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農業生產直接關系到老百姓的肚子,我國是人口大國,也是農業大國,但不是農業強國。籠統的講中國農村人口9億多,而隨著城鎮化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在城市發展,真正成事農業生產的有7.9億左右。然而這仍然是一個非常寵大的數字,按我國人口13.9億計算,農業人中占比仍然大大超過50%。
一、搞普通農業不賺錢,搞特種農業困難多
北方農業生產的主要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一年可以種植兩季,除去種子、肥料、農藥等耕種直接成本,每畝地利潤不超過1000元。辛辛苦苦一年也就只有在外打工半個月的收入。
而搞特種農業種植雖然經濟效益高,但困難重重,一方面技術上欠缺,另一方面無銷售渠道,風險高。
二、傳統農業方式效益低,現在農業缺技術缺資金
在農村生活的農戶的生產方式大多都比較傳統,種幾畝地,養幾頭豬,喂幾只雞禽,能夠產生的經濟效益低。
每年農業大學培養的各類農業技術人才不少,真正回到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卻不多,沒有這些技術人才投入到農業生產中,使得農業新技術應用程度低,這就使得農業發展受限。
另外要想規模化農業,資金也是受限因素,要從銀行拿到農業貸款困難也很大,雖然國家在政策上有不少扶持,但在實際操作中困難仍然不小。
三、人均耕種面積小,農產品價格波動大保障低風險高
我國農業人口多占比高,人均耕地面積相比農業發達國家有不小差距,憑著自家的這一些土地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很困難,要想規模化種植發展就需要從其他農戶手中流轉土地,這不但使農業生產成本提高,也使得被土地流轉后農戶要將生活的出路轉向其他行業。
除主要糧食作物外,很多農產品的價格波動很大,就生豬為例,2018年一年的價格波動就相差一倍多,這就使得養殖風險提高不少,養殖戶戲稱養豬賺不賺錢要靠命,使得有資源有資金的精英在不愿意投入資源在農業這種利潤低、風險高的行業中來。
總的來說,我國要成為農業強國因諸多因素影響,還有較長的一段路要走。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業信息部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