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問我從哪里來,因為我已經(jīng)沒有故鄉(xiāng)”。古人常說“歸”,田園將蕪胡不歸,少小離家老大歸,“讀三千年書,無非功名利祿;行九萬里路,終歸詩酒田園”。可今天我們將歸向何處?
“遠處,青山綠水;近處,秋收作畫”的景象更讓人癡戀,這才是農村獨有的魅力。
“獨特、自然”,在這里,有許許多多足以讓我們一見傾心的美麗村莊,你瞧,它們或建筑風格獨特,或文化內涵深厚,均有不可復制的顏值和記憶。
郝堂村
畫家畫出的村莊
初見它,貌似沒有魂,再見它,已然失了魂。
這是一個被畫家“畫”出來的新農村,也是一個保留著鄉(xiāng)景茶情的舊農村。
郝堂讓人想起村莊應該有的模樣——環(huán)保和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自然完整的茶鄉(xiāng)俗韻,以及清新明麗的荷塘月色、人工濕地,哪怕是村民自用的圖書館、咖啡廳,都讓城里人為之驚嘆、瘋狂。
《人民日報》里用了這樣的詞句描寫郝堂:“前三十年看小崗,后三十年看郝堂。”雖是一家之言,卻也一語破的:“最美”郝堂,美在“村”,美在激活鄉(xiāng)村價值、尊嚴、自信,美在一種“既有疼痛,也有憧憬,蘊含著未來和希望”的感動。
郭亮村
世界上最危險的村莊
輝縣郭亮村是一座懸崖上的村莊,人稱“世界上最危險的村莊”。這個現(xiàn)有80多戶人家的村莊,依山勢坐落在海拔1700多米,千仞壁立的山崖上,地勢險絕,景色優(yōu)美,以奇絕水景和絕壁峽谷的“掛壁公路”聞名于世,又被譽為“太行明珠”。
這個懸崖上的村莊是一個石頭的世界——沿著村中的石頭路走下去,你會觸摸到石巷,看到石磨、石碾,路邊還有石桌、石凳甚至可以小憩片刻的石床。
每一層石階、每一處石房、每一方石壩、每一條石路,甚至搭建在山石之間的石橋都質樸得讓你感動。
這個始建于東漢末年的村莊,如今村子里的房屋、建筑依舊保持著明清時代的風格。石砌的房屋,幽靜的小院,怎么也想不出是在海拔1700米的高處。
郭亮村也被譽為“中國第一影視村”,謝晉執(zhí)導的《清涼寺的鐘聲》、于本正的《走出地平線》曾在這里取景,還有《倒霉大叔的婚事》、《戰(zhàn)爭角落》、《舉起手來》等40多部影視劇在這里拍攝外景。
油坊村
見證豫商興衰的秦家大院
走進滎陽市高村鄉(xiāng)油坊村,路兩側不時閃現(xiàn)出灰磚藍瓦的二層和三層古建筑,這些古民居中,最早的是明代建筑,其他大多建于清朝乾隆年間,幾乎全是“前客廳,后樓院”的中原四合院格局,保存最為完整的是秦家大院(又稱秦氏舊宅)和秦氏宗廟兩處。
秦家大院修建于乾隆三年,目前已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這些存留3層碉樓式建筑,傲然矗立黃河岸邊數(shù)百年,是殷實財富的代表,見證了一個豫商家族的興衰。
喬莊村
“大夫窩”和“三秀才”
古色古香的喬氏祠堂莊嚴肅穆,窯院結合的四合院古宅冬暖夏涼,百年樹齡的皂角樹森森參天,隨處可見的石磨石碾默數(shù)著舊時光……喬莊,是隨意取之盡可入畫的寫生基地。
“舊時候喬莊地少土薄,光靠種莊稼很難維持一家人的生活。為了養(yǎng)家糊口,喬莊村很多人都外出干手藝活兒。‘泥木鐵三秀才’,就是這些手藝人中最為出色的。”村民喬中州老人說。“三秀才”是指泥水匠喬躍、木匠喬栓牢、鐵匠喬壽俊。他們三人的手藝在同行中出類拔萃,又都來自喬莊,人稱三秀才。
喬莊在偏僻的山溝內,不僅走出 “三秀才”,還涌現(xiàn)出了多位中醫(yī)名家,喬莊在北邙被民間稱為“大夫窩”。時至今日,喬莊的文化底蘊依然厚重,從喬莊走出去的大學教授、專家學者遍布全國各地。
何家沖
紅二十五軍長征出發(fā)地
三面環(huán)山,峰巒迤邐,清澈的九龍河由東向西順沖流過。
80年前,紅二十五軍從這里孤軍遠征,艱苦轉戰(zhàn),率先抵達陜北,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勝利結束長征、會師陜北做出了重大貢獻,在紅軍長征史上寫下了獨具特色的光輝一頁。
紅二十五軍軍部--何氏祠堂
具有徽派建筑特色的馬頭墻
廟上村
建在地下的四合院
“唯有樹木不見村,風送炊煙繚繞飛,待看地坑如天井,嬉笑源于穴居人。”
不同于傳統(tǒng)的房屋構建,它們是隱藏于地平線下的村莊。一個深坑,四周的幾間窯洞,構成了神奇的居所。而奇特的居住方式,也讓整個村子形成“遠看見樹不見村,臨近聞聲不見人”的景象。這種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地域特色,被專家譽為“人類穴居的活化石”和“地下四合院”。
煙云澗
村中國青銅第一村
煙云澗,是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地方,與洛陽南部很多地方一樣,這名字與漢光武帝劉秀有關。煙云澗隸屬伊川縣葛寨鄉(xiāng),是個擁有3000多人的村落,背靠九皋山,村子東西兩河常年清流潺潺,綠樹成蔭。
煙云澗仿古青銅器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上世紀八十年代煙云澗人的仿古青銅器就以“倒賣文物”的嫌疑被幾次“請”到北京,以至于聲名遠播。
改革開放以來,煙云澗仿古青銅器的制作更是方興未艾。2009年,煙云澗生產(chǎn)的青銅器被指定為2009年世界郵展唯一青銅器禮品。2010年,煙云澗青銅文化產(chǎn)業(yè)被列入河南省“百村萬戶”旅游富民工程、“一村一品”工程,其制作工藝被列入非物質文化名錄,煙云澗成了河南省確定的十八個特色旅游村之一。
衛(wèi)坡村
時光雕刻的古雅之美
孟津北邙嶺上,北魏孝文帝長陵旁,保留著一片三百多年前的清朝建筑村落,青磚、灰瓦、石板路,就是衛(wèi)坡村。
村子沿一條東西古街展開,規(guī)制相仿的16座建于清代的庭院,圍繞著兩百米老街聚集,街南7座七進院,街北9座五進院,規(guī)模堪比一個設施完善的現(xiàn)代小區(qū)。經(jīng)近百年的擴建,形成了集祠堂、私塾、繡樓、南北老宅于一體的建筑群落。
我們還能看到這座目前豫西地區(qū)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建筑群要感謝衛(wèi)氏族規(guī)的嚴厲規(guī)定:“許住不許賣,許修不許拆”。
吳埡石頭村
人與自然的和諧標本
位于南陽市內鄉(xiāng)縣城西6公里的乍嶇鄉(xiāng)畫眉鋪村境內,是中國南方地區(qū)極其罕見的傳統(tǒng)古民居建筑群,始建于清乾隆八年,距今已有300余年歷史。
吳埡是一個奇異的所在。你看它的附近的每一座山頭都是光禿禿的,除了滿山的黑石頭就是雜草,可一進入?yún)菆喝兞耍教幨菢涞教幨遣荩谔毂稳眨瑥睦匣X上往下看,就會看不到這個美麗的石頭村,因為它全被樹遮住了。
這里冬暖夏涼,因為吳埡的埡指的就是兩山之間的高地,冬天凜烈的北風會被前后的大山擋住,夏天卻因地處高山又十分蔭涼。
薄壁鎮(zhèn)
大山深處,曬秋人家
秋陽杲杲,從薄壁往八里溝去的路上,紅葉斑斕輝縣的大山之間,散落著零星人家,正是豐收好時節(jié)……黃澄澄的玉米,紅彤彤的山楂,鋪陳在薄壁人家的院子里、房頂上,或掛在竹架上,脫水曬干。
“曬秋”是農俗。在山區(qū),由于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或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tǒng)農俗現(xiàn)象,并塑造出詩意的“曬秋”名號。
房前、樹枝,是薄壁人家秋天曬農作物的平臺。
掛在樹上晾曬農作物,既不占地方,又容易曬干。
曬秋大媽正在切秋果。
每到收獲的季節(jié),村里人有時忙得都吃不上飯。
晾的是紅彤彤的柿子
曬的是滿心的喜悅
我們或者我們的父輩都曾出生、成長在河南的某個村莊里
那里望得見山
那里看得見水
那里記得住鄉(xiāng)愁
那里有一條長長的
青石與泥土混合的石子路
鋪在上面的有圓有方有扁有長
那里有一條彎彎的
水草與水鳥共存的小河溝
漂在水底的有粗有細有青有綠
記得那時
屋檐翹起的角上還沒有掛著
月亮
……
中國鄉(xiāng)村發(fā)現(xiàn)網(wǎng)轉自:人民日報、河南旅游資訊網(wǎng)等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