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江華縣推進鄉村振興的實踐樣本
江華,古稱馮乘,至今已有2100多年歷史,位于南嶺北麓,分別與廣東、廣西各三個縣(市、區)相鄰,是粵港澳大灣區輻射帶上的最前沿、對接東盟和湘南承接產業轉移的橋頭堡。洛湛鐵路、G207貫通南北,S355橫穿東西,縣城通過道賀高速,與廈蓉高速、二廣高速、桂廣高速等交通大動脈相連。縣域總面積3248平方千米,下轄16個鄉鎮,1個國有林場。2021年12月,江華“五聯系五到戶”主題活動工作做法,被省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作為全省特色亮點推介。
一、主要成效
1.產業迅速壯大。實施了“規模工業進園區、小微企業進鄉村、農業產業建基地、旅游產業謀全域”的產業發展模式,實現了“農戶要么有產業、要么有就業”。農業產業方面:守牢糧食安全,全縣每年糧食播種面積保持在58萬畝以上,糧食產量保持在23.7萬噸以上。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發展蔬菜17.10萬畝、食用菌7000萬袋、油茶1萬畝、生豬96.38萬頭(出欄52.59萬頭)。發展水果15.58萬畝、茶葉6.55萬畝、烤煙5.5萬畝,特色產業遍布鄉村。全縣鮮活農產品出口總額連續4年排全市第1,保持在全省先進前列。小微企業方面:全縣建成小微企業486家(其中省認定扶貧車間273家、省級示范性扶貧車間18家),吸納勞動力1.3萬余名。207國道沿線鄉鎮都有1家以上小微企業,廠房面積總計達25000平方米以上。扶貧車間、省級示范性扶貧車間、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數均居全省第一,帶動群眾就近就業增收作用明顯。旅游產業方面: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瑤族文化資源,幫助各鄉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旅游,桐沖口、寶鏡、井頭灣等一大批鄉村旅游點榮獲“中國傳統古村落、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等稱號,創建了3A級景區7個,建成三星級標準以上酒店8家,農家樂、民宿酒店等客房7000多間。
2.環境越來越美。通過人居環境整治,全縣農村處處看得見青山,望得著綠水,親得近大自然。“四個革命”成效明顯,垃圾革命方面,全縣建立收集1112個點、垃圾處理池3562座、垃圾處理爐16座,121867戶農戶100%配備垃圾分類桶,村莊垃圾收運率達100%;污水革命方面,16個鄉鎮污水處理廠均已完成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項目設計、招投標,已建成5個,其余今年底可以全部投入試運行;廁所革命方面,衛生廁所普及率92.89%,無害化衛生普及率63.29%;村容村貌方面,以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推進“空心村”治理,共拆除空心房及旱廁3萬座、200萬多平方米,新增農用地指標454.21公頃,村莊綠化覆蓋率達35.4%,創建綠色(森林)村莊234個,占村莊總數的76.97%,在全省率先推進并基本實現了水泥路“戶戶通”。
3.鄉風更加文明。全縣16個鄉鎮312個行政村(社區)文明實踐站所建設實現全覆蓋,成立了專業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14支。江華義工協會“助圓山溝溝的求學夢”志愿服務項目在全國宣傳推選學雷鋒志愿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活動中,被推選為“最佳志愿服務項目”。村(居、社區)“一約五會”全面建立,村規民約修訂率100%,法制審核率100%。“星級文明戶”評選效果良好,去年表彰“十星級示范戶”20戶,星級文明戶2287戶,1人成功被評為“湖南好人”。文明村鎮創建積極推進,成功入選縣級及以上文明鄉鎮14個,縣級及以上文明村192個。
4.治理更加有效。黨建引領有力,村支兩委換屆工作全部完成,選舉產生1400余名村干部,村主職干部“一肩挑”達到89.8%,農村領導班子補齊配齊配強。全縣5萬元以上的村有247個,占比78.1%。走好新時代群眾路線,加強了網上群眾工作,建立“連心橋”微信群縣直單位群50個、行業系統群12個、鄉鎮群16個、村(社區)群450個、網上志愿者群22個,已有4000余名縣、鄉、村干部和11萬余名群眾加入。全面推行“一村一輔警”機制。全縣建成農村輔警站312個,錄用輔警312人、義警971人,案件發生率下降20%,矛盾糾紛發生率下降30%。深化拓展城鄉網格化服務管理。完成了16個鎮級綜治中心和312個村級綜治中心標準化建設,配齊962名村網格員。深入推進“三無” 創建和平安創建活動,“三無”鄉鎮創建率87.5%,“三無”村(社區)創建率為93%,創建平安鄉鎮11個,平安校園32個,平安家庭3.8萬戶,平安村208個。
二、主要做法
“五聯系”,就是要求廣大黨員干部聚焦聚力重點任務,全面準確把握新發展理念,深入項目、深入企業、深入小區、深入責任區、深入農村一線,真實了解群眾所思所想、所愿所盼,從最突出的問題抓起,著力解決群眾各項急難愁盼問題,進一步激發全縣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熱情,努力在苦干實干、爭先創優上有新作為。
聯系項目。就是牢固樹立“項目為王”的鮮明導向,以項目看發展、以項目論英雄,縣級領導、縣直相關部門以及項目所在地的鄉鎮、村(社區)黨員干部聯系1個以上重點項目,把“精力、人力、物力”優先配置到項目建設上來。一是建立完善“包裝一批、爭取一批、招商一批、開工一批、投產一批”的項目動態管理機制,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一把手工程”,重點企業親自拜訪、重要線索盯住不放,推動招商引資人人有責、個個爭先。二是建立完善“一個項目、一名領導、一個團隊、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項目推進工作機制,在項目簽約、立項、環評、規劃、土地、建設等環節形成協調聯動機制,實現無縫對接。三是建立完善“問題收集、精準交辦、限時辦結、解決銷號”的問題閉環解決機制,對項目建設中一般問題24小時內要予以解決處置,對較重大問題要明確告知解決時限,并與投資者建立聯絡“熱線”。四是建立完善“事前論證、事中監督、事后評議”的全程督考機制,組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在項目實施前對項目投資規模、資金來源、財政資金保障等內容進行論證,把好審核關;在項目實施中對投資進度、合同履約、工程質量等內容進行監督,把好建設關;在項目實施后對項目投資績效按“好、較好、差”三個等次進行評議,把好落實關。同時堅持周調度、月講評、季觀摩、年考核,全力推進項目落地、開工、建設、投產。
聯系企業。就是堅持以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幫助企業紓困解難為著力點,以提升企業滿意度為落腳點,持續強化“母親式”服務,支持企業發展壯大,助推“五好”園區創建。縣級領導、相關部門黨員干部聯系1個以上園區企業,重點開展“四大行動”:一是大走訪。每月至少深入企業現場辦公2次,發放統一的“服務企業聯系卡”,將聯系企業領導干部的姓名、單位及職務、聯系方式、職責任務等內容告知企業,便于企業聯系和社會監督。二是大摸底。深入了解企業生產經營狀況、項目需求、產品市場等情況;全面掌握企業現有創新平臺、創新人才團隊、研發經費投入、高新技術增加值等情況;認真梳理企業進駐后協議履約、政策落實、畝均投入、畝均稅收等情況;充分聽取企業對營商環境、涉企服務等方面的意見建議。對企業反映每個問題的辦理進展情況建立臺賬,實行“每周一匯總、每月一會商”跟蹤督辦,實現辦理流程閉合。三是大宣傳。通過發放惠企扶企政策匯編、開展政策解讀咨詢等方式,宣傳省、市、縣出臺的減稅降費、科技創新、產業升級、金融支持等涉企熱點政策,及時掌握行業發展新動態、企業投資新動向,主動提供項目申報、投融資推介、市場供求等信息,幫助企業更多更好享受政策紅利。四是大督改。督促企業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及時發現企業存在的安全生產隱患,督促落實整改措施,幫助企業提升安全生產管理水平。
聯系小(社)區。就是堅持黨建引領、全員參與,以支部創建為載體,以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為抓手,以打造高品質和諧宜居小(社)區為目標,全面推行“三個五”工作模式。一是建立“五包”機制。縣級領導、縣直相關單位包1個以上小(社)區,支委、業委、樓棟長包樓棟,黨小組長、單元長包單元,黨員、業主代表包樓層,業主包家庭,確保每一棟樓、每一個單元、每一個樓層、每一戶居民都有人負責和聯系。二是發揮“五員”作用。依托小(社)區黨小組長、樓棟長、單元長、樓層長為主體,發動小區在職黨員、退休黨員干部、志愿者、居民參與,切實當好“五大員”(政策法規宣傳員、信息收集報送員、鄰里糾紛調解員、民生訴求辦事員、急難險阻先鋒員),并在每棟樓醒目位置張貼公示牌,明確各自管控區域、聯系方式和工作職責,接受居民舉報和監督。三是創建“五好”小(社)區。突出效果導向,實行量化考核,全面創建黨建引領好、群眾發動好、服務管理好、小(社)區品質好、治理效果好的“五好小(社)區”,確保小(社)區不發生治安案件、不發生刑事案件、不發生安全事故。
聯系創文責任區。就是堅持以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目標,以文明城市創建測評體系為導向,以十八個公共責任區為網格,全面推行“定人、定崗、定責”創文工作機制。一是定人。對照測評標準、對照創文內容,對本單位、本責任區的黨員干部進行統籌安排,將工作責任逐類、逐項、逐條分解到每個人,使工作推進由面到點,責任落實由“群責”到“單責”。二是定崗。對所包聯的責任區進行網格再劃分,將每一個責任區域劃分為多個創文工作崗,一崗一人,明確工作任務、檢查標準,促使每一個責任人對測評標準更熟悉、抓問題整改更深入。三要定責。在每條路段醒目位置張貼創文工作“定人定崗定責”公示牌,公開包點人員姓名、聯系電話、管轄區域、工作職責、工作標準,全面接受市民監督。聯系責任區的縣領導對本轄區進行隨機抽查、現場查看,每周召開一次碰頭會推進問題整改,對工作不力的不搞下不為例,持續進行問責,全面推動文明創建走上常態化、規范化、制度化。
聯系村。就是按照“因村制宜、突出特色、梯次推進、分步實施”的原則,在全縣確定32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村、30個鄉村振興示范村、20個鄉村振興衛星村。縣級領導每人聯系一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村、一個示范村或衛星村,縣直各單位聯系一個或兩個重點幫扶村、示范村、衛星村;鄉鎮干部聯系轄區一個村以上。重點幫扶村著重做好“固成果、增收入、興產業、強組織”工作,切實抓好易返貧致貧人口常態化監測和幫扶,建立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機制,防范化解返貧致貧風險;示范村著重在已有發展基礎上做好“美村莊、育人才、優服務、強治理”工作;衛星村著重樹典型、抓亮點,形成可復制、可借鑒、可推廣的經驗,通過抓點(示范村)成線(衛星村)促面(重點幫扶村),推動全縣鄉村全面振興。
“五到戶”,就是充分發揮黨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堅持到群眾中去、到實踐中去,聽民聲、察民情、訪民意,知道謀什么事、為誰謀事,更好地干對事、干好事,以及聚焦群眾反映集中的問題、發展亟待解決的難點,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步”,最大程度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黨員聯系到戶。就是縣鄉機關黨員干部每人聯系服務群眾原則上不低于5戶、農村黨員、干部每人聯系服務群眾原則上不低于2戶(以共同生活人員為原則統計戶),重點聯系幫扶五類戶:一是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以及因病因災因意外事故等剛性支出較大或收入大幅縮減的困難戶優先安排縣級領導、鄉鎮和縣直單位主要負責人、駐村工作隊長聯系;二是家中有在校學生、留守兒童的戶優先安排黨員教師聯系;三是家中有大病重病、慢性病患者的戶優先安排黨員醫生聯系;四是低保戶、五保戶、殘疾戶、孤兒、空巢老人等優先安排鄉鎮聯村領導、鄉鎮駐村干部、鄉村振興工作隊隊員、村干部聯系;五是在“兩新”黨組織務工就業或者共同發展產業的戶優先安排“兩新”黨組織中的黨員聯系。各單位、各鄉鎮、各村(社區)按照“人員相熟、地域相近”原則聯戶,可以根據黨員干部數量和村(居)民戶數量,合理調整聯戶數量,確保“戶戶見黨員、聯戶全覆蓋”。向所有聯系戶發放“為民服務連心卡”,公開聯系黨員干部的姓名、服務內容、服務承諾、聯系電話,并在連心卡上同步公布監督電話,推動黨員干部認真落實“五到戶”任務。
民情走訪到戶。就是聯戶黨員干部要與群眾“面對面、心貼心”,交朋友、拉家常,真正了解民情。積極推行“親情走訪法”,做到“五個一”(每個月入戶走訪一次、每個季度與聯系戶在外務工人員通一次電話、幫助干好一件實事、到聯系戶家中打掃一次衛生、與聯系戶共同勞動一天);“五必訪”(紅白喜事必訪、升學考試必訪、生病住院必訪、意外災害必訪、傳統節日必訪);“五必講”(講黨的恩情、講惠民政策、講致富門路、講法律知識、講村級事務)。通過入戶走訪,健全完善“收集一分析一辦理一反饋”的吸納民意機制,全面深入了解掌握群眾所想、所思、所盼。一是認真做好“民情日記”。全面記錄走訪群眾的家庭基本信息、生產生活狀況、反映訴求事項、急需解決問題、幫扶落實情況等,做到每次走訪都有新紀錄、新情況。二是及時回應群眾訴求。對于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能現場解決的現場解決;不能馬上解決的,認真做好解釋說明,爭取群眾的理解,并及時向上級報告,提出解決建議。三是建立民意辦理臺賬。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困難和問題,建立民意辦理臺賬,實行銷號管理,定期通報落實情況,確保事事有人抓、件件有著落。
產業聯結到戶。就是堅持以發展產業、幫助就業為紐帶,以實施“黨員致富帶富”工程為抓手,形成“支部抓產業、黨員創實業、群眾富家業”的良好局面。一是支部建在產業上。創新黨組織設置方式,按照“就近組建、便于管理”的原則,把從事相同、相近產業或有發展同類產業意向的黨員編入產業黨小組,若干產業黨小組組建為一個產業黨支部,把奉獻意識強、致富帶富能力強的黨員選拔進入產業黨支部班子,堅持一個產業就是一個陣地,形成“黨支部+黨小組+黨員+致富帶頭人+群眾”的組織體系。二是黨員圍繞支部轉。產業黨支部重點圍繞產業發展搞活動,組織黨員謀劃產業發展、學習實用技術、開展生產交流;產業黨支部中的黨員要積極開展示范、幫扶、聯戶活動,為群眾提供技術、資金、市場支持,建立黨群致富聯合體。引導農戶以土地、閑置農房、自有設施設備、小額信貸資金等入股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引導農戶與農業企業建立契約型、分紅型、股權型等合作方式,實現“訂單收購+分紅”“農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三是群眾跟著黨員干。注重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把黨員致富能手培養成村干部,鼓勵引導村黨支部和村干部、黨員能人領辦、創辦、聯辦各類合作社,幫助群眾發展小養殖、小菜園、小果園、小買賣、小作坊,實現共同致富。“兩新”黨組織要開通就業幫扶“直通車”,開發合適崗位,切實幫助閑置勞動力實現穩定就業,優先安排聯系戶中脫貧不穩定人口和邊緣易致貧人口務工,確保工資性收入有保障。
政策落實到戶。就是按照政策全覆蓋的要求,全面落實所聯系戶到戶到人的各項政策。一是掌握政策。準確掌握當前產業發展、醫療救助、教育資助、退耕還林、糧食直補、養老保險、救助救濟等各項政策標準及申報程序。二是落實政策。根據所聯系戶的實際,堅持對標對表,認真核查政策落實的程序是否規范合理、政策落實的方向是否存在偏差、政策落實的覆蓋面是否應享盡享、資金撥付是否足額到位等,建立“應落實、已落實、未落實”三張清單,及時更新上墻《政策明白卡》。三是宣傳政策。變“政策語言”為“群眾語言”,深接地氣,廣聚人氣,不斷擴大各項惠民政策宣傳解讀社會影響力,強化感恩奮斗教育,激發群眾內生動力,確保群眾“看得懂、算得清、知黨恩、感黨恩”。
精準服務到戶。就是始終牢記“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堅持人民至上,堅持以精準化、長效化的要求服務群眾,真正解決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對所聯系戶精準施策,提高服務針對性和實效性。對低收入戶,重點關心其生活冷暖,幫助其增收致富;對病人戶,重點幫其健康體檢、心理疏導、送藥用藥指導、健康知識宣傳等;對信訪戶,重點加強交流溝通,準確掌握上訪事情原委,幫助解決其合理訴求,全力做好矛盾化解和穩控工作;對產業戶,重點幫助解決產業發展中的困難問題,引導產業戶帶動其他農戶發展產業、共同致富;對經營戶,重點了解日常生產、經營情況,教育引導其合法經營、安全經營;對學生戶,重點入戶家訪,開展作業輔導、學習規劃、心理疏導等,幫助其健康成長。同時,對所有聯系戶都要教育幫助其改善人居環境、養成衛生習慣、提升文明素養,重點是要引導聯系戶帶頭抵制人情攀比、失信老賴、好逸惡勞、黃賭毒黑等惡俗陋習,爭當“十星級文明戶”,營造文明鄉風。
三、主要經驗
1.找準政治站位、以最迅速的舉措,統一思想、統一行動推動工作落實。率先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快速部署,做到了“四個最”,全面凝聚工作合力。
一是最早健全組織領導。成立由縣委書記任組長、縣長任第一副組長的縣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設立8套專抓班子,明確牽頭領導、專抓部門和工作職責。以“五聯系五到戶”主題活動為抓手,構建“領導帶動、鄉村主動、部門聯動”工作格局。每個鄉鎮、村明確一名縣級領導掛點專抓,掛點領導每年住村調研、蹲點調研時間不少于2天2晚,引導全縣各級各部門、各級干部自覺扛牢抓實鄉村振興政治責任。
二是最早建立政策體系。在縣第十三次黨代會上,審議通過了《關于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決議》,出臺《防止返貧致貧動態監測和幫扶實施方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動實施辦法》《萬企興萬村工作方案》《鄉村振興考評工作機制實施辦法》等文件,初步構建鄉村振興“1+X”政策體系。
三是最早統一思想共識。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要論述、《鄉村振興促進法》等作為縣委理論中心學習組和鄉鎮、縣直單位黨委(黨組)學習重要內容。邀請省鄉村振興局黎仁寅副局長到江華授課。率先舉辦鄉村振興專題培訓班,實現所有縣級領導,各鄉鎮各部門主要負責同志、分管同志,駐村工作隊長培訓全覆蓋。組織全縣各級干部圍繞鄉村振興“干什么、怎么干、怎樣干好”開展大討論、大調研,形成調研報告140余篇。進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全面提升各級干部開展鄉村振興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最早開展示范創建。按照“規劃設計不搞一個樣、舊村改造不搞一刀切、產業發展不搞一窩蜂、資金支持不搞一樣多”的原則,圍繞207國道、355省道、沱涔大道三條鄉村振興示范帶,把全縣312個行政村劃分為鄉村振興衛星村、示范創建村、重點幫扶村、面上推進村四類,做到各級各部門駐村聯點全覆蓋,按照聚集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護、搬遷撤并的思路,分年度、分階段有序推進。今年以來,召開鄉村振興流動現場會2次,在全縣營造了比學趕超、爭先創優、競相發展的濃厚氛圍。
2.突出因地制宜、以精準務實的舉措,守住底線、補齊短板促進全面提升。堅持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為基礎、以發展產業和促進就業為抓手、以特色小鎮建設為載體、以鄉村建設行動為重點、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突破口,強力推進各項工作。今年以來,縣委常委會、縣政府常務會、領導小組會25次研究部署鄉村振興工作,全年整合投入資金20億元推進鄉村振興建設。
一是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為基礎,著力夯實發展基礎。一方面是抓實防止返貧監測與幫扶。制定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1+13”工作方案,組建縣、鄉、村三級監測隊伍,安排監測員334名。嚴格落實“農戶自主申報、村干部走訪排查、部門信息比對”等排查方式,結合“五聯系五到戶”主題活動,實現動態監測和幫扶全覆蓋。目前,全縣共有監測對象972戶1906人,其中:脫貧不穩定204戶414人、邊緣易致貧126戶240人、突發嚴重困難642戶1252人。所有監測對象均由國家公職人員重點幫扶,所有脫貧戶都落實了結對聯系人,所有農戶均落實防返貧責任險。第二個方面是鞏固“兩不愁三保障”成果。產業和就業幫扶方面,精準落實各項就業幫扶措施,強化穩崗拓崗,多渠道引導和支持脫貧人口務工就業,全縣脫貧外出務工就業5.64萬人,較去年底新增3.4萬人,有勞動能力且有就業意愿的脫貧勞動力100%實現就業。向脫貧人口發放小額信貸5500萬元。開展農村致富帶頭人培訓273人次。教育保障方面,脫貧家庭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零輟學,“兩免一補”“雨露計劃”等教育資助精準落實,困難學生實現應助盡助。醫療保障方面,嚴格落實省、市過渡期醫保政策,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參保率100%。脫貧人口住院報銷比例達到85%以上、慢病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率100%。住房保障方面,開展農村房屋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對存在安全隱患的及時組織整改。今年共新建和改造農村危房73戶。飲水安全方面,建立健全農村供水工程運行管理辦法,開展農村飲水安全排查,整合資金2720萬元實施農村安全飲水鞏固提質項目一批,農村供水抗災能力進一步提升。第三個方面是推進農村低收入人口幫扶。創新出臺《低收入家庭救助幫扶試點工作方案》《低收入家庭認定辦法(試行)》。農村低保標準提高至4500元/年,殘疾人“兩項補貼”提高至70元/人/月。對農村低收入家庭定期進行核查和動態調整,全年新增納入低保926人、特困76人、臨時救助1046人。強化留守兒童委托照護,全縣所有留守兒童均簽訂《留守兒童委托照護責任確認書》,明確照護責任人。探索推行“1+N”留守兒童集中照看模式,在7個村建成“示范兒童之家”。第四個方面是強化易地扶貧搬遷后扶。所有搬遷戶逐戶建立幫扶臺帳,落實后續幫扶措施。把就業和產業幫扶作為后扶重點,12個集中安置區共引進幫扶車間82家,提供就業崗位2000余個,安置658個搬遷對象就近就業。2406戶安置房不動產權證書全部發放到戶。集中安置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不斷完善,黨建、文化、社區治理等社區管理體系逐步健全。第五個方面是加強扶貧項目資產管理。深化“351”扶貧項目資產管理模式,組織行業部門細化扶貧項目資產清單,進一步明確資產分類,理清尚未確權的扶貧資產,積極開展扶貧項目資產管理使用 “回頭看”,確保每個扶貧資產“三權”權屬明晰、數據資料真實準確。目前全縣共登記確權扶貧項目資產26340個,資產凈值21.91億元。
二是以發展產業和促進就業為抓手,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促進群眾增收。一方面是抓產業發展。創新出臺《關于持續推進“六大強農”行動促進鄉村產業興旺的實施意見(2021-2023年)》。流轉土地30多萬畝,建立現代農業產業基地183個,發展優質稻10萬畝、茶葉6.6萬畝、水果16.2萬畝、蔬菜17.1萬畝、食用菌年產6500萬袋、油茶37.3萬畝、烤煙5萬畝、生豬年出欄58萬頭。培育省級龍頭企業6家,市級龍頭企業17家。發展家庭農場266家、專業合作社212家,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410余家。打造“瑤山雪梨”“江華苦茶”等一批特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創建國家3A級旅游景區7個、省三星及以上鄉村旅游區20家、農旅融合產業基地8個、旅游研學基地2家、中國傳統村落4個、最美少數民族村寨3個,打造湖湘風情文化旅游小鎮、省級特色旅游名鎮、省級特色文旅小鎮、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各1個。通過大力發展產業帶動全縣各村集體經濟增收2330萬元,全面消除集體經濟“空白村”,集體經濟5萬元以上的村達303個,占比95%,最多的村達80萬余元。另一方面抓務工就業。以高新企業在園區,勞動密集型企業在鄉村的思路,全力創建“五好園區”。引進規模企業121家,吸納勞動力1.6萬余人,其中脫貧勞動力4160人,占園區就業人數的26%,務工人員月均工資4000元以上;按1萬人口1個規模企業標準,鼓勵各鄉鎮做大做強幫扶車間,今年以來,新培育幫扶車間31家,總數達486家,吸納勞動力1.3萬余名,其中解決已脫貧人口就業3640人。同時依托鄉村振興、重點項目、產業基地等,開發衛生保潔、治安巡邏、生態護林、河道巡查等公益性崗位4560個,安置脫貧勞動力4200人。
三是以創建特色小鎮為載體,推進鄉村建設行動。第一個方面是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突破口。堅持尊重群眾意愿、尊重民俗民風、尊重新發展理念、尊重農村工作實際,建立“一拆二改三歸四化五到位”工作機制,以屋場院或自然村為單元,每個村撥付專項整治經費,保障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扎實有效推進。今年以來,拆除應拆除的空心房、亂搭亂建等2000余間;改造衛生廁所1480座,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3.8%,改造農村巷道950公里、200.5萬平方米;基本做到畜禽養殖歸圈、柴火雜物歸堆、菜園菜地歸片,各村面貌井然有序;四是實現群眾參與主動化、衛生保潔常態化、垃圾清運有償化、衛生評比制度化;五是落實好組織領導到位、宣傳引導到位、資金支持到位、村莊規劃到位、獎勵處罰到位。第二個方面是著力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高質量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全年完成農村公路提質改造工程35千米、農村公路安防工程112千米,改造農村公路危橋4座,全縣農村公路優良率達到89.87%。建成5所村級小學樣板教學點。全縣104個村建成互助養老服務設施。按“四有”要求,全面加強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建設。第三個方面是持續深化鄉風文明建設。堅持以爭創全國文明城市為統攬,推進城鄉文明創建一體化,在全縣16個鄉鎮全面鋪開文明村鎮創建活動,14個鄉鎮成功創建縣級及以上文明鄉鎮,創建全國文明鄉鎮2個、省級文明村鎮1個、市級文明鄉鎮6個,196個村創建為縣級及以上文明村。持續開展星級文明戶評選,今年以來,共評選各星級文明戶3791戶,鄉鎮“十星級文明戶”320戶,擬表彰縣級“十星級文明示范戶”20戶。第四個方面是全面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向重點幫扶村、示范村、衛星村、脫貧村、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派出駐村幫扶工作隊152支、安排“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468人,制訂《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管理辦法》。深化基層“一門式”公共服務建設,全縣319個村農村綜合服務平臺實現了“一門式”覆蓋、“一站式”辦理,功能作用發揮全部達標。
3.積極探索創新,以有效管用的舉措,走在前列、干在實處闖出“江華路子”。在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工作部署,做好日常相關工作的同時,結合江華實際,積極探索創新,形成了一批特色亮點工作。
一是創新開展“五聯系五到戶”主題活動。今年以來,以開展黨群連心“五個到戶”工作試點為契機,在全縣創新開展“五聯系五到戶”主題活動(黨員聯系到戶、民情走訪到戶、產業聯結到戶、政策落實到戶、精準服務到戶),組織全縣黨員干部進村聯戶,以脫貧戶和監測對象戶等“五類對象”為重點,按照“縣級領導包難點、公職人員包重點、普通黨員聯一般”原則,縣鄉機關干部每人聯系不少于5戶,農村黨員和村干部不少于2戶,做到戶戶見干部、事事有人管,以此帶動工作重點下移、資源下沉,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注入動力、增強活力、凝聚合力。今年7月和10月,江華分別在全市、全省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工作會議上就“五聯系五到戶”主題實踐活動作典型發言。
二是防返貧監測和幫扶探索了新路子。以“五聯系五到戶”主題活動為載體,建立“三四五六”防返貧監測和幫扶工作機制,即:緊盯“三類”重點人群,高度重視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突發嚴重困難戶的脫貧成效鞏固;落實“四個”環節監測,綜合運用群眾自主反映、村組干部監測、鄉鎮干部排查、平臺數據比對等手段做到全覆蓋監測;關注“五類”特殊對象,特別突出對重病戶、殘疾戶、受災戶、五保戶、低保戶等特殊對象的監測管理;采取“六項”幫扶措施,通過支持產業發展、介紹務工就業、安排公益崗位、政策保障兜底、醫療救助補貼、社會捐助幫扶等綜合措施實現全方位幫扶。《湖南鄉村振興》簡報2021年第四期對江華的防返貧致貧監測和幫扶工作做法進行了推介。
三是產業和就業幫扶取得了新成效。堅持通過做大做強做優園區企業、幫扶車間、農業產業基地等方式發展產業,創造就業崗位吸納群眾就近就業,實現“兩業融合”,促進群眾穩定增收。目前,全縣共引進規模企業121家、興辦幫扶車間486家,其中:省示范性幫扶車間18家,幫扶車間、省級示范性幫扶車間、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數均居全省第一。
四是人居環境整治開創了新局面。創新“一拆二改三歸四化五到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機制。以鄉村振興衛星示范村為重點,每村安排100萬元人居環境整治專項資金。打造了沱江鎮山寨村、白芒營鎮撥干村等一批人居環境整治示范村。今年9月,全市鄉村振興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廁所革命現場推進會在江華召開。
五是扶貧項目資產管理構建了新模式。創新推行“三類管理、五權五化、一套機制”的“351”扶貧項目資產管理模式,構建了“產權清晰、權責明確、經營高效、分配合理、監督到位”的扶貧項目資產管理體系。“3”是指“三類管理”,即“分類登記、分類使用、分類監管”,通過精準分類,確定資產權屬,分級登記造冊,解決了“底數清、結構明”的問題。“5”是指“五權五化”,實行“所有權明晰化”“經營權多元化”“收益權持續化”“處置權規范化”“監督權陽光化”,解決了經營類資產“誰所有、誰經營、誰受益、誰處置、誰監管”的問題。“1”是指“一套機制”,構建了“1+5+X” 文件體系,由縣級制定總方案,在登記確權、運營管理、收益分配、資產處置、資產監管等方面配套了5個子方案,農業農村、交通、水利、發改等行業部門出臺具體管理辦法,探索形成了“行業為主、條塊結合”的工作機制。
六是鄉村治理推行了新機制。探索推行“鄉村振興民主議事月例會”制度,圍繞“六議”“四好”,讓每一個村民都成為鄉村振興的參與者、監督者、受惠者。“六議”,即: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防返貧監測事宜、議村級“三資”管理事宜、議產業發展事宜、議鄉村人居環境整治事宜、議鄉風文明建設事宜、議村級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事宜。“四好”,即:選配好議事的人、明確好議事委員會的權、組織好議事的會、公開好所議的事。
素有“省尾”之稱、曾長期貼著“老、少、邊、窮、庫”標簽,在逆襲之路上不斷創造奇跡的江華。縣委縣政府通過奮力推進“五聯系五到戶”主題活動走深走實,全面轉變工作作風,讓全縣黨員干部聯系到項目建設的工地上、聯系到鄉村振興的田野上、聯系到社區小區的環境上、聯系到人民群眾的心坎上,進一步激發了全縣上下在苦干實干、創先爭優上有作為,在改善民生、為民服務上有舉措,在化解矛盾、解決問題上有辦法,實現了“百個班子創先進、千名領導作表率、萬名黨員當模范”的目標。創造了無愧于江華歷史、無愧于江華明天、無愧于江華人民的高質量發展新業績。江華再次通過“實干苦干加油干”,證明“事業是拼出來的、口碑是干出來的”這個硬道理。
(供稿單位:永州市江華縣人民政府;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湘村行動:湖南鄉村振興精選案例》,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年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