云昌看來,縣域創新驅動體系組織的建設,正是意見可以落地的核心抓手之一。
“在我國縣域經濟內,特別在西部落后的廣大縣域內,創新要素的聚集、聚變都需要政府的強力引導,突出創新驅動縣域組織的建設,將進一步高效推動縣域創新驅動發展。”沈云昌結合自己在西部的調研實踐說。
“意見想要成功落地,還離不開培育壯大創新型企業和加強創新創業載體建設。”沈云昌說,“技術成果轉化、投融資、科技經費補助措施、各層級創新創業載體的分類建設方式,都在宏觀上明確了方向,同時又給省市縣三級預留了差異化、特色化的具體實施空間。”
“不僅如此,文件還務實提出了要優化縣域人才環境,聚集創新創業人才。”沈云昌說,“在西部很多縣域內,由于受生活配套、創新環境的制約,并不是院士、博士等人才愿意長期聚集的地方,這個意見非常務實地提出實施更加積極的創新創業激勵和人才吸引政策,而且除了創新人才,強調了創業人才隊伍的培育,重視企業家這個重要要素。這是重大的進步。”沈云昌說。
科技部有關資料顯示:與大中城市相比,我國縣域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導致縣域創新資源要素集聚難,難以吸引高層次創新人才;一些縣域的科技創新研發投入占GDP比例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經費不足難辦事、職責不清難成事”,是一些基層科技管理部門的寫照。
“從區域來講,東中西部縣域發展不均衡;從全國來講,城鄉發展不均衡。”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介紹,僅從財政科技投入來說,東部一縣級市,2015年財政科技投入5.89億元,超過國內偏遠地區的幾個省份。
“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征程上,基層科技工作更需要目光長遠,提高地方黨政領導干部的科技創新意識至關重要。”徐南平表示。
東中西部縣域發展的不均衡,使得各地創新驅動發展所面臨的難題也有所差異。王偉分析說,需要對全國2000多個縣進行區別性分類。
“東部地區,尤其是廣東、浙江、江蘇等地的縣,有傳統的發展優勢和創新能力,創新的約束少,需要對自身傳統的優勢加以審視,既要進行創新,也不要放棄自身傳統的優勢。”王偉說。
“中部地區,有一部分傳統的資源密集型縣,積累了一些底子,比如陜西省神木縣。在新一輪縣域發展過程中,這些縣需要避免再次進入依賴資源優勢發展的軌道。”王偉認為,中部地區省會城市的周邊縣或將成為新的發展亮點。
“西部地區的縣以及貧困縣,應該避免急功心切,專心投入創新;也要避免‘外來和尚會念經’的媚外心態,真正投入到培養本縣的創新力量和創新品牌中去。上級政府也應該對這些地區的縣保有適當的彈性,考核時加強甄別能力,防止為了應對考核而興的市場上投資欺騙風。”王偉說。
科技創新打通經濟社會發展通道
“意見強調全面的創新,強化了科技與縣的對接,打通從國家層面到基層鄉村的通道。今天的創新驅動縣域經濟,不是某一個主管部門的工作,也跳出了傳統科技部門的發揮范疇,而是用科技打通了經濟社會的發展。這也是當下產業升級的貢獻。”王偉說。
徐南平指出,意見的出臺,既是對新形勢下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部署,又是對基層典型成功經驗的總結提升。在“十三五”甚至更長的時間內,我國將集中力量打通縣域創新“毛細血管”,破解創新的“最后一公里”難題,為基層帶來活力,為發展注入動能,為我國真正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提供有力支撐。
縣域作為國民經濟基本單元,貢獻了我國超過50%的國民生產總值、超過60%的總人口、超過90%的國土面積,處于對上“通天線”、對下“接地氣”的重要位置,是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戰場。
沈云昌認為,意見的出臺主要基于三大背景:一是進一步深入縣域、深入基層貫徹實施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強化創新驅動戰略在基層和全域的實施。
二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黨和國家到2020年的奮斗目標。縣域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的基層載體,因此縣域經濟的發展水平決定能否順利實現小康目標。
三是轉型升級正當時。“十三五”期間全國正處于轉型升級的發展關鍵期、改革攻堅期,正是急需創新驅動打造發展新引擎、培育發展新動能戰略時期。
意見給出了具體實施的指導思想,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發揮科技創新在縣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支撐引領作用,強化科技與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有效對接,打通從科技強、產業強到經濟社會發展強的通道。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法治周末 2017-07-12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