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勞動力成本上升過快拖垮中國經濟? 學者提出質疑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課題組認為,目前勞動報酬持續提升是合理的,不能將企業致困歸咎于勞動成本提升,更不應以降低工資作為中國經濟脫困之道;當前企業負擔過重是政府收益過高擠壓所造成的
近年來,企業勞動力成本較快提高,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09-2013年,中國勞動力報酬年均增長11.7%,超過同期GDP增長率約3%。經濟下行艱難時期,勞動力成本過高并拖累中國經濟增長的說法流行。當前中國勞動力成本是否真的過高?勞動力成本持續增長是否是企業發展困難的根本原因?引發社會熱議。
8月5日,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課題組(下稱課題組)發布《中國勞動力成本問題研究課題報告》(下稱《報告》),回應上述問題認為,目前勞動報酬持續提升合理,不能將企業致困歸咎于勞動成本提升,更不應以降低工資作為中國經濟脫困之道。
《報告》進而認為,解決企業負擔過重問題,不該拿工資“開刀”,矛頭應指向過高的政府收益。
勞動力成本上升壓力
《報告》表示,人工成本近年確實有較快提升。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09-2013年,中國勞動力報酬年均增長11.7%,超過同期GDP增長率約3個百分點;勞動者報酬占人均國民總收入(GNI)比重也從2011年的49%提升到2013年的51.1%。并且,從課題組對南京、重慶和洛陽的企業調研來看,企業開始出現勞動力成本增速顯著高于企業利潤增速的新情況。
社會關注的制造業人工成本變化十分典型。前述三地典型制造業企業勞動力成本在2005-2010年間年均實際增長15.7%,小于同期工業企業年均利潤率增長26.2%的水平;而在2010-2015年間,調研企業的勞動力成本實際年均增長幅度達到了6.9%,同期企業年均利潤增長率則為-6.7%。
與會的人社部勞動關系司司長聶生奎披露的官方數據趨勢與課題組一致。
據其披露,2005-2013年,中國制造業人均人工成本水平從1.84萬元增加到5.50萬元,年均增長14.7%;同期,制造業勞動生產率從9.15萬元/人增加到17.53萬元/人,年均名義增長8.5%,低于上述人均人工成本水平的增長幅度。
變化大致在2010年之后產生。從制造業人均人工成本與勞動生產率的比值來看,2005年至2010年兩者比值一直穩定在0.20左右,但2011年之后,制造業勞動生產率增速放緩,同期人工成本仍保持較快增長,導致兩者比值逐步上升,2013年達到0.31。
若從制造業人工成本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值(人事費用率)來看,2007-2011年人事費用率一直在5%以下波動,至2013年,數據上升到6.1%。
聶生奎認為,2010年之前,制造業人工成本與勞動生產率增長總體適應,單位人工成本的投入產出效率相對穩定,而近幾年,人工成本投入產出效率有所降低,“如果這種趨勢持續下去,將對制造業企業的生產經營帶來較大壓力”。
“罪魁禍首”?
不過,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院長宋曉梧、執行院長李實等課題組成員,并不認為勞動力成本上漲是導致企業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
宋曉梧即認為,近年來人們感受到的勞動力成本“快速”抬升,很大程度是因為勞動力成本占比提升,這與產能調整和企業營業收入下降相關,不能簡單歸因于勞動力成本的增加。
課題組表示,由于勞動力成本存在剛性,企業在產能消減和營業收入下降時,勞動力成本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就會相應提高,所以在營業收入下降的企業中,勞動力成本壓力格外突出。這在鋼鐵、有色能源、玻璃等產能過剩行業尤為顯著。
根據國家統計局工業企業數據,2013年營業收入下降的企業中,勞動力成本占總成本、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均比2007年有明顯上升,勞動力成本占營業收入比重漲幅高達近3個百分點。
但數據顯示,在2013年營業收入上升的企業中,勞動力成本占總成本、勞動力成本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甚至都有所下降,下降幅度超過了1個百分點;同時,企業的營業利潤和凈利潤占營業收入的比重也比2007年有所提升,而且企業的利息支出有所降低,盈利性也有所改善。“因此,對這類企業來說,就根本不存在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問題”。
“勞動報酬持續提升是合理的”
《報告》認為,目前為止,勞動報酬的持續提升是合理的。
首先,課題組認為,近幾年來勞動報酬的較快增長是相對的、短期的和補償性的,且遠未達到足以改變勞動報酬長期偏低的程度。
《報告》表示,過去,中國經濟總體上走了一條高投入、高消耗、低附加值和低效率的發展道路,為了實現工業化,長期實行低工資和低福利政策,通過人為壓低勞動報酬、人為壓低消費來保證高投資率,由此獲得資本的原始積累并保持經濟持續增長。
中國在過去37年間,人均GDP增長了約20倍,而城市和農村居民收入只增加了約13和14倍,城市和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分別有30年和26年低于GDP增速。另外,2000年后我國勞動報酬占國民總收入的比重總體呈下降趨勢,由2000年的53.0%下降至2010年的48.5%;近兩年雖然有所增長,但遠未達到2000年的水平,而且距離本世紀高點還有較大差距。
并且,城鎮居民消費價格水平逐年上漲以及社保繳費上漲,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職工名義工資的漲幅。
客觀因素是勞動力市場供求關系發生變化。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勞動年齡人口總量從2012年開始出現下降,15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絕對數量減少345萬人,2013年則進一步縮水244萬人;同時,勞動參與率從2005年的82.7%下降到2013年的78.8%。
正是由于勞動供求關系的變化,導致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比率(求人倍率)的快速增加。人社部對100個中心城市勞動力市場的監測顯示,2010年以來企業求人倍率逐年上升;而勞動年齡人口的絕對減少,也導致了勞動力價格的迅速提升。2010-2014年間農民工月工資年均增長超過14%。
此外,人力資本提升是勞動報酬增加的主要原因。根據統計局數據,勞動者平均受教育年限從2005年的8.1年,迅速上升到2010年的9.28年,并進一步提升到2015年的9.76年;同時,高中階段升學率也從2009年的77.6%顯著提高至2014年的90.2%。日益提高的人力資本水平和受教育質量,使得勞動者平均勞動生產率有了很大程度提高,市場化的勞動報酬日益提升。
喪失國際競爭力?
對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的一大擔憂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失去競爭力。《報告》認為,盡管近年來與東南亞國家相比,中國制造業勞動力成本絕對優勢有所下降,但在勞動生產率方面仍保持比較明顯的比較優勢。
課題組表示,從絕對勞動力成本看,中國勞動力成本絕對優勢在下降。2000年至2012年間,中國制造業小時勞動力成本增長了5倍,年均增速16.5%,同期美國、日本和德國制造業小時勞動力成本年均增速分別為3%、2.9%和5%,巴西、墨西哥和菲律賓年均增速為8.2%、2.5%和6.4%。與印度、墨西哥、巴西和俄羅斯等新興國家相比,中國勞動力成本絕對優勢在縮小,與東南亞國家相比,印度尼西亞、泰國等國的制造業勞動力成本甚至已低于中國。
但從相對優勢看,中國勞動力成本仍有較大的比較優勢。2013年中國制造業小時勞動生產率分別是泰國的1.71倍,是菲律賓的2.44倍,年均創造增加值是印度尼西亞的2.7倍,是巴基斯坦的6.5倍,是泰國的1.47倍,是越南的5.13倍,勞動力成本創利水平仍顯著高于上述東南亞國家。
《報告》總結,綜合投入產出,“工資水平仍存有一定的上漲空間。”
政府收益過高導致企業負擔過重
那么,針對目前經濟下行、企業負擔過重、生存艱難的情況。要改什么?
“當前企業負擔過重是政府收益過高擠壓所造成的。”《報告》指出,“在國民收入核算中,由于政府所得過高(如各種稅收、行政性收費和社會保險繳費),從而擠壓了企業所得,由此使得企業有一種勞動力成本過高的錯覺。”
答案很鮮明——降稅費。
國家統計局大規模代表性企業數據顯示,扣除原材料成本后,2015年各種稅收和行政性收費占企業總成本的比例高達15.1%以上;課題組在南京、重慶和洛陽制造業的典型調查發現,企業稅收和各種收費占企業總成本的比例甚至超過15.8%以上。
而勞動力成本增量中,政府社保繳費過高是勞動力成本持續增長的主要來源。社會保險繳費占企業勞動力成本的比例從2010年的14.8%上升到2014年的18.2%,2015年又歷史性地升至19.4%。“在企業銷售收入下降時,社會保險繳費占比過高、增長過快的問題就顯得尤為突出”。
《報告》并稱,在企業所有勞動力成本中,增長最快的是住房公積金和企業為職工代繳的住房租金,2014年和2015年增速分別達到19.0%和10.1%。
根據企業調研數據,企業繳納的住房公積金主要被少數中高層管理人員獲得,這進一步加劇了企業內部分配的不均等程度。“可以說,強制執行的住房公積金制度,使得企業不得不支付高額的住房公積金費用,從而給企業帶來沉重的負擔。”課題組認為。
怎么辦?
課題組認為,當前必須積極落實企業“去產能、調結構”,但要守住充分就業底線,對于這個過程中的失業問題,政府要做好兜底,保證不由個人來完全承擔這個代價。
中期而言,為了促進企業發展,必須通過“減稅費、調社保繳費、除住房公積金”,讓企業負擔明顯降下來。“建議要取消顯著增長而又帶來分配不公的住房公積金制度。”
針對許多人士提出的若降低繳費、社保池子資金不夠問題,李實認為,隨著降低“三公”經費帶來的財政支出結構改變等調整,財政等方面仍有空間可挖掘。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財新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