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徐勇、徐增陽《流動中的鄉村治理》
對鄉村的有效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礎,而現階段鄉村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農民的大規模和持續不斷的流動。因此,與“安土重遷”的傳統鄉村相比,當今的鄉村是處于流動之中的。[1]大規模的農民流動給農村的村治參與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根據新的時代條件,探索農民參與鄉村治理的新路徑就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由徐勇、徐增陽所著的《流動中的鄉村治理》一書闡述了農民流動與村治資源、農民流動與村治秩序等理論問題,并進行了實證研究。本月的讀書報告我從農民流動與村治參與展開思考,探討農民流動給村治參與帶來的影響及問題,并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探求新時代提升村治參與質量與績效的路徑選擇。
村治參與,即村民通過參與社區公共生活,影響村莊社區公共權力的配置和運作過程,它是衡量社區發展和村治民主化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村治參與一般包含三個因素,即主體、客體和環境。主體是指村民;客體是指村莊公共權力組織即公共權力運作;環境則是指村治活動在其中發生的各種社會條件的總稱,包括村莊經濟發展狀況、村莊分化等內部因素,也包括國家在鄉村的制度安排等外部因素。村治參與的狀況就是由這三者決定的,在農民大規模流動的背景下,村治參與的主體、客體和環境都收到了相應的影響,進而影響鄉村的村治參與。
一、農民流動對村治參與的影響
(一)農民流動使農民與村莊利益關聯呈現出多元化,從而使村民的村治參與也發生相應變化。[2]
中國農村人口流動具有兩個鮮明特征:一是流動者數量大,二是職業與身份的分離,雖然他們曾經離開過家鄉,但并沒有改變過去的身份,他們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等各方面仍然與原住的鄉村保持著緊密的聯系。在農民流動的背景下,農民原本與土地密切的利益關聯發生了變化,并根據職業與農業的親疏、地理位置與農村的遠近,呈現出與村莊利益關聯的“差序格局”[3]。現階段的農民基本可以分為三類:一是“離土又離鄉”,這部分農民與村莊利益最為疏遠,因為無論是他們的職業還是生活空間,都已經遠離原來的村莊。 第二類是“離土不離鄉”,他們在小城鎮從事非農產業,雖然發生了職業的變動,但生活空間多半還在農村,在農忙時也會加入農業勞動中去。這部分人與村莊還保留著較多的利益聯系。第三類是由于種種原因仍然留在農村從事農業勞動的人,這一部分人與村莊的利益聯系最為緊密。與村莊利益關聯的多元化,使農民在參與村莊治理時也采取了不同的態度和立場。
(二)農民流動背景下,農民與村莊地理位置遠近也會對村治參與產生影響。一般來說,村名離村莊的遠近大致與村治參與的成本成正比;農民離村莊越遠,參與成本越高,參與意愿就越弱;離村莊越近,村民的參與需求越強。
(三)農民的職業分化和空間位置的變動使農民的社會地位也發生了相應變化,這也會帶來村治參與的相應變動。美國學者奧勒姆指出,人的經濟地位和政治參與之間存在著相當明確的關聯。就社會經濟地位而言,在社會等級的分層結構中處于較高地位的人,其政治參與的比率也就較高。在農民流動過程中,有一部分人會獲得比其他人更多的財富和更強的能力,這些人參與村莊治理的意愿就比其他人強烈。
(四)農民在流動中通過從事新的職業活動而形成的積極的政治態度,并促使他們參與鄉村治理活動。傳統農民由于附著在土地上,他們的政治態度往往是消極的,從家鄉和土地流出的農民從事著新的職業活動,且具有很強的競爭性,因此訓練出其自主性和積極性。在村治參與的活動中,外出農民由于在外養成了相對積極主動的行為習慣,因此在村治參與的過程中往往比沒有外出的農民往往更積極,參與行為也更具有主動性。
二、農民流動使村治參與面臨的困境
(一)流動農民參與選舉的比率不高[4]
在一些人口大量外流的村莊,民主選舉的質量往往會受到影響,表現為外出農民參與選舉分比例較低。主要有幾方面的原因,一是外出農民對村治參與的客體了解不夠;由于時空阻斷,距離較遠,導致農民信息獲取不充分、對候選人不了解等等,這些都會給農民參與選舉帶來困難。二是農民的政治效能感弱;政治效能感是公民對自己政治參與行為影響力的主觀評價。例如在此次寒假的村莊調研中,我發現農民大多都抱有一種自己的一票無足輕重的消極觀念,他們認為自己的一票對選舉結果沒什么影響,也就沒有太大的積極性去參與選舉。四是選舉成本的私人性與選舉對象公共性之間的矛盾;村委會是村民選舉出來的群眾自治組織,服務對象是為全體村民,而不是特定的對象。流動農民為回鄉參與選舉所支付的成本是私人性的,但村委會的公共性使選民參與選舉的收益很難量化,他們參加選舉能帶來的收益是未知的,農民工往往會因此放棄參加村委會選舉。
(二)農民流動客觀上降低了民主決策的質量[5]
由于人口的大量外流,村民大會難以達到其召開的法定人數,即使勉強湊齊,來參加的大多都是留守婦女與年邁的老人,這樣一來就會降低民主決策的質量,民主決策很容易異化為少數村干部決策。
(三)農民流動制約對村治權力的日常民主監督。[6]
民主監督是基層民主自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村民自治的重要保證,在農民流動的背景下,農村的民主監督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第一,農民流動不利于村民對村民自治組織權力的制衡;農村大量較高素質的村民外流使得留在村里的大多都是老人、婦女、兒童,她們的文化程度和政治素質往往比外出村民要低,這樣就進一步降低了普通村民在村莊權力結構中的力量對比,削弱了村民民主監督的質量。第二,農民流動削弱了農民監督村干部的動力。外出務工經商的人員經濟收入一般較高,生活環境比較好,因此對村莊里的公共政治生活缺乏興趣和積極性,往往不愿意得罪人去監督村干部。第三,農民流動使村民對村干部的監督權難以落到實處。如《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關于村委會成員的罷免程序的啟動條件是:在“本村五分之一以上有選舉權的村民聯名”基礎上,還要求“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民代表聯名”這個條件。在人口大量外流的村莊,要滿足這一條件確實不易,這就降低了罷免對村委會干部的實際約束力。
三、新時代提升村治參與質量和績效的路徑選擇
(一)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最終決定力量,任何時候必須始終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根本。
馬克思認為,歷史的前進的基本矛盾就是在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也就是“一切歷史沖突都根源于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7]這對矛盾決定了社會當中的其他矛盾,推動著歷史的發展。馬克思把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看作“一切歷史沖突”的根源所在, 正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發展帶動了整個社會上層建筑的逐步革新。因此,實現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必須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根本,任何社會都離不開生產力的支撐。
因此,必須把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放在首位,立足鄉村產業發展,不斷提升鄉村總體生產力水平。鼓勵發展農村現代農業、特色產業,打造鄉村現代產業鏈系統。推動鄉村公共設施建設,持續改善鄉村經濟社會面貌。這樣,鄉村生產力才能以產業興旺為依托得到全面發展,進而為提升村治參與水平創造優厚的物質條件。
(二)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村治參與要始終以農民為中心,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
馬克思主義政治參與觀認為,人們之所以參與政治,是建立在切實的物質利益基礎之上的,而不是出自“本能”、“理性”、“理智”這些虛無縹緲的精神原因。“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8]農民是村治參與的主體,必須時刻注重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這就要求在村莊治理的過程中,要始終把農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著力解決農民最關心的利益問題;不斷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增強村民對村莊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并以此調動農民參與村治的積極性。
其次要培育新型主體力量。雖然現階段農村人口大量外流,但仍然還有一部分農民在小城鎮從事非農產業或仍然留在農村從事農業勞動。他們由于利益關系,還是比較關心村莊公共事業和農業生產,有較強的責任心和擔當意識,是村莊秩序維系、社會關系構建及村莊建設的中堅力量。要充分吸納這些農民參與村莊治理,加入到村級干部隊伍中,調動他們在村級治理中的積極性,發揮他們在村治參與中的重要作用。
與此同時,要注重發揮鄉賢隊伍的獨特優勢。在農民流動過程中,有一部分人獲得了遠比家鄉人更強的能力,并獲得遠比家鄉人更多地財富,從而成為新興的經濟精英,他們在村莊治理中往往表現出更高的積極性和更強的意愿。要充分發揮這部分人的作用,引導他們參與到村莊治理上來,以鄉賢促新風、化矛盾、解難題、樹榜樣。
(三)科學技術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要以科學賦能,構建村民村治參與的新模式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以科學技術賦能鄉村治理,推動治理方式的新變革。科學技術在與村治交叉融合的過程中,能夠不斷孕育產生新的、順應環境變化的治理體系,從而促進鄉村治理的現代化。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突出特征的新一代科技創新,在推進農業、農村、農民現代化,實現鄉村有效治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應著重探索科技創新賦能鄉村治理的路徑方法,實現科技創新與鄉村治理的良性互動。
如針對在外農民工由于時空阻隔、距離較遠、回鄉參選成本過高造成村治參與質量和效益低下等問題,我們可以發揮科學技術的作用,充分利用互聯網、移動通信、智能終端等信息技術和產品,實現村民有效知情、有效參與、有效監督。為實現鄉村自治、法治、德治提供科技支撐和技術保障。
參考文獻:
[1]徐勇、徐增陽.流動中的鄉村治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5,第3頁
[2]徐勇、徐增陽.流動中的鄉村治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5,第86頁
[3]徐勇、徐增陽.流動中的鄉村治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5,第84頁
[4]徐勇、徐增陽.流動中的鄉村治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5,第87頁
[5]徐勇、徐增陽.流動中的鄉村治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5,第89頁
[6]徐勇、徐增陽.流動中的鄉村治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5,第90頁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