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期目錄
特稿
李友志 揮好新農村建設的財力指揮棒
特別關注
中共雙峰縣委 縣人民政府 農村科技合作社:創新科技服務體系的新嘗試
編輯部評論員 雙峰模式給我們的啟示
鄉村故事
潘遠臣 山村修路波折記
宋麗娜 尚武村救人后思錄
一線紀實
郭宇寬 寨老制度:獨特的農村基層組織
邵春保 縣鄉村新農村建設的比較優勢在哪里
樊百華 “病毒入口”誰之責?
周立 鄉鎮干部的無聊與無奈
趙娟 閩西土樓:鄉土傳統與創新精神
星村縱覽
何傳新 前鄭海村新農村建設啟示錄
縣鄉連線
曾平原 縣域經濟如何創新發展
馬俊山 經濟組織:村委會被忽視的性質
朱新峰 謹防農村工作陷入四大誤區
孫佑民 宗派矛盾中的鄉村治理
李萬忠 鄉鎮行政效率為何不高
田雨露 建立服務型的鄉鎮政府
調查報告
楊興猛 阿榮旗少數民族經濟現狀調查
何宏光 農村群眾性精神文化生活現狀調查與反思
深度觀察
辛秋水 新農村建設芻議
張德元 “小井莊尷尬”所引發的思考
王習明 誰來為農田灌溉買單
譚同學 陳濤 文化重建: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戰略
海外窗口
姬德利 李文國 韓云勇 從茅草屋到新鄉村
一家之言
胡良桂 文學的鄉村情結
蔡永飛 “春運不漲價”:拉動城鄉互動的新信號
孟志中 警惕虛假三農
蕭一湘 鄉村建設不能只提“三農”問題
想說就說
吳建明 “村村通”山區農村難暢通
編后記
就像鄉村老農須臾也不肯離開生死相守的黃土地那樣,《中國鄉村發現》一直堅守著“立足三農一線”的承諾。這份執著源于我們對中國鄉村的深度關注與質樸情懷,更源于有一大批關注中國鄉村的作者們,以一篇篇散發著鄉土氣息的妙筆文章在背后為我們鼓勁加油。這種關心與厚愛,是《中國鄉村發現》從一棵幼苗得以茁壯成長的動力和養料,這份執著與堅守,也培育和塑造了《中國鄉村發現》獨特的氣質風格。
作者群體的多元化。既有身處一線、感同身受的基層干部和普通百姓,也有日理萬機、公務繁忙的商賈政要,既有剛剛入門的大學生、研究生,也有著作等身、學識淵博的專家學者,既有血氣方剛、充滿朝氣的激情青年,也有洞透人生、老驥伏櫪的耄耄老者。他們的筆耕不輟,鞭策和推動著我們“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努力方向。
語言體系的鄉土化。為保持文章的鄉土風味,在文稿審編過程中我們非常尊重與青睞展現鄉村社會原生態的文字,盡量保持了原文中的方言俚語、風土人情和“野性”思維。也許這些“下里巴人”的東西,難登“陽春白雪”的大雅之堂,但它鮮活真實地刻畫了鄉村的原貌,而這正是我們所需要的,我們今后將一如既往的堅持這種風格。
問題意識的縱深化。問題意識與責任意識是三農研究的生命線。隨著在中國歷史上延續2600余年之久的農業稅全面的取消,以農民負擔為核心的各種治理性危機趨于消解。農村的深層問題露出端倪,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與決策問題逐步浮出鄉村社會的水面。我們不敢放棄“發現問題”的敏銳,將在以后的欄目中持續關注農民的養老、就醫、科技、文化、治安等社會焦點,不斷挖掘農村社會的新問題;我們也將繼續高擎批判的旗幟,對農村存在的問題和不良現象毫不遮掩地進行披露。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艾青以詩歌的形式表達著對祖國的熱愛,我們惟有以加倍的努力與精益的作品來表達讀者對我們的信賴支持。也許我們對于作者文稿的要求過于嚴格,也許我們對政府的期望過于苛刻,也許我們對農村問題的批判過于深刻……這一切,皆源于我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中國鄉村發現》編輯部
2007年6月16日
網址:http://m.klmpsl.com 編輯部郵箱:zhgxcfx@163.com
電話: 0731-4211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