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據國家發改委網站消息,“十二五”時期,中央堅持固本強基,始終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三農”工作取得顯著成績,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亮點。
全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二連增”,連續三年穩定在12,000億斤以上,農民收入增速連續5年高于經濟增速和城鎮居民收入增速,全國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面積超過3億畝,全面解決3億多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圓滿完成273萬無電人口通電任務。全國農村公路總里程達到387萬公里,“寬帶鄉村”示范工程啟動實施,農村(含國有農林場)危房改造完成近1300萬戶。此外,截至2015年年底,172項重大水利工程已開工85項,在建項目投資總規模超過8000億元。
國家發改委表示,“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三農”工作肩負的使命極其重大。要適應新常態,落實新理念,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中央1號文件精神要求,著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奔小康。
著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繼續把農業農村作為中央預算內投資和專項建設基金支持的重點領域,集中資金用于全局性、基礎性、戰略性的重大工程,確保農業農村投入力度不減弱、總量有增加、重點建設任務不打折扣。
加快推進水利工程建設,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重大水利工程等建設運營,力爭到2020年172項重大水利工程全面開工建設。
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以保口糧、保主產區、保耕地、保產能、保大戶為重點,著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力爭到2020年建成高標準農田10億畝。加快現代種業發展,力爭到2020年建成區域性糧食良種繁育基地100個。
積極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積極推進產城融合,推動城鄉產業協調發展。加快實施“百縣千鄉萬村”試點示范工程,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商業模式,延伸農業產業鏈,創新發展模式,培育新型業態,打造領軍企業。
實施農產品品牌提升行動,推進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品牌化建設,嚴格生產管理、產品認證和證后監管。
不斷完善農產品價格和市場調控制度
更加注重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和保護農民利益并重,“分品種施策、漸進式推進”,不斷改革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制度。
繼續實行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合理確定最低收購價格水平。加快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合理安排消化庫存,引導多元市場主體入市。深入推進新疆棉花、東北地區大豆目標價格改革試點,及時總結試點經驗,完善補貼發放方式。完善農產品信息統計發布制度,穩定市場預期。
加大農業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力度
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加快編制出臺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規劃。
實施并完善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總體規劃,擴大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農牧交錯帶已墾草原治理、東北黑土地保護試點范圍,啟動地表水過度開發治理試點,探索農業資源合理利用、保護修復的新模式和運行機制。
推進國土綠化行動,加快防護林體系、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重大生態工程建設,加強京津風沙源區、青海湖等重點區域生態綜合治理。
深入推進農業農村改革
盡快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抵押、擔保試點。
改革農村土地征收制度,完善對被征地農民合理、規范、多元保障機制。在符合規劃、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加快建立產權流轉和增值收益分配制度。
在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基礎上,探索宅基地有償使用制度和自愿有償退出機制,探索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的有效途徑。推進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明晰經營性資產產權歸屬,將資產折股量化到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更多權能,健全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監督和收益分配制度。
全面推進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
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繼續加強農村水電路氣信和農村教育、衛生、養老、文化、體育等基礎設施建設,研究制定創新農村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機制的意見,推動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共建共享,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實施脫貧攻堅工程,按照“五個一批”的總體部署,實施產業扶持、轉移就業、異地搬遷、生態保護、教育醫療等扶貧工程,對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實現社保政策兜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改革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