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與共享:袁家村的鄉村振興之路
——關于袁家村模式的調查和思考
中國鄉村振興袁家村課題組
2007年以來,陜西省禮泉縣袁家村以鄉村旅游為突破口,打造農民創業平臺,解決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問題;以股份合作為切入點,創辦農民合作社,解決收入分配和共同富裕問題。通過一系列創新實踐,成功探索出一條破解三農難題、建設美麗鄉村的新路徑。袁家村創新發展的思路和經驗,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充分肯定,在全省乃至全國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前來參觀、考察和學習者絡繹不絕,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有多達29個省、市(自治區)的各級黨政領導和部門計千余批次到訪,開發區、特色小鎮、旅游景區、文旅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以及鄉鎮村組考察團更是不計其數,成為中國農村近幾十年罕見的獨特現象。中國新農村建設袁家村課題組對袁家村進行了長期深入的觀察、調研和思考,尤其是進村入戶,面對面直接和干部群眾交流,獲得很多第一手生動鮮活的材料,更加深了對袁家村的認識和理解。“袁家村模式”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提供了一個鮮活的樣本和范例,具有重要的啟發和借鑒意義。
“袁家村模式”是袁家村人在黨的領導下,把農民組織起來,自主創新,解決三農問題,振興鄉村的的思路和經驗總結。其主要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支部為核心,以農民為主體
袁家村是個只有62戶286人的小村子。地處關中平原,渭河之北,干旱貧瘠,資源匱乏。歷史上是個“點燈沒油、耕地沒牛、干活選不出頭”的“爛桿村”。上世紀七十年代,黨支部書記郭裕祿帶領村民艱苦奮斗,打井找水,積肥改土,糧棉產量躍居全省前列,甩掉了貧困帽子。八十年代,抓住改革開放機遇,大力發展村辦企業,改善村民生活,壯大集體經濟,民富村強,成為陜西著名的“富裕村”、“小康村”。郭裕祿同志是袁家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是陜西和全國農業戰線上的一面旗幟。榮任黨的十一大、十二大和十四大代表,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和贊揚。其不甘落后、敢為人先、自力更生、開拓進取的精神成為袁家村人的寶貴精神財富,為袁家村的二次創業、轉型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力量源泉。
九十年代后期,隨著國家產業政策調整,淘汰落后產能,高耗能、高污染的村辦小企業陸續破產倒閉。2000年以后,集體經濟萎縮,村民收入下降,袁家村逐漸淪為一個空心村。袁家村還有希望嗎?村民出路在哪里?這個問題再次拷問著不甘沉淪的袁家村人。
2007年新選出的黨支部義無反顧的擔當起二次創業,振興袁家村的光榮使命和責任。支部一班人有理想、敢擔當、事業心強、責任心重,對群眾感情深,對自己要求嚴。支部書記郭占武同志思路清晰、目標明確、心胸寬廣、干事執著。上任之初他代表黨支部和村干部向全村村民鄭重承諾和表態,要千方百計謀發展,帶領鄉親們奔小康,絕不讓一家一戶掉隊。并要求全體干部不謀私利,以身作則,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以實際行動取信于群眾。十年來,黨支部始終是全村的核心,時時刻刻發揮著戰斗堡壘作用。方向支部定,大事支部決;支部是群眾的主心骨,支部是干部的指揮部。支部有思路,支部有能力,支部有威信,支部有感情。袁家村黨支部把為群眾辦事,為群眾謀利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凡舉一事、出一謀,必看群眾是不是答應,群眾是不是受益,群眾是不是滿意。堅持這個標準,什么事該干,什么事不該干就有了答案。從開辦農家樂、建造民俗街到興辦作坊、成立合作社,從招商引資到進城出省,都是支部先拿主意,交由群眾討論,征求意見到戶,思想工作到人。因為認識一致,思想統一,“人心齊,泰山移”,才能舉全村之力,求快速發展之效。村民宋應軍家孤兒寡母,條件困難,但在支部的直接幫扶下,蓋起了新房,搞起經營,生活越過越紅火。宋應軍說再困難的時候也沒有灰心喪氣,因為他堅信黨支部不會丟下他家不管。鄰村袁坡村村民袁古川妻子常年臥病,生活困難,黨支部對他特別幫扶,將其聘為景區保潔員,負責垃圾轉運,年收入超過十萬元,徹底擺脫了貧困。袁古川感激的說:“沒有郭書記和黨支部幫助,我家早就爛包了,做夢也想不到能過上今天的好日子”。新村民張印民,是從河南來的“外來戶”,拖家帶口來到袁家村的時候身無分無,袁家村接納了他,并為他提供了創業條件。張印民憑借自己的按摩采耳手藝為茶館游客提供服務。隨著游客量的增多,又組織起一支數十人的采按摩服務隊。游客高峰期,這支隊伍成員可達上百人,平時也有四五十人之多。張印民憑借自己高超的手藝和憨厚實誠的性格,獲得了村民和游客的一致贊揚,生意越做越好,目前的年收入能達到40萬以上。張印民能夠在袁家村安居樂業,并且能夠有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與郭占武書記和黨支部的支持分不開。吃水不忘挖井人,張印民始終銘記著袁家村給他的一切,撫今追昔,每當他講起自己天翻地覆的生活變化,感激之情溢于言表。郭占武還特意在景區和道路兩側設置攤位,讓周邊一些老弱病殘村民售賣自家的農產品以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袁家村正是有這樣一個堅強有力的黨支部和一心為民的好書記,有這樣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才能保證把黨和政府的各項惠農政策落到實處,把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對農民的關懷送到農民的心坎上。袁家村就像一個大家庭,里面的每個成員都感受到黨的溫暖,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村子里處處充滿著喜悅與祥和的氛圍。
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如何確立農民的主體地位關乎新農村建設的成敗。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在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伴隨著市場經濟的沖擊、城市化進程和人口流動的加快等因素,農民的“去組織化”和邊緣化日趨嚴重,已成為新農村建設中的突出矛盾和嚴重障礙。袁家村在發展之初,黨支部書記郭占武就明確提出自主發展的路徑。他們沒有等、靠、要,也不迷信、不幻想外部力量。堅持村民的主體地位,樹立村民的主人翁意識,讓村民當家作主,自主發展、自我發展。直接承接黨和政府的各項惠農政策。在自力更生的同時,積極引進和吸納外來資本和資源,為我所用。目前在袁家村投資的外來資本規模和項目總量都遠遠超過村自有投資和項目。凡是符合袁家村的發展需要和確保村民利益的項目就能落地。凡是不符合村發展規劃的、短期行為的、失去控制權的項目,一概拒絕。近幾年袁家村旅游紅紅火火,一些資本看好袁家村的人氣和市場,或想搞房地產開發,或想轉移落后產業,因為與袁家村的發展理念和思路不一致而拿不到通行證。無論來自外界的誘惑和壓力有多大,袁家村都不拿村民的自主權和控制權做交易,堅持農民主體地位不動搖,確保全體村民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袁家村不斷發展壯大,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價值不斷攀升。進入袁家村創業平臺的投資人、參與者也越來越多,合作共贏、共建共享的理念成為共識。但是,袁家村的平臺、袁家村的品牌、袁家村的產業都牢牢掌握在袁家村人自己手里,可以共享,絕不出讓。袁家村的重大決策、袁家村的利益分配、袁家村的對外合作都由袁家村人自己說了算,可以集思廣益,必須以我為主。
袁家村的村民自治、村民財產權益都在發展中得到充分體現和保障,特別是在鄉村治理和村民管理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成就。十九大指出“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諦。”袁家村的村中事務,無論巨細,都會擺到臺面上由所有村民共同商議決定,村民或商戶對村莊事務的參與幾乎是全方位的,這充分發揮了基層黨組織調動農民積極參與村莊事務的功能,集體決議保證了政策與制度在制定與推行過程中的透明化,打消了村民的種種顧慮。另外,村民集體決議給全體村民提供了發表意見的場合和機會,等于是給村莊的平穩運行安裝了“安全閥門”,村中所出現的各種問題與矛盾都會通過民主渠道在公開場合得到紓解。這種由村民自我尋求解決問題的方式,不僅沒有給政府添麻煩,而且還有效促進了村民、商戶之間的溝通與團結,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村政決策的順利執行。草根民主在袁家村已經成為村莊事務決議的典型特征。
以民為主、群眾參與不僅表現在村民集體決策、集體共享發展紅利上,還表現在村民的自我管理上。很多地方的農民在突然富起來以后,往往會出現很多不良社會現象與心理問題,從而影響鄉村社會秩序的正常運轉。但是在袁家村,卻看不到因為“有錢”而萌生的弊端。盡管小吃街上的普通店面一年都能盈利數十萬甚至上百萬,但是每個商戶或村民依舊保持著農民淳樸本色,勤懇做事、親和待客,沒有任何的傲慢、浮躁情緒。
袁家村之所以能出現“富而不驕”的社會特征,主要歸因于村民自發組織進行的思想道德教育與學習。針對收入急劇增長以后有可能出現的農民的心理膨脹、互相攀比問題,村里設立了“農民道德講堂”,在發現不好的苗頭以后由村民自發組織對相關村民進行教育,并進行憶苦思甜活動。通過撫今追昔的“自省”與“自醒”,讓富裕起來的村民再次認識到今天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去除他們的驕傲情緒。再者,通過“農民道德講堂”也讓農民認識到袁家村的村民和商戶充分認識到每一個商戶之間都是互相關聯、互相依賴、互相影響、互相補充的,每個商戶都是袁家村這個整體系統中的一分子,如果從整體中分離出去,那么就不會有讓人稱羨的成績,即“整體大于部分之和”。以此來消除個別商戶對發展大局認識不深刻,對某些事情想不通、想不明白的問題。
袁家村村民對自己充滿自信,對生活充滿自信,對未來充滿自信。對比目前各地普遍存在外來資本下鄉,主導和把控鄉村旅游、特色小鎮和鄉村建設,村民失去土地、失去話語權、失去自信心,同時也失去主體地位,成為附屬,被邊緣化的情況,袁家村的經驗尤為寶貴,發人深省。袁家村就像一面鏡子,折射出各地美麗鄉村和特色小鎮建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和困境。
二、因地制宜,自主創新
2007年以前的袁家村是個典型的“空心村”,青壯年外出打工,老弱病殘守家,蕭條破敗,沒有生氣。既沒有綠水青山的美景,也沒有古鎮老村的風貌,搞旅游沒有任何可資利用的獨特資源。一些專家學者考察后認為袁家村根本不具備搞旅游的條件,建議另找出路。黨支部書記郭占武超越陳見,大膽創新,提出打造關中民俗文化體驗地,以鄉村旅游帶動產業發展的新思路。他見人所未見,聞人所未聞,化平凡為神奇,發商機于尋常。從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挖掘資源,從鄉村的傳統習俗中挖掘資源。在沒有任何外部專業機構和專業人士的幫助和參與下,自立項目、自籌資金、自組團隊、自己策劃、自己規劃、自己設計,帶領全村的父老鄉親,硬是在一片荒溝荒地和舊廠區的廢墟上建成了今天享譽全國的關中印象體驗地旅游景區,使關中民俗再現神韻,大放異彩,讓鄉村生活生機勃勃,魅力無窮。從“異想天開”到“無中生有”,是創新創造了奇跡,創新創造了價值,創新讓袁家村走出困境,煥然一新,充滿活力。
創新是袁家村發展的動力,創新是袁家村發展的法寶,創新也是袁家村最大的資源。唯有不斷創新袁家村才能不斷發展。郭占武及其創新團隊具有強大的創新能力,從發展理念、發展模式到總體規劃、街區布局,再到店面風格、產品包裝,都以創新為準則。今天游客流連忘返、陶醉其中的康莊老街和作坊小吃街,既是傳統的繼承,更是創新的發展。用一條蜿蜒曲折的老街匯聚關中美食,傳統手藝、真材實料、現做現吃,讓游客目擊一碗面從食材加工(面、油、醋等作坊)到手工制作(小吃街店鋪)的全過程,體驗袁家村“農民捍衛食品安全”的真人秀和現場版 ,就是一大創新。因為氣候等自然條件,過去關中人沒有在戶外喝茶休閑的習慣,袁家村通過打造一個小環境、營造一個小場景,讓游客仿佛置身于江南、蜀中,品茗、聽戲、按摩、采耳、歇息,成為游客的最愛,周末、節假日一座難求。各個獨具特色、風格迥異的民宿客棧,個性鮮明、推陳出新的文創工作室,洋溢著農家氣息的作坊店鋪,無不體現創新者的奇思妙想和匠心精工。將那些失去勞動力的老人安排在景區下棋玩牌,再做些力所能及的衛生保潔,不僅為景區增添了生活氣息和民俗趣味,成為游客圍觀拍照的亮點,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創新,創出新業態,創新,創出新亮點,創新,讓袁家村的鄉村旅游和創意文化新意迭出、魅力無窮。
1.創新發展 振興鄉村
郭占武及其創新團隊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循序漸進。不貪大求全,畢其功于一役。把鄉村旅游作為袁家村發展的突破口,全面向服務業轉型。并提出分步實施,逐步推進的發展思路和戰略。在全國率先奏響節奏分明、曲調流暢的美麗鄉村和特色小鎮建設三部曲。
第一部,鄉村旅游,留住鄉愁。
以關中傳統老建筑、老作坊、老物件等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代表的關中民俗文化為內涵,以鄉村生活、農家樂、關中小吃和當地農民參與經營為特征,建設關中印象體驗地村景一體的體驗式旅游景區,初步滿足了都市居民周末一日游的需求,也解決了村民就業和收入問題。
第二部,創意文化,休閑度假。
以藝術長廊、書屋客棧、咖啡酒吧、創意工坊等新業態和文創青年、時尚達人參與投資經營為特征,增加和豐富了景區的經營項目和服務功能,進一步滿足都市居民休閑度假和文化消費的需求,并吸納周邊更多農民就業和參與。逐步實現了陽光下的袁家村向月光下的袁家村的轉變,即由一日游向兩日游、多日游和度假游轉變。
第三部,特色小鎮,美麗鄉村。
以更多資本和人才進入,帶來更多要素和資源,全面擴大、充實和提升袁家村關中印象體驗地社區和景區為特征。形成基礎設施完備、服務功能齊全,各類人才聚集,三產融合發展;既有田園風光,又享時尚生活;既有現代氣息,又有鄉愁民俗,產業特而強、功能聚而合、形態小而美、機制新而活,宜業宜居、開放多元的美麗鄉村和特色小鎮,充分滿足人們對高品質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十年磨一劍。袁家村創新發展成就斐然、碩果累累。原來的袁家村是東西一條街,南北兩排房,工廠廢墟多,環境臟亂差。今天的袁家村·關中印象體驗地景區規模宏大,特色鮮明,設施完善,功能齊全。農家庭院、民宿客棧、康莊老街、小吃街、作坊街、回民街、祠堂街、書院街、酒吧咖啡街,大劇院、寶寧寺、觀音殿、魁星閣、敬天樓、秦瓊祠、財神廟、土地廟、煙霞草堂、惟德書屋、關中戲樓、民國建筑等鱗次櫛比,美不勝收。是國家AAAA旅游景區、中國十大美麗鄉村、全國鄉村旅游示范村、中國十佳小康村、中國最有魅力休閑鄉村、國家特色景觀旅游名村、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國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等殊榮。小小村子匯聚千余創客,吸納三千多人就業,帶動周邊數萬農民增收,年接待游客達450萬以上,旅游總收入愈3.8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十萬元以上。“空心村”變身為中國最美鄉村、最具特色小鎮,這是一個奇跡。
2.轉型升級 進城出省
正當鄉村旅游的大潮方興未艾,袁家村在全國成為行業的領頭羊和風向標,各地競相模仿、復制和克隆袁家村商業模式時,袁家村人居安思危,先行一步,轉型升級,由鄉村旅游向鄉村度假轉型,打造一批以左右客、生活客棧、田間、里居、沐舍、絨花閣、旅跡、桐咖啡等品牌為代表的高端休閑度假產品。由1.0版、2,0版向3.0版、4.0版升級。同時實施進城出省的走出去戰略。以全新的理念,創新的模式,進軍西安高端商業綜合體,把袁家村的關中小吃美食搬到都市市民的家門口。曲江銀泰城的袁家村餐飲體驗店一開張就異常火爆,“農民捍衛食品安全”的承諾和誓言感人至深,袁家村人的誠信贏得廣大消費者的信任和青睞,由村民入股的600萬元投資僅九個月就全部收回。陸續開業的連鎖店都表現出很強的盈利能力,也受到資本市場的追捧。預計一至兩年內可以開辦十余家店,年營業收入可達三億元以上。在西安市餐飲行業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的袁家村小吃,是袁家村人創新發展的又一個成功案例,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典型案例,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和總結。
2016年,郭占武抓住國家推動特色小鎮和美麗鄉村建設的機遇,經過全面實地考察和深入調查研究,決定實施袁家村走出去戰略。郭占武創新團隊整合人才、資本和市場資源,憑借獨特的發展思路、成功經驗和創新能力,依托大都市大景區,與當地政府和企業合作,強強聯合,優勢互補,打造具有地域民俗文化特色的體驗景區,輸出袁家村商業模式和品牌,展示出良好的市場前景。目前以各種形式合作的在建項目和意向項目已達十余個之多,分布在山西、河南、浙江、江蘇、湖北、青海和北京等省市。將逐步完成袁家村在全國的戰略布局,也將對各地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農民增收、脫貧攻堅以及鄉村振興產生積極的影響和示范作用。
3.自我總結 輸出智力
袁家村的創新發展和成功經驗受到全國各地的關注和重視。前來考察學習者絡繹不絕。但是走馬觀花看不出門道,蜻蜓點水取不到真經,紙上談兵落不到實處。如何讓村民講明白袁家村模式,如何讓外界弄懂袁家村模式,如何讓更多的人從袁家村的成功經驗中受益。郭占武以推廣袁家村模式為契機,創辦三農問題研究會、鄉村振興研習社和鄉村旅游培訓學校。進行理論研究和經驗總結,對外輸出智力成果。打破常規搞培訓,由袁家村人講袁家村模式。通過面對面、接地氣的講師授課、干部傳經、村民座談和實地觀摩、答疑解惑、交流互動等現場教學、實戰教學形式,使學員全面了解和掌握:1.袁家村把農民組織起來的方法、步驟和形式;2.袁家村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建設的思路和經驗;3.袁家村發展鄉村旅游的思路、做法和經驗;4.袁家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民的做法和經驗;5.袁家村三產融合發展的特點和經驗;6.袁家村進城出省走出去的戰略布局;7.袁家村的股份合作制和集體經濟;8.袁家村的民俗文化和創意文化;9.袁家村的建筑風格和街區規劃;10.袁家村的業態、業態升級和新業態規劃;11.袁家村的選商和商戶培養;12.袁家村的運營和管理;13.袁家村的食品安全和保障體系;14.袁家村的農民教育和村規民約;15.袁家村的政府關系和周邊環境;16.袁家村的黨建和黨支部、村委會工作;17.袁家村實施鄉村振興和百年袁家愿景的中長期規劃。
參加培訓的學員來自全國十五個省市(區),既有市縣、鄉鎮領導干部和村支部書記、村長骨干,也有高校、開發區、特色小鎮和文旅企業的負責人和企業家。回訪調查顯示,有百分之九十五的學員對培訓的內容和形式非常滿意,有百分之九十八的學員認為完全達到了培訓目的,有超過一半的學員希望再深入研修。江蘇泗洪縣黨政領導干部培訓班、貴州遵義新區培訓班、遼寧港灣旅游投資有限公司(國資)培訓班、遼寧沈陽興隆集團(民企)培訓班等都對袁家村的培訓工作給予高度評價和贊譽,認為通過培訓學習,不僅加深了對袁家村模式的理解和認識,更真切感受到袁家村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和實干精神。浙江旅游職業學院教師左紅麗參加培訓后感慨道,袁家村模式培訓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很多創新,這正是院校教學所欠缺的,很值得借鑒和學習。中山大學旅游學院博士研究生關晶通過參加在袁家村的考察和培訓對鄉村旅游有了全新的認識,撰寫了《對袁家村鄉村旅游發展的思考和淺見》一文,并在其博士論文中將袁家村作為案例。袁家村的培訓沒有依賴外部資源,沒有聘請外部專家學者,完全依靠自己,通過內部培訓,自我總結,自我提升,自我完善,郭占武創新團隊主要成員、村干部、村民和商戶代表紛紛走上講臺,成為專題講師或案例講解員;通過創新培訓方式,摒棄“假大空”,力求真實性。重大問題追根朔源,發展過程還原再現。使袁家村模式的內容具體直觀,問題明確清晰,有很強的針對性、實用性,學員易學易懂,能夠實操落地。
袁家村人對自己的發展思路和經驗進行概括總結,逐步系統化、理論化,初步形成較為完備的教材教案,通過政府、高校和智庫的高層論壇演講,報告會、講座和培訓向全國各地推介袁家村模式。目前,袁家村已經具備鄉村旅游、特色小鎮和美麗鄉村建設的策劃、規劃和設計能力,提供咨詢顧問、系統策劃和規劃設計等服務業務,向外輸出智力成果。這在中國農村還是第一例,具有里程碑意義和特殊價值。
郭占武還通過發起“鄉村振興百村聯盟”行動,攜手全國各地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創新發展、成就突出的村共同搭建第一個中國農民自己的交流分享平臺,目前已聯合浙江、河南等地若干村進行遴選理事、起草章程等籌備事宜。
4.一個品牌 兩個產業
未來支撐袁家村做大做強、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品牌和兩大產業已逐步形成,清晰可見:
袁家村品牌是以農業、農村和農民為內涵的“農”字號品牌,其產業與農業、農村和農民緊密相連、息息相關。以發展三農為目的、以服務三農為使命,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探索者和創新者。郭占武提出的袁家村品牌+創新團隊+資本+互聯網的新思路、新模式將為袁家村的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和前景。
以民俗文化和創意文化為核心的個性化、高端化和系列化旅游文化產品產業鏈;逐步覆蓋全國中心城市的袁家村品牌地域民俗景區,袁家村品牌價值不斷放大和提升。
以食品安全和健康餐飲為核心的農副產品的種養殖、加工包裝和營銷產業鏈;逐步覆蓋全國市場的袁家村品牌農副產品和特色餐飲,袁家村市場價值不斷放大和提升。
袁家村品牌旗下的兩大產業,是袁家村未來發展的主導產業。設想用三到五年時間,借助資本市場和整合優勢產能,線上線下,開拓市場,在全國旅游市場和農副產品市場初具規模,占有一席之地。為進一步發展創造條件和奠定基礎。
5.袁家村是鄉村旅游和三產融合發展模式的創新者
郭占武通過打造以關中民俗和鄉村生活為特色的關中印象體驗地景區,從品牌、主題、創意、風格到業態、招商、運營、管理、制度等形成一個村景一體、三產融合,相容共生、互補兼顧、層次遞進、環環相扣的完備商業體系和成熟商業模式。這是自主創新和創新積累的結果,也是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功案例。
經過十年發展,袁家村從鄉村旅游起步,市場規模逐步擴大,經濟效益不斷提升,品牌價值更加凸顯,第三產業越做越大、越做越強,直接帶動第二產業的發展;由手工作坊到加工工廠再到連鎖加工企業,第二產業跟隨第三產業走;第二產業的發展不斷增加對優質農副產品原材料的需求。遍布各地的種養殖基地和訂單農業,使第一產業規模不斷擴大。這樣,就實現了由三產帶二產促一產,三產融合發展的格局和良性循環。
目前銷售在袁家村,加工在袁家村而種養殖在外地的產品比比皆是。部分農副產品的市場、加工和種養殖基地都已走出袁家村。以面粉和油潑辣子為例,銷售、加工在袁家村,種植基地則在渭南和興平。酸奶的加工也由最初的一個家庭手工作坊發展到村民合作社作坊,再到景區外通過國家食品安全認證(QS)的先進流水線。袁家村還以“旅游+”、“互聯網+”,推動農副產品的線上線下銷售,不斷培育發展新動能和發展后勁,使產業持續發展,使農民持續增收。
三、把農民組織起來,走共同富裕道路
袁家村發展的出發點和目的是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環境、提升農民生活質量,壯大集體經濟,實現共同富裕和可持續發展。支部書記郭占武牢記使命,不忘初心,秉持“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真富”的理念,從袁家村實際出發,大膽創新,勇于探索,總結出一整套把農民組織起來的步驟、方法和形式。具體做法如下:
第一步,創建農民創業平臺
以袁家村關中印象體驗地為載體,通過袁家村農民學校對村民進行教育和培訓,使村民初步具有經營能力和服務意識;然后提供優惠政策和基本條件,讓村民分期分批低成本或無成本進入創業平臺。郭占武主持的創新團隊根據市場調研,設計業態、遴選項目、挑選商戶。
第二步,培育和扶持優勢項目
根據優勝劣汰的市場法則,對所有項目和商戶進行動態管理。不斷淘汰無效供給,補充新項目。經過市場選擇,發現和確定優勢項目,加以扶持和培育。并進一步考察市場前景,評估風險和效益。最終確定具有良好市場前景,可以擴大再生產并產業化的優勢項目。
第三步,增資擴股,成立農民合作社
在此基礎上,對優勢項目增資擴股,成立農民合作社。加入合作社的原則是:全民參與、入股自愿、錢少先入,錢多少入,照顧小戶、限制大戶,風險共擔、收益共享。各個項目互相參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通過調節收入分配和再分配,避免兩極分化,實現利益均衡,達到共同富裕。
十年間袁家村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引發利益關系的巨大變化,也引起村民心理的劇烈波動,出現很多始料不及、意想不到的問題和情況。村民與村民之間、商戶與商戶之間、本地村民和外來商戶之間、投資人和村集體之間、袁家村和鄰村之間,各種矛盾錯綜復雜,利益沖突此起彼伏。處處陷阱,步步驚心。在跌宕起伏、變幻不定的利益大潮中,稍有不慎或一步走錯,袁家村這支剛剛起航的小船隨時都有傾覆沉沒的危險,難逃“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宿命。郭占武以非凡的定力和氣概,牢牢把控發展方向,排除各種干擾和阻力,化解各種矛盾和糾紛,適時調節收入分配,逐步平衡利益關系。堅持公開、公正和公平的原則,不論親疏一視同仁,本村外村統籌安排,既確保袁家村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又兼顧每家每戶的個人利益和眼前利益。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因事定策,因人施策,極具創造性的設計出一整套符合鄉村實際和農民特點的股份合作制度,形成一個股權清晰,分配明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體。這是一次創新實踐、也是一個重大突破。
在把農民組織起來的過程中,郭占武和支部一班人不僅有眼光、有胸懷、有能力、有智慧,更有無私奉獻、一心為民的高尚情操和共產黨員的優秀品德。利益面前,他們經受住考驗,“先群眾后干部,群眾利益第一”。在優勢項目增資擴股時,收益就在眼前,看得見摸的著,入股就有高回報,有些項目甚至高達百分之百的回報。為了讓更多的群眾分享發展紅利,并照顧經濟條件較差的群眾,郭占武設計的股權結構獨具特色、合情合理,既保證負責合作社經營的大股東的利益,又盡可能讓更多的群眾入股參與。他本人主動放棄入股機會,不在合作社入股持股。袁家村村務公開透明,合作社股民名單上墻,錢從哪里來,又到哪里去?都明明白白,一清二楚。干部與村民待遇同等,沒有特權,只有奉獻。群眾打心底信服黨支部、村委會和村干部。
特別值得注意和重視的是,袁家村探索發展集體經濟的新途徑。袁家村在發展之初,屬于村集體所有的資源只有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村辦企業留下的一些集體建設用地。郭占武從實際出發,從村民利益出發,將資源變資產,即把屬于村集體的建設用地盤活,變為資產,按比例直接分配到每戶村民名下,即對應每戶村民的可記名、可量化、可分配的股權,村民對自己持有的股權享有分紅收益。隨著村經濟的發展和公共事業的需要,對全村土地統籌利用、集約化經營已成為必要。在所有權、承包權不變的基礎上,村民自愿將土地經營權流轉給村集體,用于經濟合作組織,并獲得相應的股權,變為股東。袁家村現有二十多家經濟合作組織,都是農民自發、自愿,以土地經營權和現金入股的形式成立的,加入合作社的農民既有袁家村的,也有周邊其他村的,已經打破了村的界限。外來投資和經營項目,凡占用袁家村集體資源的,這部分集體資源就作為股份(一般為20%)進入項目,所得股份分紅收益作為村集體收入,除用于必要的公共事業支出外,全部、直接分配給每戶村民。村民同時還享有自己的土地經營權流轉,加入合作社獲得的股份紅利。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民“三變”后的袁家村集體經濟,不是抽象的、模糊的、概念化的,更不是實際控制人或受托人任意支配的,而是裝在每戶村民腰包里的集體經濟。村民看得見、摸得著,拿得到、可支配。袁家村的村民從集體經濟的發展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所以村民關心集體經濟、熱愛集體經濟,對入股合作社、發展集體經濟抱有極大的熱情和積極性。袁家村以農民合作為基本特征的集體經濟充滿活力,并不斷發展壯大。從根本上打破了關于農村集體經濟的傳統觀念,克服了長期以來困擾和制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體制和機制障礙。在理論上和實踐上的意義不可低估。
袁家村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創新者。郭占武通過引導農民進入創業平臺,實行股份合作,加入合作社,共享產業發展收益,調節收入分配,避免兩極分化,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克服了農民個體經營的盲目性和分散化,實現了全體村民利益的一致性。在中國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近四十年后,在完全市場化的條件下,在沒有任何強迫命令的前提下,在農民自覺自愿的基礎上,把農民組織起來,以農民為主體,自主解決三農問題,振興鄉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是袁家村人一個了不起的創舉,意義深遠。
四、政策引導,政府幫扶
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袁家村自主創新,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踐。中央和省市領導同志多次親臨袁家村視察和調研,予以指導和鼓勵。陜西省委2016年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袁家村模式”并予以推廣。禮泉縣委和縣政府堅定不移的貫徹落實黨中央的農村工作政策,充分尊重、積極引導袁家村人民群眾的創新實踐,營造有利于袁家村創新發展的大環境,并在政策、配套、培訓和服務等各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和幫扶。袁家村的探索始終是在黨的領導和關懷下進行的,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實事求是精神。
禮泉縣委、縣政府為推動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和三農問題的破解,制定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方案和決定。2012年陸續推出《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快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意見》、《關于推進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實施方案》、《關于加快實施“旅游興縣”戰略的決定》、《關于促進農民增收“一縣一策”實施意見》。這些文件的發布和實施,為袁家村的創新試驗營造了有利的大環境和良好的氛圍,也為袁家村的發展明確了方向,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支持。
早在2007年袁家村鄉村旅游起步之初,禮泉縣委、縣政府就高度重視,著力培育。把袁家村作為試點,探索鄉村旅游發展的新路徑。在基礎實施、公共服務和配套上向袁家村傾斜。縣財政每年列支200萬元專項資金對包括袁家村在內的農家樂進行扶持,在工商、衛生、消防等手續審批上實行簡化,在收費上予以減免。在政策支持上,從2012年到2014年,對袁家村連續三年實施以獎代補政策,每年50萬元;在項目建設上,每年將重點鎮土地建設指標優先考慮到袁家村關中印象體驗地建設項目;將敬老院、中學、供水站等規劃建設在袁家村附近;并投資6000萬元,新修旅游路、秦瓊路、古御道、敬德路等多條旅游道路等基礎設施;開通西安、咸陽、禮泉至袁家村旅游專線和公交專線;2017年縣財政又拿出專項資金,全面整治、美化旅游路沿線和袁家村周邊村容村貌和道路景觀;為袁家村的鄉村旅游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和配套等堅實的硬件支撐。
關中印象體驗地建成伊始,縣上就把袁家村作為禮泉的一張新名片,大力宣傳,積極推介。縣委主要領導同志在《陜西工作交流》2013年第十期上署名刊發《緊扣時代跳動脈博, 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調研文章,總結和推介袁家村鄉村旅游的成功經驗,受到有關部門和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縣委、縣政府領導和機關干部主動做袁家村的義務宣傳員和推銷員,逢人便說袁家村,請客就來農家樂;縣上拿出資金印制旅游宣傳品,重點推介袁家村;舉辦“桃花節”、“采摘節”等活動,邀請社會各界人士和游客到袁家村關中印象體驗地考察學習、觀光游覽;推薦袁家村參與國家和省市諸多獎項的評選,以提高知名度。2016年10月在袁家村隆重舉辦頗具影響力的“中國鄉村旅游(袁家村)高峰論壇”,邀請到眾多知名專家學者、業內權威人士及來自全國各地的代表,大大提升了袁家村的影響力。2016年與中央電視臺七套《美麗鄉村行》合作,拍攝錄制袁家村民俗文化和鄉村旅游節目,在春節期間向全國播放,影響廣泛,反響熱烈。
2010年,禮泉縣委、縣政府從空間布局和規劃引領上,推進袁家村鄉村旅游升級,以打造重點鎮煙霞鎮為縣域副中心,將袁家確定為城鄉一體化試點村,實施煙霞鎮、袁家村鎮村一體化建設。2013年,縣上在袁家村成立袁家社區,推動“一村帶十村”戰略,實施污水處理、燃氣進村、電力增容、環境整治的全面推進,全面建設,激活了周邊十個村莊群眾的內生動力,破解了休閑度假的空間擴張和服務保障難題。2014年,將袁家村列為傳統民俗文化村試點示范村,2016年,將袁家村列為市級城鄉一體化調研基地點。在人才輸入上,大學生村官從素質到數量都優先、優厚分配給袁家村,充實和加強袁家村干部隊伍。在管理服務上,設立大袁家景區管委會,由主要領導同志掛帥,縣政府牽頭,縣旅游、農業、交警、食品、安監、消防等多個部門聯手,從培訓、安全、交通、環境等方面著手,強化和提升管理、保障和服務。特別是逢年過節和黃金周游客高峰期,縣委、縣政府領導同志都親臨袁家村,掌握動態,指揮調度,并組織抽調大批干部到袁家村義務執勤,疏導交通,維持秩序,全天候、全方位服務景區,確保袁家村關中印象體驗地景區安全萬無一失。廣大干部不怕辛苦、不計酬勞、放棄休假、無私奉獻的精神也深深感動了袁家村人。郭占武和村干部常說,袁家村能有今天的好局面,群眾能過上好日子,應該感謝縣委、縣政府的幫助和支持;村民和商戶們也感激的說,我們節假日生意紅火掙錢多,不能忘記縣上這么多干部在為我們站崗執勤。縣委、縣政府的一系列舉措,為袁家村的快速發展并成為全國鄉村旅游的領頭羊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袁家村創新發展鄉村旅游和探索解決“三農”問題的歷程,同時也是禮泉縣委、縣政府借助資源優勢和公信力,實施主導服務推動,政策扶持保障,轉變工作職能的改革過程。充分體現了禮泉縣委、縣政府貫徹落實中央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為實現縣域經濟社會追趕超越發展,建設富強、生態、人文、幸福新禮泉的堅定信心和實干精神。
五、袁家村的基本經驗和意義
回顧和總結袁家村十年的創業歷程、發展思路和基本經驗,概括起來最重要的有以下幾點:
1.以支部為核心,以村民為主體;
2.以創新謀發展,以共享促和諧;
3.以鄉村旅游為突破口,打造農民創業平臺;
4.以組建合作社為切入點,實現三變;
5.以三產帶二產促一產,實現三產融合發展;
6.調節收入分配,實現共同富裕;
7.注重精神文明,加強思想教育;
8.弘揚優良傳統,淳厚鄉風民俗。
袁家村的探索和實踐證明:
堅持黨的領導,貫徹落實黨的農村工作政策;黨支部發揮戰斗堡壘作用,書記起到帶頭人作用;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把農民組織起來。農民不僅有能力自主創新,創造巨大的財富;也有智慧、有辦法公平合理分配財富,達到共建共享、共同富裕的目的,實現鄉村振興的偉大中國夢。
中國鄉村振興袁家村課題組
2016年11月初稿
2017年8月修訂
2017年11月二次修訂
2018年1月三次修訂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鄉村振興發展研究平臺 2018-01-18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