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命脈,農業現代化又是農業發展的關鍵。作為指導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為我國未來五年農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對促進農業升級、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起著決定性作用。為了便于讀者更好地理解這項綱領性政策帶給農業發展的新變化、新機遇,我們特別策劃了此次專題,敬請關注。
《規劃》是指導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具有一定的戰略性、宏觀性、原則性和長期性。應統籌處理好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與其他“三農”政策文件的關系和側重點。
近日,國務院發布了《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對農業現代化建設未來五年的發展目標和具體實施方法作出明確安排,提出到2020年,全國農業現代化須取得明顯進展,國家糧食安全要得到有效保障,農產品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顯著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進一步增強,農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水平,美麗宜居鄉村建設邁上新臺階。
在“十二五”時期,國務院就曾印發《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經過5年的實施,各項目標任務已基本順利完成。那么,在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此次發布的 《規劃》與以往相比有何新特點?如何看待《規劃》中提出的總體目標?對未來五年農業現代化的七大方面布局又該如何理解?本報記者就此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副部長、研究員張云華進行了專訪。
農業現代化成效顯著,挑戰嚴峻
中國經濟時報:《規劃》出臺的背景是什么?在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有何重要意義?
張云華:當前,我國農業現代化成效與挑戰并存,成效顯著,挑戰嚴峻。《規劃》出臺的背景可總結為六大成效與四大挑戰。六大成效是綜合生產能力邁上新臺階、物質技術裝備達到新水平、適度規模經營呈現新局面、產業格局呈現新變化、農民收入實現新跨越、典型探索取得新突破。同時,部分農產品供求結構性失衡、農業發展方式粗放、農業競爭力不強、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這四大挑戰日益凸顯。
“十三五”時期,發展農業現代化要鞏固成就、迎接挑戰,充分利用“四化”同步的外部拉動力、轉型基礎的源動力、廣闊市場的帶動力、改革創新的驅動力,更新農業現代化發展理念,謀劃發展戰略,擬定發展目標,實施發展舉措,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邁上新臺階。
中國經濟時報:怎樣看待此次《規劃》提出的發展目標?
張云華:此次《規劃》提出“十三五”農業現代化總體目標。到2020年,全國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國家糧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農產品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顯著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進一步增強,農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水平,美麗宜居鄉村建設邁上新臺階等。同時,從糧食供給保障、農業結構、質量效益、可持續發展、技術裝備、規模經營、支持保護等七大方面提出31項主要指標。
總體目標與主要指標相輔相成,共同體現了我國農業現代化需要實現的發展目標。糧食供給保障和可持續發展指標主要都為約束性指標,體現了國家和政府對于糧食安全和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農業的特別重視和應負責任,其他5方面的指標都為預期性指標,是農業現代化的預期性、引導性指標,是在政府引導和支持下需要市場主體實現的指導性目標。
強農之本在于鑄牢“鐵三角”
中國經濟時報:《規劃》提出,建設現代化農業要突出抓好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三個重點,你覺得該如何理解這三個重點?
張云華: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是支撐現代農業的“鐵三角”,缺一不可,一定要鑄牢。這三個體系都要硬如鐵,現代農業才可以強如鋼。
當前,我國農業結構性矛盾突出,玉米等主要糧食品種階段性過剩,大豆等油料、糖料、畜產品長期性不足,農業產業化發展程度低,優質安全農產品供求失衡,農民職業化水平偏低,農業經營規模偏小等。《規劃》提出調整優化種植結構、提高畜牧業發展質量、推進漁業轉型升級、壯大特色農林產品生產等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的舉措,協同推進農產品生產與加工業發展、完善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發展農業新型業態、拓展農業多種功能等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舉措,這些都是抓好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主要任務。
在建設現代農業生產體系方面,《規劃》提出從全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進現代種業創新發展、增強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能力、促進農業機械化提檔升級、推進信息化與農業深度融合等方面提高農業技術裝備和信息化水平,從提升源頭控制能力、標準化生產能力、品牌帶動能力、風險防控能力、質量安全監管能力等方面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在建設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方面,《規劃》突出兩個重點,一是通過加快構建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提升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農戶能力、促進農村人才創業就業來推動經營主體協調發展;二是支持通過土地流轉、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種形式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加快建立新型經營主體支持政策體系,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支撐工程。
七大方面布局可理解為“5+1+1”
中國經濟時報:《規劃》提出了著力推進農業轉型升級,著力促進農業均衡發展,著力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著力擴大農業對外合作,著力增進民生福祉,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保障規劃順利實施等七大方面布局。你覺得推進農業現代化為何要從這七方面入手?
張云華:這七大方面實際上是“5+1+1”的關系,“5”即貫徹五大發展理念的五大農業現代化任務,兩個“1”即國家和政府為了完成這五大任務,一方面要強化支撐,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另一方面要落實責任,保障規劃順利實施。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這是指導我國“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指導理念。此次《規劃》將五大理念貫穿其中:創新是農業現代化的第一動力,著力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協調是農業現代化的內在要求,著力促進農業均衡發展;綠色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著力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開放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著力擴大農業對外合作;共享是農業現代化的本質要求,著力增進民生福祉。
這五大理念既是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內涵與目標,也是開展農業現代化工作的指引。五大理念就像五條“金線”,串起農業現代化各項任務“珍珠”,令《規劃》層次分明、銜接緊密、有條有理、有血有肉,更能有效地指導各地、各部門、各主體更好地走農業現代化道路。
完成農業現代化這五大任務,《規劃》強調,需要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完善財政支農政策,健全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整合優化農業建設投入,調整優化農業補貼政策;創新金融支農政策,完善信貸支持政策,加大保險保障力度;完善農業用地政策;健全農產品市場調控政策。同時,需要落實責任,加強組織領導,逐級銜接落實,完善考核機制,強化法治保障,保障規劃順利實施。
繼續深化改革,完善“三權”分置
中國經濟時報:在深化農業農村改革方面,你覺得《規劃》有何新舉措?
張云華:《規劃》中關于深化農業農村改革的內容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已陸續提出并在逐步完善,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把土地經營權從土地承包經營權中分離出來,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完善“三權”分置辦法。
第二,在有條件的地方穩妥推進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有償退出試點。我們對重慶市梁平縣的調研發現農戶承包地退出試驗可行。
第三,鼓勵農戶通過互換承包地、聯耕聯種等多種方式,實現打掉田埂、連片耕種。這是在土地承包制下,解決過去一輪、二輪承包延續下來的土地細碎化問題的好辦法,我們對廣東清遠、廣西富川等地的調查可以證實其對提高機械化水平和生產效率的顯著作用。
第四,著力推進農村集體資產確權到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有序推進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到2020年基本完成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這是深化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產權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
第五,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用地市場,在符合規劃、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的前提下,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與國有建設用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穩妥推進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等試點。這“三塊地”改革試點已開展一年多,下一步要加強試點力度和統籌性,可行性經驗和推廣方案要提前總結謀劃,適時修訂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中國經濟時報:你對此次發布的 《規劃》還有何看法?
張云華:《規劃》是指導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具有一定的戰略性、宏觀性、原則性和長期性。應統籌處理好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與其他“三農”政策文件的關系和側重點。
同時,《規劃》的有效執行和落實需要各地各部門進一步細化《規劃》中的當年和長期任務、政策和項目等,既要分兵突進,又要統籌協調。未來的《規劃》可進一步明確細化農業現代化的任務、項目以及所需要的政策、資金及其他保障,進一步增強《規劃》的針對性、操作性和執行效能。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時報2016-10-24(記者 王麗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