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資訊

喬潤令:珠三角的命題是解決產城矛盾

[ 作者:喬潤令?陸璐?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4-05 錄入:吳玲香 ]

原標題:從專業鎮到特色小鎮,珠三角的命題是解決產城矛盾

201610月,住建部公布第一批共127個中國特色小鎮,并在特色小鎮的培育上給予實質性資源傾斜。之后,這一發源于“浙江經驗”的特色小鎮建設熱潮便在全國范圍內迅速推開。到20173月初,全國已啟動或正在規劃中的各級特色小鎮已超過3000個。

就浙江的實踐而言,杭州云棲小鎮、基金小鎮、夢想小鎮等并非行政概念上的鎮域,而是相對獨立于市區,具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游資源和一定社區功能的復合型平臺。而國家三部委要聯合打造的“特色小鎮”則是以鎮域為單位,提倡“產城人”深度融合。這一設想的提出,同時關乎城市升格和產業升級。

在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副主任喬潤令看來,特色小鎮的建設并無模板可以參照,必須結合各地的產業和城市實際。具體到珠三角,404個建制鎮中以產業集群為特征的專業鎮占1/4。作為過去依托產業實現快速城鎮化的重要形態,專業鎮發展到今天,總體正遭遇資源利用效率較低、產業集成度不高、產業和環境矛盾突出等弊病。破解專業鎮到特色小鎮的新型城鎮化命題,珠三角有自己的路要走。

珠三角有最早的PPP模式探索

時代周報:改革開放以后,珠三角地區快速實現了從農村到城市的蛻變發展。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珠三角城市貢獻了哪些獨特經驗?

喬潤令:首先,在佛山、中山、東莞這些城市有強大的工業化基礎做支撐,這是珠三角城市最大的經驗。它們是先有產業發展,再有快速城鎮化,這是正常的經濟邏輯—不同于內地一些地區先蓋新城區,再引進產業。我一直認為,廣東佛山和浙江溫州、福建泉州是中國正兒八經的城鎮化標本,就是在有了產業以后,人口開始集聚形成城鎮。

第二,珠三角的城鎮化是完全的民營化和市場化。所謂形象工程、鬼城、空城都是政績工程的后果,但企業家不會做這樣的事。所以,市場化的資源配置和民營機制,是佛山等珠三角城市一個最重要的城鎮化特點。

第三,是PPP模式的經驗摸索。以前沒有這個詞,但其實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佛山等地的城市基礎設施早就實現市場化了。在中國,鄉鎮以下的公共基礎設施沒有固定投入,當時順德為了發展,道路、供水等基礎設施建設的一部分資金來自財政,但60%屬當地社區和企業投資。這是最初的PPP模式的經驗探索,這是很重要的一個特點,可惜當地沒有總結。但其推廣前提是,當地有具備相當實力的企業和極其發達的基層經濟組織,其他地方如果沒有這兩點也學不來。

時代周報:發展到今天,珠三角的大多數城市還沒有走出專業鎮“一鎮一品”的發展模式,從專業鎮到特色小鎮,珠三角城市如何找準自身定位?特色小鎮的概念下,產業鏈如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升級重構?

喬潤令:佛山、中山發展的是專業鎮經濟,不像內地有一個主城區,然后攤大餅。但現在,珠三角正面臨轉折和挑戰,產業和城市本身都面臨轉型升級。和以前不一樣的是,前30年是產業推動城鎮化,現在開始應該是新型城鎮化作為新平臺來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在這個過程中,特色小鎮或者說新型城鎮化建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抓手。

但從專業鎮到特色小鎮,有幾件事特別重要并且一定要做。首先是實現各個鎮域之間的高度互聯互通,水路、高速公路、軌道交通、網絡、通用航空這些都要建立起來,城鎮效益才會大幅提高;第二,是一定要發展為傳統實體經濟服務的生產性服務業,比如人才培養、研發、創意、科技、產權和技術交易—工業服務這一塊在佛山、中山等珠三角城市相對缺乏,而實體經濟沒有這一塊無法轉型升級;第三,是吸納的人口結構要發生根本變化,從而相應的生活性服務要跟上來—從大量招收農民工到轉變為大量招收白領,小鎮要為這些人群服務,就要有小橋流水、有咖啡廳、圖書館,否則談不上轉型升級。這三件事是珠三角城市實現從專業鎮到特色小鎮必須要做的。

另外我想強調的是,珠三角的產業轉型升級,80%是要考慮傳統產業如何轉型,以及如何去改變它、激活它的問題,因為重新培育一個新產業非常困難,但老產業一定要加上新體制、新技術、新的融資模式和商業模式,在這方面做文章非常重要。

PPP模式并非唯一可采納途徑

時代周報:特色小鎮強調的內涵之一是“產、城、人”的互融,但實際上在專業鎮中間,產業和城市的矛盾一直凸顯,并集中體現在環境治理的問題上。針對這個問題,地方政府該如何破解?

喬潤令:從專業鎮到特色小鎮,珠三角的新型城鎮化命題主要是解決產城矛盾,但這個問題的凸顯有其歷史原因。以佛山為例,產業高度分散加上產業水平整體處于中低端,由此帶來的環境問題就很難解決。過去搞產業升級的主要做法是“騰籠換鳥”“退二進三”,長三角和珠三角都在做,但實際上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度很大。一方面很多地方把產業轉出去后,地方政府幾個億的稅收就沒有了;另一方面,企業自身也不愿意遷出去,因為往往這些專業鎮經過多年的發展和積累,已經有了非常完整的產業生態,企業一旦離開這個生態就生存不了。我們曾專門調研浙江地區,有些企業轉出去后又不得不轉回來,因為換了一個地方,產業鏈上下游的配套都不具備,出去以后發展效果特別不好。

這樣的情況下,只能就地轉移。在淘汰和遷出一部分特別落后的產能后,把主導產業中最強的、最合適的產業保留下來并進行集中,這樣做的好處是方便管理和污水治理。另外就是轉型,針對集中起來的產業,通過技術改造推動產業往高端發展。這些都做了以后,必須做的是發展適合工業污染處理的環保產業。只要政府提供一些政策,環保產業發展起來不是不可能,但一定要采用市場化做法,否則成本非常高還做不出來。浙江等地區也是采取這幾個路子,已經有了一些成功經驗。

時代周報:2016年底,國家發改委出臺了文件《關于實施“千企千鎮工程”推進美麗特色小(城)鎮建設的通知》,強調通過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特色小鎮建設。可以看到在國家政策層面上,PPP模式正成為特色小鎮建設的重要提法,現階段在特色小鎮建設中推動PPP模式的可行性如何?

喬潤令:從方向上來說模式沒有問題,但這個代替不了一切,它有很多局限性。首先是目前相關法律制度不夠完善,導致民間資本的積極性不高。引導社會資本參與一些項目的過程中,針對一些有盈利空間的項目還比較好辦,最難的是那些純公益性項目。另一個更深層次的障礙是政府和企業的契約精神不夠。一旦地方主政官員換屆,原來的項目合約能不能繼續運作下去就要打問號,企業特別害怕這個。要破解這兩個問題,我個人認為,首先在引入社會資本方面,PPP模式并不是唯一可采納的途徑,只要是有民間力量參與的模式都可以嘗試,比如BT模式(Build-Transfer,“建設—轉讓”)、BOT模式(Build-Operate-Transfer,“建設-經營-轉讓”)。盡管在BT模式、BOT模式中會存在政府重招商輕運營的問題,但后續可以在運營設計上再采取新的辦法。另外,針對公益性項目社會資本難以跟投的狀況,政府可以將純公益項目和可盈利項目捆綁起來,通過打包銷售的做法,進而解決后續收費的問題。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時代周報(記者/陸璐)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第一天堂中文字幕在线 | 中日韩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亚洲成Av人片乱码色午夜 | 最新久久少妇发布中文字幕 | 在线观看免费不打码 | 久久综合精品网站动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