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資訊

“小崗精神與鄉村振興”理論研討會發言摘登

[ 作者:計永超等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5-23 錄入:王惠敏 ]

【編者按】為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牢記兩年前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時的囑托,4月25日,全省“小崗精神與鄉村振興”理論研討會在鳳陽召開。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虞愛華出席會議并講話。虞愛華認為,40年前的小崗“大包干”,拉開了我國農村改革的序幕。改革開放40年,小崗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化,鍛造了與時俱進的小崗精神,實現了從“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到“敢于創造、敢于擔當、敢于奮斗”的升華。圍繞研討會主題,7位同志作了交流發言,現摘要刊發。

習近平“三農”思想在安徽的發展與實踐 

安徽日報報業集團計永超

習近平總書記“三農”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安徽“三農”問題,先后三次來我省調研考察,多次發表重要講話,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農”思想。

關于“三農”工作的戰略地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農業還是現代化建設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全黨必須始終高度重視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把‘三農’工作牢牢抓住、緊緊抓好,不斷抓出新的成效。 ”習近平同志站在全局和戰略高度強調解決好“三農”問題的極端重要性,第一次明確提出現代化建設的“短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問題。我省各級黨委堅持把“三農”工作牢牢抓在手上,以上率下、真抓實干,真正發揮“頭雁效應”,集聚強大合力。

關于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主線仍然是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最大的政策就是必須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就是要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堅持穩定土地承包關系。 ”這是習近平同志第一次提出什么是深化農村改革的“主線”,第一次提出什么是深化農村改革的“最大政策”,并提出了“三個堅持”的要求。我省遵循這一新論述積極探索。一是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提前一年全面完成了確權登記頒證工作。二是開展“三權分置”制度改革。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省家庭農場7.7萬余戶,位居全國第一。三是建立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合肥市在全國創造了農村產權交易的“合肥模式”。 2016年,金寨縣成為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國家級試點。

關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放活土地經營權,推動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工作,要把握好流轉、集中、規模經營的度,要與城鎮化進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規模相適應,與農業科技進步和生產手段改進程度相適應,與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提高相適應。”這是習近平同志第一次提出土地經營權流轉“三個相適應”的重要原則,是對馬克思主義合作經濟思想的重大創新。 2017年12月1日,在天長市召開試點工作總結交流會,認為該市“為全國創造了可復制推廣的寶貴經驗”。截至目前,安徽全省實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總村數已達1253個,覆蓋所有縣(市、區)。

關于農村綜合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尊重農民意愿和維護農民權益,把選擇權交給農民,由農民選擇而不是代替農民選擇,可以示范和引導,但不搞強迫命令、不刮風、不一刀切。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糧食生產能力改弱了,不能把農民利益損害了。”這是習近平同志第一次明確提出如何尊重農民意愿和維護農民權益,重申了農村改革“四個不能”的底線,為深化農村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工作原則。我省遵循這些原則堅持進行系統改革、整體改革、協同改革。尤其是,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在全國率先建立林長制,得到中央領導充分肯定;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建設農民文化樂園,開展文化惠民活動;三是全面推進縣域醫療共同體建設。天長市是全國第一批醫改示范縣。 2016年,在該市召開了工作現場會,推廣天長醫改模式。目前,全省醫共體擴大到66個縣(市、區)。此外,我省財政、金融領域也開展了配套改革。

關于發展現代農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農村發展,“要緊緊扭住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3大任務”,“要以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為抓手,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構建職業農民隊伍,形成一支高素質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為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實人力基礎和保障。”這是習近平同志在新時代第一次明確提出加快農村發展的“3大任務”,也是比較集中闡述了新時代如何發展現代農業、如何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體現了對農業現代化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我省明確農業經營體系發展的目標任務。一是優化產品產業結構,著力推進農業提質增效。目前,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3.5%,高于全國8.6個百分點。二是推進農業產業化,提升農業產業鏈價值鏈。目前已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13個。三是培育壯大新產業新業態。四是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引領現代農業加快發展。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超過60%,高于全國平均水平4個百分點。

關于增加農民收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構建長效政策機制,通過發展農村經濟、組織農民外出務工經商、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等多種途徑,不斷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讓廣大農民盡快富裕起來。”在政策上,“不讓種糧農民在經濟上吃虧,不讓種糧大縣在財政上吃虧。”這是習近平同志在新時代第一次集中闡述農民增收問題,并且明確了“兩個不讓吃虧”的政策底線,是習近平同志“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生動體現。我省堅持增加農民收入,多環節發力。 2017年,全省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達12758元,增速連續6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連續8年高于全省城鎮居民。

關于脫貧攻堅

習近平總書記在金寨縣走訪調研時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特別是不能忘了老區。”“關鍵是要做到精準識別、精準施策、精準幫扶、精準脫貧。”我省深入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目前,全省貧困人口降到120.2萬人,貧困發生率降到2.2%。

關于鄉村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農村建設要規劃先行”,“要體現農村特點,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補農村短板,揚農村長處,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住田園鄉愁,不要把鄉情美景都弄沒了,不要把鄉村傳統文化都搞丟了。 ”這些論述指明了加快美麗鄉村建設、促進農村全面發展的方向和路徑。我省是全國首批美麗鄉村建設示范省。全省始終堅持著力構建統籌城鄉規劃新機制,著力構建公共財政覆蓋農村新機制,著力構建城鄉環境治理新機制,大力推進農村廁所、垃圾、污水專項整治“三大革命”,著力構建村莊長效管護新機制。已建成了全國唯一覆蓋省市縣三級的政策性擔保體系。

關于農村治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村地域遼闊,農民居住分散,鄉情千差萬別,社會管理任務繁重。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管理,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優先方向,樹立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理念,確保廣大農民安居樂業、農村社會安定有序。 ”“形成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合力,努力讓廣大農民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要推進平安鄉鎮、平安村莊建設,加強農村社會治安工作”。這是習近平同志第一次明確提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優先方向”,第一次提出要樹立“四個治理”的新理念,是從國情出發對農村基層民主、基層管理理論的重要創新和發展。我省積極推進農村基層治理體系建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的美好愿景正在變為現實。

關于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管農村工作是我們的傳統,這個傳統不能丟。各級黨委要加強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各級領導干部要多到農村走一走、多到農民家里看一看,了解農民訴求和期盼,化解農村社會矛盾,真心實意幫助農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做廣大農民貼心人。”“要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把黨組織建設成為落實黨的政策、帶領農民致富、密切聯系群眾、維護農村穩定的堅強領導核心。”這明確指出了基層黨組織在農村各項工作中的領導核心地位,對加強新時期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增強戰斗堡壘作用有著重要指導作用。我省制定實施了推進基層黨組織建設意見和農村建設標準,做到“干有目標、做有標尺、評有依據”。實施農村基層黨建保障工程3年行動計劃,把基層黨建保障納入全省33項重點民生工程,不斷推動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全面進步、全面過硬。

小崗精神的本質特征和主要內涵 

滁州市政府 趙 鯤

小崗村是中國農村改革的主要發源地。滁州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視小崗村建設,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采取切實有力措施,支持其改革創新、快速發展,勇當鄉村振興的排頭兵。同時注重總結推廣小崗經驗,2018年提出“抓小崗促全市”,以小崗精神引領全市經濟社會特別是鄉村的發展與振興。弘揚小崗精神,要求我們必須準確把握小崗精神的本質特征與主要內涵。

小崗精神的本質特征

改革開放前后70年,黨領導小崗村發展的實踐看,小崗精神的本質是:為促進基礎薄弱村拔“窮根”、解決溫飽、走向富裕、實現振興,中國共產黨各級領導干部帶領小崗村群眾,在開展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家庭聯產承包、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新農村建設、鄉村振興等系列實踐中,形成的實事求是、尊重民意、敢為人先、勇于奉獻、共同富裕等精神財富的總和。中國共產黨建立90多年來,在其領導革命、建設、改革等歷程中,創造了許多精神財富。我們可以從與其他精神對比的角度,來認識小崗精神的本質特征。

第一,小崗精神是關于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如何振興鄉村的經驗體現。與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不同,小崗精神產生于建國后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是關于如何發展經濟、增進人民福祉的經驗總結。與建國后的大慶精神、塞罕壩精神也不同,小崗精神主要涉及鄉村發展領域。

第二,小崗精神是關于基礎薄弱村莊如何振興的經驗總結。雖然名列全國十大名村,但與江蘇華西、河南南街等城郊名村不同,小崗遠離中心城鎮,缺乏資金,沒有發展二三產業的天然優勢;與山西大寨等遠郊名村也不同,小崗村長期以來人才等資源匱乏,無法廣泛積聚人才,這使其成為發展難度較大的基礎薄弱村莊的典型代表。因此,小崗精神主要體現為如何保護農戶的自主意識,以及如何通過下派干部幫助其改變政治生態,最終實現經濟振興和其他各方面的均衡發展。

第三,小崗精神的創造者是多元的。之所以歸納為小崗精神,是因為這些實踐活動發生在小崗這塊土地上。但正如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并不是僅僅由本地群眾創造一樣,小崗精神是由中國共產黨的中央、省、市、縣、鄉、村等各級黨員干部,帶領小崗村群眾共同創造的。它不僅屬于18位大包干帶頭人、沈浩等駐村第一書記,更屬于對“大包干”予以肯定的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屬于親自到小崗視察座談的三任黨的總書記,也屬于在各個時期堅持實事求是、為民請命的省、市、縣、鄉村各層級干部。

小崗精神的主要內涵

一是實事求是,自我革新。實事求是是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在改革開放之前,正是在鄧小平同志倡導的真理標準大討論的春風鼓勵下,實事求是重新成為廣大黨員干部的行動指南。安徽省委正是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之上推出備受基層歡迎的《省委六條》,王郁昭、陳庭元、詹紹周等地方領導干部,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敢于冒著政治風險,支持農民群眾探索包產到組、包干到戶等改革創新,最終推動中國實現了一次成功轉折。進入新時代,也正是依據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習近平總書記兩年前在小崗農村改革座談會中,提出了“三個堅定不移”,強調了“四個不能”,尤其是提出“處理好農民與土地關系”“不能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改垮了”等觀點,成為響鼓重錘,扭轉了長期以來現實中存在的忽視集體土地權益的傾向,為新時代推進農村改革擺正了航向、明確了方向。

二是以人民為中心,尊重群眾意愿。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工作路線。三任黨的總書記先后蒞臨小崗這樣的偏僻村莊,與最基層的干部群眾交流,并宣示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穩定等重大國家政策。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4月25日到小崗,專門召開農村改革座談會,面對面聽取基層干部群眾的意見。這些都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尊重群眾意愿的堅定立場。也正是在三任黨的總書記親臨小崗的感染和鼓勵下,地方黨政干部與小崗村民一起,不斷開拓小崗村發展的一個又一個新局面,為提煉小崗精神提供了厚實的土壤。

三是開天辟地,敢為人先。在有幾千年封建傳統的中國農村,謀求共同富裕、建設社會主義,沒有經驗可供借鑒。在這一進程中,在小崗這塊土地上無論是建立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的嘗試,還是18位大包干帶頭人按下“紅手印”開啟“大包干”先河,王郁昭、陳庭元、吳庭美等基層干部為“大包干”上戶口的力爭,抑或新時代開展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探索,都是共產黨人勇立社會歷史發展潮頭、開創中國革命建設新篇章的體現。

四是不怕犧牲,勇于奉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為幫助小崗村這樣的基礎薄弱村發展,在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地方黨委、政府都派優秀干部駐村,幫助農民探索合作路徑,尋求致富之路。特別是以沈浩為代表的小崗村第一書記,扎根基層,奉獻青春,鞠躬盡瘁,為大家舍小家,帶動農民群眾艱苦創業、走向振興,書寫了小崗精神的重要篇章。

五是共同富裕,一個都不能少。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和根本要求,也是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和發展方向。正如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脫貧路上一個都不能落下的鄭重承諾,共產黨人振興鄉村,一個村組也不能落下。而對此最直接的體現,就是通過各種方式支持小崗這樣基礎薄弱村的發展。改革開放前,國家給小崗返銷糧、救濟款及各種生產資料;在改革開放后,又投入大量資金支持小崗的交通、通訊、教育、醫療等基礎設施建設,扶持農業、工業、服務業等產業發展;還有江蘇長江村等兄弟村莊、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對小崗的結對幫扶,都是追求共同富裕精神的體現。

作為基礎薄弱村解決溫飽問題、共同富裕、走向振興的典型經驗總結,小崗精神對于推動安徽省乃至全國的鄉村振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意義。今天,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下,切實加強和改善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大力弘揚和發展小崗精神,把黨中央實施鄉村振興的重大戰略落實在江淮大地上。

推動小崗走在鄉村振興前列 

鳳陽縣小崗村 李錦柱

小崗村是中國農村改革的主要發源地,在中國改革史上具有標志性意義。改革開放40年,小崗人傳承與豐富小崗精神,不斷把改革發展推向深入。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小崗村以來,小崗村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化。進入新時代,小崗人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進一步弘揚和升華小崗精神,提高改革標桿,講好小崗故事,擦亮小崗名片,奮力走在鄉村振興前列。

小崗村改革發展新成就

2016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小崗村視察并主持召開農村改革座談會,做出“三個堅定不移”等重要指示,為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小崗村倍感榮耀,備受鼓舞,加快改革發展步伐,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面貌發生巨大變化:一是以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為主線,不斷深化農村關鍵領域改革。 2012年,小崗村率先在全省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 2015年7月,頒發了全省“第一證”,穩定了承包權;對集體土地全部進行了確權,鞏固了所有權;推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用活了經營權。完成了小型水利“兩證一書”改革,啟動了農村宅基地和農房確權頒證。實施了集體股份合作制改革和 “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進行了集體資產股份合作社首次分紅,實現了從村民“戶戶包田”到“人人持股”到“人人分紅”。二是以辦好農民最急需最期盼的事情為切入點,持續提升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水平。小崗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水平全面提高,村內村外路網完善,改造新建民居1002套,新增綠化近百萬平方米,建成大包干紀念館等一批重大設施,建成國家4A級景區,學校、醫院、敬老院等公共服務設施功能日益完善,村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顯著增強。三是以提高農業規模化組織化水平為方向,加快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已完成近一半農田的高標準治理,農作物良種覆蓋率100%,農機化綜合水平79%,農業基礎設施、農業科技和設施裝備水平顯著提升。耕地流轉率61.2%,適度規模經營推動了現代農業發展。四是以激發內生動力為根本,促進一二三產融合。做優一產,與安徽科技學院、安徽農墾、黑龍江農墾合作成效顯著;做強二產,小崗農副產品加工園基礎設施建設和招商齊頭并進,福建盼盼食品等大企業大項目陸續落地;做大三產,紅色旅游、教育培訓、電子商務等新產業新業態蓬勃興起。形成了以特色農業為基礎、農產品加工為核心、旅游業為重點的三產融合發展格局。

新時代小崗振興再出發

小崗村的發展歷程,是中國農村改革史的生動縮影與鮮活標本,其凝聚出的小崗精神具有深厚歷史積淀和豐富思想內涵。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新征程中,蘊含著大包干精神和沈浩精神的小崗精神必將得到進一步豐富與升華,繼續發揮著動力支持和價值引領作用。我們必須堅持“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講常新”,突出改革重點,堅守改革底線,努力推動新時代小崗振興再出發。

第一,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履行好基層黨建這個政治責任,抓基層打基礎,抓班子強隊伍,以2018年村“兩委”換屆選舉為契機,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切實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堅強戰斗堡壘,充分匯聚內力外力,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第二,抓住農村改革這個“主旋律”。落實好八個方面60項工作任務,深化農村改革、提升公共服務、強化保障機制。深化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和“三變”改革,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深化農村土地“三權分置”,讓“紅證書”變“活資產”;結合小崗村民集中居住和旅游發展特點,探索農村宅基地和農房“三權分置”;探索設立風險補償基金、與安徽省農業擔保公司合作等方式,實行全村授信,破解金融進村難題。

第三,扭住產業發展這個“牛鼻子”。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生產、產業、經營三大體系:圍繞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鼓勵多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實施好田園綜合體項目,力爭用3年時間建成村集體參股、農民參與,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三產融合新載體;圍繞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全面改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條件,力爭兩年內完成剩下的農田治理,實現“小田變大田、一家一塊田”,探索“股田”;圍繞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職業農民。著力打造現代農業示范區、農產品加工園區、景區創建、教育培訓、集體經濟等發展平臺,加快小崗產業園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招大引強落戶產業園;加快推進小崗國家5A級旅游景區創建,推動農村電商發展,爭取全國更多縣在小崗設立線上線下融合的優質農產品展示館;爭取小崗干部學院二期早日投入使用,逐步培育會展和論壇經濟。依托小崗創發公司積極開展品牌合作,促使“資源變資產,品牌變金牌”。成立小崗村旅游、環衛、綠化等公司,壯大集體經濟。

第四,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理念。著力建設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美麗小崗,統籌推進社會事業發展,實現治理有效。堅持依法治村,打造平安小崗;創新社會管理,注重發揮鄉賢作用;深化文明創建活動,探索村民變居民的社會管理模式;加快石馬新區、文體中心和農民公園等項目建設,實現全體村民共享公共服務;提升醫療衛生和教育水平;培育新生代“帶頭人”;修訂村規民約,用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村民,移風易俗,探索建立村黨委領導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

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動能 

省農委 胡 剛

小崗精神首先是敢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其核心和靈魂就是改革創新。改革開放以來,我省始終秉持敢為人先的改革創新精神,引領農村改革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安徽的農村改革在全國具有一定的影響和示范引領作用,中央在出臺一些改革舉措之前,多數會來安徽調研;我們的一些意見建議也經常被采納并上升為國家政策。進入新時代,我們將進一步弘揚小崗精神,通過深化改革,推動機制創新、產業創新,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動能。

著力在創新農業經營機制上下功夫。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我國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就是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在此之前,農村實行的是人民公社體制,農民統一勞動、統一計工分、統一核算,強調的是“統”的一面。實踐證明,“統”得過死,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束縛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小崗人冒著坐牢的危險,實行包干到戶,拉開了農村改革的序幕。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農村逐步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被平均分配到千家萬戶,改革初始極大地釋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民很快解決了溫飽問題。但近年來土地“分”得過散的弊端日益顯現,千家萬戶的小農生產越來越不適應市場需求。新形勢下農業經營機制應做到“統”“分”結合。一是要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實現了產業、要素、利益三者緊密聯結,推動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去年11月,農業部等6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促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的指導意見》。今年,我們將繼續加大培育力度,統籌中央和省級財政相關資金,重點用于示范聯合體創建和支持聯合體內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今年再培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500家,新增省示范聯合體150家。二是要加快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 “大國小農”是我們的基本國情農情。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創新農業經營體系,不能忽視了普通農戶。要看到的是,經營自家承包耕地的普通農戶畢竟仍占多數,這個情況在相當長時期內還難以根本改變。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重點是要在經營性服務上發力,支持鼓勵種糧大戶、合作社等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全程托管、主要生產環節托管或菜單式服務,將小農戶納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

著力在激發農村要素活力上下功夫。當前,農村和城市的財富差距不僅僅反映在收入上,最重要的是財產差距,因為城市的資產流動、增值要快得多。如何為農村的土地、集體資產等賦權,實現資產的流動增值,這是農村改革的核心問題,也是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重要來源。為此我們應做好這幾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創新承包地“三權分置”有效實現形式。我省于2016年底基本完成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目前全省113個縣(市、區)成果確權數據已全部通過農業部初檢,下一步將完成確權數據脫密工作,全面建成縣級土地承包經營權信息管理應用平臺,推動確權成果在農業補貼、抵押擔保、土地流轉、農業保險、征地補償等方面的應用,釋放土地權能。二是要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在小崗村農村改革座談會上部署深化農村改革6項重點任務時,第一項就是“著力推進農村集體資產確權到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推進這項改革,清產核資是基礎性的工作。我們把2018年作為清產核資工作攻堅年,年底前完成資產清查數據上報,在此基礎上,按照“先行試點、有序擴面、全面推開”的方針,積極穩當推進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讓農民的“紅本子”變成“活資產”。三是要加快推進農村“三變”改革。農村“三變”改革是我省的創新舉措,通過盤活土地、資金等要素,壯大了集體經濟實力、增加了農民收入,一舉兩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此項工作,今年我省將在每個市至少選擇1個縣整縣推進,鼓勵其他地方擴大改革覆蓋面,讓“三變”改革成為農民財產性收入新的增長點。

著力在創新農村產業形態和模式上下功夫。據統計,2017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58.8%。也就是說,有越來越多的勞動力正在從傳統的工業、農業轉移到第三產業。就我省來說,2017年“一產”也就是傳統種養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首次降到10%以下,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正在快速成長,成為拉動農業農村經濟增長新亮點。下一步,我省要重點主攻兩個方面:一是大力推進鄉村休閑旅游。鄉村休閑旅游涵蓋了農村一二三產業,是農村產業融合最直接的產業形態,在整個產業鏈條中,產品實現了優質優價,餐飲實現了產品增值,住宿實現了資產增值,景觀實現了功能增值,銷售實現了就地消化,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市民的心情好起來,滿足了“看山望水憶鄉愁”的愿望。今年我們將著力打造一批有影響、有市場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景點、線路、特色節慶活動,新創建省級示范縣2個、示范點20個,新增休閑農業經營主體2000家,力爭全省休閑農業綜合營業收入達到700億元。二是加快發展農村電商。一直以來,由于受地理環境、發展條件等影響,好的農產品要想打出知名度、賣出好價錢比較難。現在農村電商的快速發展,為農產品銷售提供了一個便捷的平臺。下一步我們將深入實施農產品電子商務示范行動,引導普通農戶、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接區域性、全國性電商平臺,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今年力爭全省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400億元。我們將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的要求,積極探索,大膽實踐,勇于創新,努力推動我省鄉村振興走在全國前列。

鄉村振興亟待破解人才匱乏難題 

省社科院 錢念孫

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僅要解決多年沉淀和積壓的農業農村發展嚴重滯后的問題,還要化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遇到的一些新情況和新矛盾,包括一些政策和制度的調整與完善。這就需要我們在新時代改革再出發,以敢闖敢試的改革精神破解難題、開拓新境。現僅就鄉村振興實施主體問題,談兩點看法。

鼓勵和吸引城市各類人員返回并駐留鄉村,為鄉村振興提供更多寶貴的人才資源

做任何事都離不開找到適合的人,得其人則興,失其人則亡。在我國農村發生的歷史巨變中,不僅優秀青年通過考大學或各種招考離鄉進城,而且絕大多數青壯年乃至五六十歲的中老年都背井離鄉,進城務工經商。他們活動的場所轉移到城市,生活的主要收入也來自城市。這種“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甚至“以工為主、以耕為輔”家計生活模式,是目前我國多數農民家庭的選擇。這對農民來說,由于增加了收入,當然是利大于弊;但對農村生產發展來說,由于缺少了最有活力的青年和壯年人群,則是弊大于利。它不僅造成農村人口老齡化、村莊空心化、家庭離散化的態勢,而且鄉村缺人氣、缺生機、缺活力等現象較為普遍,原有維系農村基本生產生活秩序的社會結構也悄無聲息地發生了內涵演變和功能弱化。

面對這些農村實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首先要解決振興主體缺乏數量,更須提高質量的問題。我們要鼓勵和倡導城市各行各業人士,包括各級領導干部,工商企業界人士,文化、科技、教育、醫療等領域專家學者退休或退職還鄉,為建設新農村、促進城鄉平衡發展作出貢獻。然而,我們現行的各項政策規定和體制機制,允許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務工購房,在城市購買“五險一金”,乃至享受城市教育、醫療等諸多社保福利,但對于城市人口進入農村工作生活,除了各省直和市直單位派往農村駐點扶貧的干部以外,其他人員卻幾乎沒有享受到允許或鼓勵的政策措施。如住宅問題,不論是各地自愿下鄉人士,還是武漢市推行的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三鄉工程”,除了極少數返回老家者可住原來自有住房外,幾乎都是租借農村住房。如果城市各階層人士告老還鄉發揮余熱,或退職下鄉創業興業,或在農村生活享受山水田園風光,連最基本的居住都難作長遠之計,無疑對他們在鄉村振興中發揮更多更好作用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針對這些現狀,我們應當思考:如何解決城市下鄉者的安居問題?對于離退休返鄉者的養老待遇和醫療保障等如何實行方便劃轉和高質量對接?對于離退休干部和專家學者等各界下鄉支持農村建設者如何進行大力宣傳,對于突出貢獻者給予榮譽和表彰?可以說,在為鄉村振興提供最核心的人才資源問題上,尚有諸多難題需要在深化改革中逐一解決。

切實加強農村干部隊伍建設,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堅強的領導力量和組織保障

鄉村振興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和全面振興,離不開各級干部隊伍的堅強領導和艱苦努力。然而我們在調研中發現,一些地方不僅村“兩委”成員存在年齡老化、文化程度偏低的現象,而且還有不少年輕的鄉鎮公務員因自身生活的諸多困難未得到解決,而對扎根鄉村缺乏熱情。村“兩委”成員老齡化問題的產生,主要是崗位待遇低、任務重,青壯年能人絕大多數進城創業,只能就湯下面。鄉鎮公務員隊伍流動性大,主要是按照現行政策,鄉鎮公務員一律要公開招考,本鄉本土人員雖有久遠之志,卻往往競爭不過外地參考人員,而外地青年錄取為鄉鎮公務員以后,多數把它作為進一步調動或考試升遷的跳板。鄉鎮青年公務員隊伍的不穩定,無疑會影響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

解決這一問題,必須樹立人才向農村基層一線流動的用人導向,引導和動員創業有成的民營企業家、致富能手、復員退伍軍人、回鄉知識青年、務工經商人員、大學生村官等參加村“兩委”選舉,切實把政治素質好、致富能力強、統籌協調水平高的優秀人才選拔出來,充實到基層領導班子,增強其凝聚力和執行力。在鄉鎮公務員考錄中,能否既遵循公開、公平的原則,又適當注重本鄉本土參考青年的錄取比例,使更多熱愛家鄉、樂于建設家鄉的優秀青年能夠進入鄉鎮公務員隊伍,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源源不斷的優質人才。

加強農村干部人才建設,穩定基層“三農”工作隊伍,還要從經費和制度保障層面著手,適當提高下鄉補助標準,以績效考核為抓手,運用政治激勵、物質獎勵、精神鼓勵等多種方法,完善鄉村人才和基層干部吸納、使用機制。同時,要構建城鄉、區域、校地之間人才培養與交流機制,為鄉村干部人才隊伍“加油充電”、提升能力搭建平臺。從長遠看,建議國家面向全國涉農院校和各地大學生推出鄉村振興人才培養計劃,由國家承擔相關學習費用,對口培養畢業后到農村工作的各類人才,徹底解決鄉村振興專業人才短缺和后繼乏人等問題,為建設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好家園提供有力的組織保證和人才支撐。

激發農民鄉村振興內驅力 

安徽農業大學 孫 超

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我們必須充分尊重廣大農民的首創精神,充分尊重廣大農民的主體地位,充分尊重他們所發揮的作用,激發主體內驅力,讓他們“想振興”“能振興”“會振興”。

更加突出廣大農民的主體地位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指明了方向、明確了目標、提出了要求。從農業農村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探究,不論是耕者有其田,還是聯產承包責任制,都是農民主體地位得到體現、農民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的實踐例證。這就要求我們在實施鄉村振興工作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更加突出廣大農民的主體地位,把他們作為改革、發展、創新的主體。要讓農民積極投身鄉村建設,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精神,把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調動起來、激發出來。

鄉村振興,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在鄉村領域的具體落實,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升級版。將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容與新農村建設相比較,其內涵與外延都有很大的提升,但其主體性因素,仍然離不開農民。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原則中,明確了鄉村振興要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切實發揮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調動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維護農民群眾根本利益、促進農民共同富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不斷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這充分說明,鄉村振興的實現需要調動農民參與振興、實踐振興、分享振興成果的積極性。 “三農”工作的長期實踐也表明,當農業農村發展戰略與農民切身利益掛鉤,就能夠有效挖掘出農民的智慧,充分激發他們在振興實踐中的內驅力,調動農民偉大創舉的潛能。

讓農民“想振興”“能振興”“會振興”

提高鄉村振興的產業發展能力,激發農民“想振興”的意愿。改革者從來都承認創造的當代性和主動性,并把歷史看作一代又一代人接續奮斗的創造性勞動的歷史。改革不僅是自我革新,更是歷史自覺,樹立廣大農民的振興信心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前提。鄉村振興歸根結底是發展問題,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根本。匯聚鄉村振興正能量,賦予農民更多選擇振興鄉村產業的權力,讓農民在振興鄉村資源分配中處于優先位置,致力于振興產業,實現產業興旺,提高鄉村振興的產業發展能力,是發揮鄉村振興的主體能動性的基礎。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抓產業必須抓質量,抓質量必須樹品牌,要持續推進質量興農、品牌強農,提高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從產業基礎和經濟支撐上,逐步實現“農業強”,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

為鄉村振興提供各類政策支持,激發農民“能振興”的信心。體制機制是社會發展活力的總開關,體制順了機制活了,鄉村社會才會活力涌現,各項事業才能夠蓬勃發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根本途徑,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努力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全面深化農業農村改革,關鍵要精準突破、釋放紅利,提供系統而有效的政策,重點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農業支持保護制度、農村金融創新等領域的制度改革上尋求突破,健全有利于農業資源要素流動配置的體制機制,如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杠桿作用,深入推進農業“三項補貼”制度改革,全力打好脫貧攻堅戰,進一步提高農業補貼政策的指向性和精準性;加快建立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競爭適度、風險可控的現代農村金融體系。

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農民“會振興”的能力。鄉村振興離不開熱愛鄉土的帶頭人,中國農村現有2.8億多勞動力已轉移到非農領域,從事非農產業。在數以億計的以老人、婦女為主體的小規模兼業農戶之外,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等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正在興起。要創新培訓機制,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龍頭企業等主體發展,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示范培訓力度,壯大生產經營主體隊伍,壯大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加快提高務農農民職業化程度。通過教育培訓和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使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在鄉村振興中學會創業、致富和發展的本領,夯實發展現代農業的人才基礎,逐步實現農民從身份到職業的轉化。從根本上解決“誰來種地”的現實難題,更能解決“怎樣種地”的深層次問題。

鄉村振興充分體現了黨的意志和人民的共同心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篇大文章。激發廣大農民鄉村振興的內驅力,要統籌謀劃、科學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在推動過程中,要全面理解和把握“五個振興”對各項工作的新要求。在推動環節上,要聚力制度設計、政策創新、指導服務上想辦法、求突破。立足農民主體,激發主體動力,助力動力內生,實現內生物化,真正從喚醒廣大農民“想振興”的意愿上調動億萬農民的積極性,從增強農民“能振興”的信心上調動億萬農民的主動性,從提高農民“會振興”的能力上調動億萬農民的創造性。

做強鄉村振興的產業支撐 

安徽大學 常 偉

40年前發端于安徽小崗的“大包干”宛如一聲春雷,揭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喚醒了沉睡的大地。40年后,鄉村振興戰略正式提出,標志著中國農村改革進入新階段。在新時代農村改革中,必須高揚小崗精神,尊重和發揮廣大農民群眾的作用,夯實鄉村振興的產業基礎,促進鄉村全面振興。

鄉村全面振興離不開產業興旺,離不開農村產業經濟的有力支撐。只有實現了鄉村產業振興,農業才能為經濟發展做出更高水平的產品貢獻、市場貢獻、要素貢獻和外匯貢獻,“農業強”才會落到實處,有效滿足廣大城鄉居民差異化的農產品需求,實現更高水平的國家糧食安全。只有實現了鄉村產業振興,才能讓農村具備較為健全的造血功能,獲得持續發展的內源性動力,“農村美”才能具有較好的經濟基礎,走上良性發展軌道。只有實現鄉村產業振興,才能進一步激勵農民,維護好發展好農民利益,實現“農民富”這一目標。

鄉村產業振興面臨的時代機遇

首先,黨中央對于鄉村振興的高度重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也是新時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工農互促,城鄉互補,有助于從根本上解決城鄉差別和鄉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從而為鄉村產業振興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礎和政策框架。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等相關改革,讓廣大干部群眾吃了長效“定心丸”,大大消除了制約鄉村產業振興的制度環境不確定因素。

其次,農村改革已取得若干重要成果。農村改革以來,小崗精神已成為安徽人民的寶貴財富,激勵廣大干部群眾在變中求新、變中求進、變中突破。近年來安徽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農地“三權分置”改革等方面繼續走在全國前列。截至2018年3月,全省擁有家庭農場7.7萬個,位居全國第一。安徽還率先出臺培育家庭農場和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的意見。這些均表明安徽實現鄉村振興已具有一定的制度基礎。

第三,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制度進一步完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壯大集體經濟、保障農民財產權益等相關措施,促進了高質量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供給。這些不僅為農村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物質保障,有利于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也必將有利于農村產業振興和產業興旺。

第四,互聯網技術為產業振興插上了“翅膀”。京東、阿里巴巴、蘇寧近年來大力布局農村市場,全國各地農村電商創業平臺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廣大農民群眾的創業熱情被進一步激發出來。農產品、農村特色旅游項目在城鄉之間的壁壘完全打破,農村智慧經濟有力促進了農民增收。

當然,鄉村產業振興也面臨一些現實挑戰。具體表現為:一是新型城鎮化帶來人口大量流出。2017年,安徽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達53.5%。農民工總量1918.1萬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415.4萬人,分別占常住人口的30.67%和22.63%。隨著新型城鎮化進程的推進,農村人口絕對數量在逐漸減少,在總人口中的相對比重不斷下降。二是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2017年,安徽60周歲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為18.16%,65周歲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為12.38%。 “誰來種地”成為重大現實難題。三是農業生產成本上升較快。長期以來的粗放型生產方式,以及近年來農資、人工成本上升等因素,導致農民增收、糧食增產的難度越來越大。四是農業生產風險性因素凸現。災害性天氣頻發、市場價格波動等給農業生產帶來一定風險。此外,農業規模經營在提高集約化程度的同時,也帶來了風險因素的集中。

實現鄉村產業振興的多維路徑

實現產業興旺的目標,必須牢牢抓住時代機遇,妥善應對好各種現實挑戰。這就要求我們繼續弘揚小崗精神,科學選擇鄉村產業振興的實施路徑,進一步深化改革,抓實工作。

進一步理順城鄉人才流動機制,不斷強化鄉村產業振興的人才基礎。過去由于缺少相應政策支持,留守在農村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就當前而言,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建設、正在蓬勃推進的產業融合發展、國家出臺的支持和鼓勵就業創業的相關政策等,均有助于高素質人力資本回流農村,也必將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要及時出臺促進城鄉居民有序相互流動的制度安排,鼓勵高素質人力資本通過下派、掛職、兼職等多種形式前往農村發揮作用,服務于鄉村產業發展,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強有力的人力資本支持。

進一步改進技術供給,不斷鞏固鄉村產業振興的技術基礎。當前鄉村產業振興依然受制于農業生產技術、天氣預報技術、互聯網技術等技術瓶頸。開發并推廣新型農業生產技術,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增強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能力,對于農村產業振興必將起到有力的支持作用。要加強對中長期天氣預報技術和超短期天氣預報技術的研究、開發與應用,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和智慧農業工程,強化相關知識和技能培訓,幫助相關投資主體掌握必要的營銷、管理、金融、法學等知識,提升管理水平。

進一步推進制度創新,不斷完善鄉村產業振興的制度基礎。通過制度供給進一步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優化資源配置效率。建立“三權分置”格局和運行機制,加快推進“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積極探索農村集體產權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康發展保駕護航,為農業生產托管服務、農業產業聯合體等新型農業組織形式提供發展的制度空間。進一步改革財政投入機制,探索建立農業農村發展用地保障機制,不斷完善農村產業振興的制度基礎。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安徽日報 2018-05-08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欧美中文丝袜日韩 | 亚洲精品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精品在线盗摄 | 亚洲综合中文字线观看看 | 先锋影音ⅴa中文资源 | 中文欧美性爱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