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上午,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舉行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學習座談會,研究院全體成員與特約研究員共同就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討論。一致認為,隨著絕對貧困問題首次得到歷史性解決,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出了一系列要進一步研究出臺的政策措施,是新發展階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頂層設計,為“三農”工作研究者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陳文勝從拐點、難點、起點三大方面解讀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他認為,“三農”工作重心已實現歷史性轉移,2020年是階段性向長期性、特殊政策向普惠制、外向型經濟向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重點攻堅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拐點。宏觀來說有三大難點,一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難;二是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難;三是推進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全面轉型難。微觀上有三難,即糧食質量和結構性安全保障難、農民收入增長難、貧困戶返貧鞏固難。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向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這一新發展目標邁進,要建立解決相對貧困問題的長效機制、優化資源配置的市場機制、高效能的治理體系,這也是我們新的起點。
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特約研究員、湖南農順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姚波認為,今年的一號文件時間特殊,背景特別,意義重大。作為三農的實務工作者,要把握問題導向,抓住農村農業現代化驅動環節,解決發展的動能問題。要完善系統思維,實現統籌發展。要突出核心點和難點,做好重點突破。要堅持高質量發展,守住綠色發展的底線。要尊重企業家的精神,按照市場規律和邏輯去推動產業發展。
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特約研究員陳明認為要抓住關鍵,創新引領鄉村振興。一是抓住誰先服務鄉村振興的關鍵。政府加快出臺措施鼓勵城市中小企業上山下鄉,把人、財、物、技術等帶去為鄉村服務。二是抓住區域為關鍵,重新布局湖南農業產業發展,形成區域性特色。三是抓住降成本,促民生關鍵。
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特約研究員、省社科院人力與改革研究所所長王文強認為,今年的一號文件提出了一系列有關鄉村人才振興的要求,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部署了有力的人才支撐措施。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要培育高素質農民優化人才存量,要引導城市人才下鄉壯大人才增量,要建設三過硬的鄉村振興干部隊伍激活人才變量,要加強黨對鄉村人才工作的領導提升人才能量。
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特約研究員、長沙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劉祚祥教授認為,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總結了“十三五”時期的變化和成就,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在新的歷史時期如何實現城鄉融合,他提出要重點思考如何將城市資金引到農村里面去,要確定鄉村振興投資主體,形成技術、產品設計、優秀人才等新型要素以及現代農業產業導入鄉村的機制。
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副院長陸福興教授認為,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有許多亮點和新意,是指導我國全面實施鄉村振興的第一個文件,也是一個很有含金量的文件。結合全面實施鄉村振興的現實需要,他談了自己的幾點期盼:期盼一號文件能盡早及時落實落地,期盼落實中完善全面鄉村振興的內容,期盼明確文件落實的主體責任,期盼完善一號文件落實的體制機制,期盼強化文件落實的操作性。
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特約研究員、省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胡守勇研究員認為,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鄉村建設行動從背景看恰逢其時,從內容看整體推進,從方法看統籌兼顧,從基調看穩健務實。文件中很多內容比如不能強迫農民上樓,不搞大拆大建,不刮風搞運動等都體現了實事求是的務實精神。
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特約研究員、省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何紹輝研究員認為,中央一號文件定位很高,亮點很多,落地很實,實現一號文件所確定的目標,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實現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在下一步工作中有幾個關系要處理好:一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關系,二是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鄉村振興與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系,三是實施鄉村建設行動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關系,四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與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關系。
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特約研究員、省社科院辦公室副主任蔣俊毅認為,實施“三高四新”戰略是湖南省“十四五”甚至到2035年的重要任務,農業農村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壓艙石、基本盤的重要作用。立足新階段、貫徹新理念、構建新格局,必須要將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和實施三高四新戰略有機結合起來,要強化鞏固糧食安全保障,加強農機制造業產業鏈建設,推進現代育種技術攻關,推動湖南優質農產品走向世界,努力將湖南建設成現代智慧農機制造高地、生物育種技術創新高地和以雜交水稻國際化為核心載體的農業開放高地,使農業農村現代化在實施“三高四新”戰略中發揮重要力量。
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副院長瞿理銅認為,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提出了要堅守18億耕地紅線,然而通過調研鄉村確實存在不少違規占用耕地甚至占用基本農田建房的現象,新發展階段如何創新耕地保護機制,調動耕地產權主體農民保護耕地的積極性顯得尤為重要,需要從激勵與約束兩個層面構建耕地保護新機制。
省社科院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副研究員張黎認為,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積極回應了社會現實,側重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與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同時側重鄉村建設,提出“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并從當前農業農村所面臨的現實問題和突出矛盾出發,強調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尊重農民意愿理應成為農村社會治理的核心與基本目標。
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傅曉華教授認為,一號文件為我國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和基本道路,如今脫貧攻堅任務基本完成,邁入全面小康社會,黨中央提出鄉村振興是恰逢其時,這個轉身是很華麗的,關系到整個中華民族振興。鄉村振興是歷史必然,是農村全面發展質的飛躍。
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特約研究員、湖南師范大學旅游學院副教授羅文斌認為,旅游產業對于鄉村振興的作用十分明顯,它可以串聯起鄉村五大振興。今年一號文件提出,根據鄉村休閑旅游具體分布情況來創新供地方式,這是對于解決鄉村旅游發展中土地供給創新改革的有力支持和方向指引。鄉村振興要抓住農村土地這一關鍵要素,推動產業轉型發展。土地利用也好,產業發展也好,最終還是要落腳到農民生計可持續發展上來。
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特約研究員、省社科院《毛澤東研究》編輯彭秋歸認為,這次一號文件的主題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時隔5年再次聚焦現代化的問題,并且是農業農村現代化并提,首次進入一號文件。回顧21世紀以來的十八個關于三農的一號文件,現代化始終是一個一以貫之的主線,根本目標就是實現農業農村農民的現代化。
紅網記者王義正認為,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里再次意料之中地提到了糧食安全的問題。湖南是全國的主要產糧省份,糧食供給歷來就被提到政治責任的高度。要想辦法引入市場的激勵的體系,天然地激活農民的種糧積極性,讓主糧的農產品附加值可以提升,進一步擴大優質稻的種植面積,打造優質湘米的品牌。
湖南日報記者劉勇認為,鄉村振興要實現資本和人才自由流動,現在資本的自由流動不是問題,但人才自由流動還有一定障礙:城與城之間、農村與城市之間,通過讀大學、買房子等途徑,人才都可實現自由流動,但村與村之間沒法自由流動。所以可以進一步研究:如何讓人才在農村一定范圍內自由流動,讓可以振興的村高水平振興起來。
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李珺認為,關鍵是要“軟硬兼施”,在“硬”處發力,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讓農民可以享受到與現代生活相適應的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實現鄉村宜居宜業。在“軟”處著手,就是加強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抓好保護與開發并重這一核心手段,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在傳統與現代的持續碰撞中,賦予中華農耕文明以新的時代內涵。
相關閱讀:
蔣俊毅:實施“三高四新”戰略要發揮好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作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