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云山在上海調研時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持續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不斷增強人們奮發向上的精神動力。(21日新華社)
在5000多年的歷史發展中,中華民族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其中,傳統村落是傳統建筑精髓和群居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研究古建筑和傳統文化有重要參考價值,被譽為“活態文化”。對傳統村落的保護,不僅是對歷史文化遺存的尊重與堅守,更是對傳統文化根脈的延續與傳承,彰顯出中華民族引以為豪的文化自信,凝聚起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力量。
當前,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再加上一些地方受經濟利益驅使,重經濟建設,輕文物保護,大拆大建、無序建設、過度開發等,給傳統村落和古民居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失,正面臨逐步消亡的境地,慢慢地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據統計,我國古村落數量從2000年到2010年十年之間消失了數十萬個,折算后相當于每天消失300個自然村落,而自然村中包含眾多的古村落,大批傳統村落就這樣成了“文化遺憾”。
傳統村落消亡,鄉愁何處寄托?為此,合理開發和利用傳統村落,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一方面,傳統村落不僅是文化和風景,更是一筆珍貴的旅游資源。隨著人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對鄉村古色古香的村落和民居具有濃厚的興趣,能吸引更多人前來游玩和欣賞,有力促進了鄉村旅游發展;另一方面,傳統村落從古至今對人類生產生活有著深遠的影響,對促進旅游資源開發,推動發掘本土文化,延續文化脈絡,傳承社會文明,讓人們記得住鄉愁,留得住鄉情,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非常可觀,不可估量。
而更為重要的是,傳統村落反映了美的一面。傳統村落是“美麗中國”的縮影,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是美麗宜居村莊發展的基石,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具體行動和重要途徑,更是推進新型城鎮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要求。在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鄉村旅游蓬勃發展的今天,更需要讓傳統村落詩意地棲居在美麗中國的大地上,讓古村落真正“活下去”,傳承好傳統古村落文化瑰寶,弘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為子孫后代留下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總之,不管如何打造和保護傳統村落、傳統民居,都要把她最美麗的一面、最具特色的文化元素打造出來,呈現給世人,為“美麗中國”再添“美麗畫卷”,為增強全民族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提供有力支撐,不斷增強人們奮發向上的精神動力。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文明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