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發展綠色農業:綠水青山也能變成金山銀山!
2017年全國兩會大幕已經開啟。上會記者,為您傳遞心聲;代表委員,解答您的疑惑。洞悉兩會“三農”商機,助力農民增收致富。去年兩會,也就是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的時候,用“眼睛”和“生命”作比喻,強調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他說,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今天帶您聚焦:如何發展綠色農業
1發展綠色農業之如何走農業綠色發展之路?
農民有困惑
湖北省南漳縣薛坪鎮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 湯鑫霖:
我從事蔬菜生產已經有10年了,以前種植的主要是反季節蔬菜,有包菜、辣椒、西紅柿等。由于這些反季節蔬菜對溫度和地理環境要求高,種植的時候,農藥用得比較多,蔬菜有農藥殘留。
現在我們改為發展綠色農業,種有機蔬菜。但是有機蔬菜對種植技術要求比較高,成本高,利潤少。市場銷價高于普通蔬菜,老百姓接受不了,銷路不太好。
山西沁縣的蔬菜種植戶 劉燕:
我們縣有山西百萬畝綠色蔬菜產業基地,有100多座現代化溫室大棚,都是嚴格按照“綠色蔬菜質量控制體系”、“蔬菜產業標準化管理體系”來進行管理和運營的,他們實現了蔬菜生產的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信息化,還可保證蔬菜質量達到國際綠色品質標準。
我現在也想去學習他們的模式,但是我發現使用有機肥的話沒有使用化肥見效快,也不知道是不是我的使用方式不對。
代表委員怎么說
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陳錫文
具體來講,很重要的兩個概念:一是原來的已經有的資源不能再去破壞了;二就是關于投入品和廢棄物。
關于投入品,農業部已經明確提出,到2020年化肥和農藥的投入零增長,而且很多地方現在已經開始了。農村的廢棄物主要是秸稈和畜禽的排泄物,這個東西用的好就是資源,不利用就是破壞資源。
總之要循環使用、資源化循環再利用,讓它成為新的資源,環境也好了,生產成本也降低了,就更能發揮作用了。現在農民對這個事情已經認識得越來越清楚了,沒有農民愿意到臟亂差的環境里生活的。現在的問題,無非就是缺乏條件,給他一些條件和技術支持,去組織和動員,村莊都可以變得很美好。
2發展綠色農業之綠色生產=零技術?
榜樣有經驗
陜西省寶雞市鳳翔縣的李華恩:
我種植洋芋已經有些年了。我現在全部用機械耕種,原來是人工種植,現在機械好,下種、施肥、鋪膜、壓管子,一次成型。尤其是滴灌,澆水方便,還省水。
第一年我把滴灌溉用上,村子人都笑我,那一年土豆價格高,我老早就收了開始賣了,我三天之內用這個把地都澆了,你要用人工天天在地里澆地都連不上,還浪費水,這東西好得很,省力氣。
代表委員怎么說
全國政協委員、廣西農業科學院院長 白先進
用科學跟不用科學差好遠,像我們用滴灌來施肥,大概使用二三十個左右的肥就夠了;但實際上我們原來那樣灑,作物是吃不到多少的。沒有水的時候,它吃不到,有水的時候,它吃到一點,被雨水帶走了,跑到江河湖海里去了。滴灌是一滴一滴下去的,淡淡的剛好夠它吃就得了。而且滴灌,水都在根那里,你把肥料喂它嘴邊,像打吊針一樣的直接把營養液輸到血管里去了。
政策鏈接
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我國耕地、水等農業資源短缺問題更加突出。確保超過13億人口的糧食等農產品安全供給,是我國農業發展的首要目標。
2005年,我國開始實施測土配方施肥補貼項目,大力推廣科學施肥技術;2006年,我國實施土壤有機質提升項目,通過秸稈還田、種植綠肥、增施商品有機肥等措施,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耕地基礎地力。
目前,我國已建立起與國際接軌的有機農產品認證體系,累計發放有機產品認證證書超過6000張。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2017年,要以結構調整為重點,著力培育新動能、打造新業態、扶持新主體、拓寬新渠道,加快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把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作為主攻方向,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核心目標,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突出綠色發展,聚力質量興農,使農業供需關系在更高水平上實現新的平衡。
3發展綠色農業之如何變廢為寶、提高效益?
農民有困惑
山西沁縣的蔬菜種植戶劉燕:
現在全國各地都在推進農藥化肥零增長行動,進行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但是我總覺得干起來挺麻煩的,也不知道有哪些成功的經驗和模式能夠借鑒?
榜樣有經驗
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富民家庭農場的魏德東:
我現在承包了3000畝地,主要是以種糧食為主,準備把面積進一步擴大,同時再改種一部分大豆和小雜糧,以這個提高種植效益,減少秋糧玉米價格下滑帶來的風險。
然后采取比較科學的方法,減少化肥農藥的用量,把小雜糧的質量提上去,只要品質好了,價格自然就高了效益就好了。
最后,要針對市場,也就是說市場上需要什么標準的糧食,我們就種什么樣的,需要多少我們種多少,逐步實現產地跟消費實現無縫對接。
專家給建議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 葉興慶
比如說,化肥、農藥要減量。我們可以組建機械化、專業化的農作物防害機構,那么政府也可以給一些補貼,通過購買公共服務的方式,來讓第三方機構統一地防止病蟲害,這樣能夠大幅度的減少農藥的使用量,也能夠有效的防止高殘留的農藥進入生態環節。
在養殖環節,我們可以通過建設養殖小區的方式,來引導小散養殖戶向養殖小區集中。這樣一方面可以對畜禽的糞便進行有效的處理,實現自然化利用。同時還可以通過降低監控成本,提高監控的有效性,防止農民濫用抗生素,濫用添加劑,來保障產品的質量安全。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鄉村之聲(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