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全國人大代表、青海省民政廳副廳長韓永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針對當前青海農業的發展狀況,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是要做好農產品結構的調整,在“增”“減”上下功夫。
“這里的‘增’,主要包括四方面內容。”韓永東建議,一是要建立交通上的“綠色通道”,信息上的“服務通道”即電商平臺;二是要廣泛研究農產品價格補貼辦法,適當提高價格補貼,調動農民種地的積極性;三是要加大農產品物流基礎建設方面的投入,加強冷鏈貯藏建設;四是要加強農業科技的應用,發揮科技的支撐作用,加強優特品牌的建設和宣傳,提升農產品的效益。
那么,“減”什么?韓永東建議說:“一是要減少投入高、產出少、效益低的種植養殖品種,我認為青海的一些地區可以把種青稞和小麥改為種產出效益更高的土豆,而這就需要政策的引導;二是減少勞務性投入,我們要增加科技支撐,實現農業生產的智能化;三是降低支農惠農服務的條件門檻,雖然現在有很多惠農貸款,但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準入門檻和條件還是很高,貸款依然很難,希望能進一步降低門檻和條件;四是降低農產品的生產成本,實現節水節肥,通過國家加大投入建設高標準農田,改善農田的生產條件。”
除了關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今年兩會韓永東也帶來了關于農牧民養老方面的建議。“我希望國家能從青海的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支持我們農牧區按照‘一州一縣一院’的模式,打造條件相對優越、設施先進、服務優良的‘溫棚式’養老院,吸引更多城鄉老人集中養老,讓更多農牧民老有所養、老有所樂。”韓永東對記者說。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2017-03-04(記者/吳佩郜晉亮)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