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問國之大禁,然后敢入。臣聞郊關之內,有囿方四十里,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則是方四十里為阱于國中,民以為大,不亦宜乎?”《孟子.梁惠王下》
譯文:孟子說:“文王的狩獵場所方圓七十里,割草砍柴的可以去,捕鳥獵獸的可以去,是與百姓共同享用的,百姓認為太小,不也是很自然的嗎?我初到齊國邊境時,問明了齊國重要的禁令,這才敢入境。我聽說國都郊區之內有個狩獵場所方圓四十里,殺了其中的麋鹿,就如同犯了殺人罪;這就像是在國內設下了一個方圓四十里的陷阱,百姓認為太大了,不也是應該的嗎?”
現在的鄉村建設,也存在著兩種模式,一種是開放模式,如文王一樣,開放一片區域,讓百姓共同經營,一種是將一片地直接劃給開發商,讓他們來經營,將百姓排除在外。
這兩種方式孰優孰劣,我們從《孟子》的描述中已經看到了其傾向性。
這后面其實存在著一個立場問題,一個思維模式問題,一個眼光視野問題。
文王的做法,是將一大片土地劃給公有,民眾可以自由往來,也可以割草砍柴,捕鳥獵獸,成為了民眾的共享之地。
而梁惠王的做法,是將大片的土地占為己有,一旦百姓有所侵犯,就予以重責,搞得百姓怨聲載道。
很顯然,文王是站在百姓的立場上思考問題,考慮的不是自己的經濟利益,而是百姓的共同利益,具有長遠的社會眼光,他的視野是整個社會而不是自己的得失。他的做法也就得到了百姓的歡迎,還認為區域太小,希望能夠再大一些。
文王并沒有剝奪百姓的私有財產,保障生活的房屋土地在百姓那里都是具備的,即提供了百姓安居樂業的條件。以當時的生產力水平,百姓小農家庭能夠占用和形成自給自足的私有財產運行體系的規模是有限的。
對于百姓來講,成為富豪是一種奢望,喜樂安康是他們對生活更實際的要求??梢赃@樣講,百姓在滿足基本生活條件(隨著時代的發展標準會提高)后,百姓對物質私有的欲望是有限的。對于更大更復雜更隨機的需求,以他們自己的力量和管理、維護能力是無法完成的,同時這些需求并非是常用需求,沒有必要為自己專門購置,還有一些需求實際上本身就是人類的社群
交往需求,這些需求本身就可以,甚至必須通過共享才能得以有效滿足。
鄉村社會中我們既要滿足居民私有空間的建設,更需要加強共有空間的建設。共有空間,以及青山綠水的存在,才讓鄉村的鄉味得以維護和傳達。鄉村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空間大,家里的空間可以比城里大,家外的空間也比城里寬廣。這個家外的空間,不是一個陰暗冰冷的,而是陽光燦爛溫暖如春,這種狀態不僅僅是自然狀態,而是鄉村人與人之間所形成的熟人社會帶給人們的感受。
梁惠王將大片的土地占為私有,表面上看他自己得到了很多,但是另一方面,他失去了更多,他周邊的老百姓和他形成了對立的關系,一旦他有需要百姓幫助,百姓不落井下石就已經很好了,置之不理是肯定的,他的家外面對于他而言是陰暗冰冷的。那么這種占有又有什么意義呢?
因此,孟子老先生給了他如下的一段話:
“臣請為王言樂。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裢跆铽C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藷o他,不與民同樂也。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今王田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薄睹献?span lang="EN-US">.梁惠王下》
譯文:孟子說,“那就讓我來為大王講講娛樂吧!假如大王在奏樂,百姓們聽到大王鳴鐘擊鼓、吹蕭奏笛的音聲,都愁眉苦臉地相互訴苦說:‘我們大王喜好音樂,為什么要使我們這般窮困呢?父親和兒子不能相見,兄弟和妻兒分離流散?!偃绱笸踉趪C,百姓們聽到大王車馬的喧囂,見到旗幟的華麗,都愁眉苦臉地相互訴苦說:‘我們大王喜好圍獵,為什么要使我們這般窮困呢,父親和兒子不能相見,兄弟和妻兒分離流散?!@沒有別的原因,是由于不和民眾一起娛樂的緣故。假如大王在奏樂,百姓們聽到大王鳴鐘擊鼓、吹蕭奏笛的音聲,都眉開眼笑地相互告訴說:‘我們大王大概沒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樂呢?’假如大王在圍獵,百姓們聽到大王車馬的喧囂,見到旗幟的華麗,都眉開眼笑地相互告訴說:‘我們大王大概沒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圍獵呢?’這沒有別的原因,是由于和民眾一起娛樂的緣故。如果大王能和百姓們同樂,那就可以以王道統一天下?!?span lang="EN-US">
今天有很多有錢人都希望到鄉村圈一塊地,在這里就希望他們看一看上面孟子對梁惠王的勸告吧。
在滿足自己基本生活條件前提下,如果有余力,如果有更多的想法,在現代社會,可以通過公益的方法,學習文王的做法,為鄉親們建立一片公共的空間,按中國傳統文化的說法,這就是一件積德的事,是惠澤鄉里的事,這也是現代國家鼓勵的事,《慈善法》專門有規定公益活動的費用可以作為免稅的證明。
做公益也有兩種做法,一種是假公益,目的是為了鉆《慈善法》空子,是為了達到減稅免稅的目的,一種是真公益,就是為了為鄉親們做一些好事。假與真,鄉親們心里都有數,一個人做事的發心,假以時日,是騙不了人的,所謂“疾風知勁草,日久見人心”,住在一個鄉里,彼此真心相待,才是久處之道。
雖然今天的我們,生產力管理能力資金等各方面和古代的老百姓不可同日而語,但鄉村只是生活之地,只需給自己一個舒適合理的空間,其余的都可以通過公共空間來滿足。通過鄉規民約,共同管理好鄉村的公共空間,為鄉村營造一個和諧的溫暖的熟人社會,回歸鄉村社會的養育狀態。敞開大門,我們獲得的是彼此真誠的心,鄰里鄉親,守望相助,才是無價之寶。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鄉村社會,眾樂樂是我們最好的選擇。
(作者簡介:曹山明,中國文化管理協會新農村文化建設管理委員會副會長,廣義生態哲學創立者。研究新農村生態和文化等。)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曹山明@心正文化(互動吧)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