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王舒 正和島智庫 “ 蔚服 ”
嘉賓:張誠 田園東方投資有限公司 創始人 CEO
張誠華麗轉身,成為田園東方創始人,帶領田園東方企業集團創新國內城鄉建設模式,成為全國難得的最具體系化實力的田園文旅小鎮開發運營企業,作為城鄉一體新型城鎮化的探索者、踐行者、領導者,其獨創的“田園綜合體”是借鑒田園城市理論,在新田園主義思想的指導下,探索出適應于發達地區美麗鄉村和特色小鎮的發展模式,張誠用工程師思維擴大了田園市場的張力。
「張誠」 箴言:
● 這不是一個高回報和短期快速回報的領域,但它有大的潛力,也許哪天把零散的實踐歸類,厚積薄發。因此是值得嘗試的領域。
● 思想是長久的,資源是長久的,換另外一個形式,換另外一個戰略,換另外一個領域,這些資源、這些思想、這些人,還在繼續存在。
● 確認產品,樹立品牌,打造團隊,贏得客戶。
● 我們設定了一個三年小目標:做三個標桿項目。
● 最渴望一種才華:認清世界。
● 我們對人才的首要標準就是同心同德,能一起奔赴理想,愿意一同創業。
基于興趣和專業,我開始了一場“靠譜的”實踐。
王舒:您做田園東方,是始于怎樣的初心呢?
張誠:我是學城市規劃的,在城市規劃領域里面,我認為未來有兩個課題:一個是城市更新,一個是鄉村發展。鄉村發展,即鄉村的現代化和鄉村怎樣變成城鎮化這個領域。那么,學這個專業的人,通常都會對鄉村更感興趣,所以首先是感興趣和基于我的專業,同時我也認為,在鄉村地區應該有發展起來的模式,在2012年在北大光華讀EMBA的時候,我寫過一篇《田園綜合體的商業模式》的論文,即把田園綜合體作為城鄉一體的新型城鎮化的一種發展模式,寫完以后,我特別想去實踐它,在商業模式上它是可行的。過去在萬達做城市綜合體,在新的領域里面我將其命名為田園綜合體,然后我就開始了這一場實踐。
田園東方公司是在東方園林的平臺上建立起來的,從2015年開始我決定專注做田園東方,把它作為今后人生的創業事業來做。2015年之前我們已經完成了一個項目的運營,但那個時候只是一種愛好,沒有把它作為一個完整的戰略規劃,從2015年開始,我做了一個完整的布局,比如我們合資成立的設計機構;我們還成立了農業公司,度假村公司,樂園管理公司;還有社群活動公司、文創商品公司等,這一系列的布局都是為了來做田園綜合體項目,并且在北京、上海和成都分別選點和布局區域公司,埋下這些種子開始生長,我們設定了一個三年小目標:做三個標桿項目!
小城鎮是大舞臺,勇于表演才可能出彩
王舒:田園綜合體有獨特的商業模式,如何看它在市場上競爭力?
張誠:我看好田園綜合體,并專注投身于它,這不是一個高回報和短期快速回報的領域,卻是一個值得嘗試的領域。而且我認為,我找到了它的商業模式。田園東方采用田園綜合體的模式,在鄉村地區大面積用企業干預的方式跟政府金融機構和地(村集體組織),四方形成協作來推動鄉村進行發展的模式。首先在每一個地方大面積地經營規劃,把農業產業進行提升,再培育和營造新興的產業,通常在鄉村引進的產業就是旅游產業,然后再開展人居環境建設,讓原本人口呈負增長的凈流出的一個村或者是一個小鎮,變成新成分的人群流入和人口凈增加。
這個背景是在中國大量的鄉村和城鎮的主流方向上是農村人進城,小城市進大城市,但是在大城市的周邊會形成城市群和大量小城鎮的城市群落,在這些小城鎮里面就是我們的舞臺。這個行業里面目前沒有大企業,很多企業都不具備這個生產線,所以大企業不知道怎么做,特別小的企業知道怎么做,但是整合資源和實力不夠,所以這個領域里面是屬于一個新的領域,就是會做的人不多,我們也不能說我自己會做,我們只會做我們已經理解到的東西,這個領域需要探索,我很高興與大家一道成為這個有意義領域的實踐者!
同路人少,人才可遇不可求
王舒:到目前為止,您覺得田園東方有遇到哪些比較困難的事情?
張誠:如今,大家的興趣都集中在那些資本市場追逐的領域,因為賺錢快。在這個大家都在講估值的時代,真正喜歡這個行業實體運營的人太少,真正能夠用一個中期和長期的心態去理解一個事業的人比較少,這不是人造成的,是這個行業屬性使得大家這樣的。我們屬于一個中長期的事業,一個項目的正常周期是五年。整個鏈條很長,行業人才很少,市場需要更有耐心的人、肯愿意去真正做項目、做產品的人,所以人才是一個困擾。
我的合伙人團隊還沒有最終搭建完成,而組建團隊的第一需求是人才,各方面的人才,比如在文化旅游行業,企業管理方面的,金融財務方面的,人力資源方面的。我們對人才的首要標準就是同心同德,能一起奔赴理想,愿意一同創業。人才可遇不可求,團隊需要敢于嘗試新事物、喜歡思考未來的志同道合者。
堅持做自己,工程師思維
王舒:您比較關注哪些企業家?關于匠人精神和創新思維,您更看重哪一個?
張誠:我敬佩王健林,萬達模式是天才,不可能復制,只有王健林能做,而且別人還學不來,它不是那種通常的講的什么咨詢公司、那些企業管理,那些套路、那些工具一概不適用,就是萬達自己的。思想是長久的,資源是長久的,換另外一個形式,換另外一個戰略,換另外一個領域,這些資源、這些思想、這些人,還在繼續存在,就像你的基因會在孩子身上,它繼續生生不息的生長。
我比較欣賞匠人精神,但是不能做傻把式,還得做一個智慧的匠人,如果一定要讓我從匠人精神和創新精神這兩個里面選一個的話,我選擇匠人精神,創新精神不靠譜,匠人精神看起來傻點,但是靠譜。但我更喜歡用我的詞來表達,就是“工程師思維”:要做規劃,做探索,然后要做實踐,然后要踏踏實實。所以它跟匠人精神和創新思維相比較,它是一個中間的東西,它要有膽魄、要有戰略、要有計劃,要判斷自我,然后還要踏踏實實的干。
長呼吸,厚積薄發看未來
王舒:未來三到五年,是您覺得這個行業的發展趨勢可能是什么樣?
張誠:從整個行業來看,從國家到政策到消費者都在成長期,我很看好它的遠景,我今天的狀態跟一年前就已經不一樣了,今天我們努力的領域成了香餑餑,很多人來邀請,但一年前我的員工還在離職,他們不理解,他說你這項目這么難盈利,沒有希望,但是田園東方今年成了熱點。那也許明年塵埃散去,回歸平常的話,它會是一個非常有前景的行業。
它就是一個心平氣和的行業,不屬于有太大的波瀾的那種。但這個行業很大,每年增長10%,文化和旅游這個行業年增幅10%以上,去年旅游業是12%。這個里面的產品模式和商業模式非常多,我們面對無數的可能,但是我們不要做成營銷型的公司,有一個詞叫“長呼吸”,就是商業模式要“長呼吸”,比如從產品到項目機遇再到長時間的服務,涉及到一個文化旅游產業的長期發展。模式不復雜,但打磨需要心力。我時常在想萬達廣場是怎么做的,深受其影響。試問,你想過萬達廣場的商業模式嗎?你想過萬達廣場的產品模式嗎?你想過萬達廣場再把它經營起來牽扯多少商戶的招商模式嗎?你想過萬達廣場后期它又是如何讓資金回流的嗎?它很長,這個叫做“長呼吸”,我也希望找到一個“長呼吸”,厚積簿發!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正和島智庫 頭條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