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鄉村振興報告(2022)》
2022年8月15日,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中共湖南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三農”工作專家組及社科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了《鄉村振興藍皮書:湖南鄉村振興報告(2022)》。
2021年,是“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移、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起步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開局之年,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黨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啟航之年。《鄉村振興藍皮書:湖南鄉村振興報告(2022)》立足于湖南傳統農業大省的省情,以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為主線,對湖南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取得的成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進行了研究。
2021年湖南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取得明顯的成效。一是以對標對表穩守脫貧底線,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拓展。表現在:保持戰略定力,自覺扛牢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政治責任;保持底線思維,堅決筑牢防止規模性返貧的屏障;保持政策穩定,協調部署推進“有效銜接”落到實處。二是深耕“三塊田”,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穩步提升。表現在:深耕穩產保供“責任田”,深耕綜合改革“試驗田”,深耕精細農業“高產田”。三是以美麗宜居為著力點,鄉村建設行動穩步推進。表現在:強化先規劃后建設、強化人居環境改善、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公共服務縣域統籌。四是抓黨建興文化立新風,鄉村治理取得新成效。表現在:加強黨建引領,增強基層組織凝聚力;發揮德治教化作用,弘揚時代新風;創新特色治理模式,激發農民內生動力。五是強化體制機制創新,鄉村組織保障體系不斷健全。表現在:強化黨建引領,加快推動鄉村治理能力現代化;強化組織動員,廣泛凝聚鄉村振興力量;強化紀律監督,從嚴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強化關心關愛,持續激發干部干事創業激情。湖南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基本態勢為:一是農業由粗放低效逐漸向高質高效新階段邁進;二是鄉村由傳統封閉逐漸向開放多元新階段邁進;三是農民由全面小康逐漸向富裕富足新階段邁進。
推進湖南鄉村振興亟待破解六大現實問題:一是糧豬型農產品結構不優、效益不高,穩產保供壓力大。二是丘陵山區居住分散化和空心化,人居環境改善困難多。三是鄉村傳統文化多樣性與鄉愁迷失,鄉風文明建設困惑多。四是鄉村治理農民自主性參與不足,干群關系融洽互信難。五是疫情防控常態化,農民外出就業減少,農業大省增收難。六是資源開發不夠與土地要素流動不足,農村改革深化難。
全面推進湖南鄉村振興的基本對策:第一,“做優一桌湖南飯”,鄉村產業應著力區域特色分工。以“一縣一品”為取向,優化湖南特色農產品品種結構;適應消費結構變遷,著力提升中高端農產品品質;發揮地理優勢,不斷拓展特色農產品生產立體耕地空間;加大對湘菜的扶持力度,實現吃得好又賣得好;加大科技研發和科技賦能力度,實現從田間到餐桌智能化。第二,突出留住“鄉愁”,鄉村風貌應彰顯湖湘鄉村風情。制定村容村貌的頂層設計和正負面清單;推進村容村貌提升與文化傳承互相融合;加強村莊規劃提檔和建設管控。第三,激活鄉村內生動力,鄉村治理應敬畏農民法定權利。以農民群眾答應不答應、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作為衡量鄉村治理成效的根本尺度;對農民的法定權利始終保持敬畏之心;賦予農民充分的話語權和自主權。第四,聚焦城鄉融合發展,農村改革應把縣域作為主戰場。推進農村發展與城鎮發展對接;推進農村資源要素與城市資源要素對接;推進農業發展與工商業發展對接。第五,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三農”主線應突出農民增收。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筑牢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基礎;拓展農民家庭經營凈收入空間;促進農民更高質量、更充分就業,實現工資性增收;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著力增加農民轉移收入;持續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提升村集體經濟支撐農民增收的能力。
《鄉村振興藍皮書:湖南鄉村振興報告(2022)》還以湖南大湘南地區的永州市、郴州市、衡陽市、婁底市及其典型縣為依托進行了調研,撰寫四市的鄉村振興調研報告;同時還選擇部分典型村莊進行調研并撰寫了相應的調研報告,力圖全面反映湖南推進鄉村振興的各個側面圖景。
《鄉村振興藍皮書:湖南鄉村振興報告(2022)》指出,湖南深耕“三塊田”,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穩步提升
湖南以抓優勢區早稻為重點穩面積,以落實關鍵技術為重點提單產,著力打造種業創新和智慧農機“兩個高地”,打造以精細農業為特色的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堅決扛穩糧食安全重任。
1.深耕穩產保供“責任田”
湖南是農業大省,肩負“糧豬安天下”的重任。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強調,“要扛穩糧食安全的重任,穩步提升糧食產能”。湖南省認真貫徹落實總書記講話精神,圍繞提高種糧農民積極性,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千方百計穩住農業生產“基本盤”。
2.深耕綜合改革“試驗田”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時強調,“要深化農業農村改革,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湖南省委、省政府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從實施“三高四新”戰略高度出發,深化湖南現代農業綜合改革,著力聚焦產業發展這個關鍵點、改革創新這個發力點、鄉村振興這個落腳點,以改革賦能發展,以示范帶動全局,補齊湖南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農業短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目前,湖南省上市農業企業達22家,居中部省份首位。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總數已接近1000家。2021年來,全省農產品加工業增長勢頭良好。
3.深耕精細農業“高產田”
突出農業優勢特色千億產業和地域文化特色,抓好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科技園建設,實現農產品與市場精準對接。同時,在確保重要農產品安全供應的前提下堅持綠色興農不動搖,不斷夯實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物質基礎,加大農業科技支撐力度,提高農業資源精細管理與利用水平,加快提高農業全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為實施“三高四新”戰略、建設現代化新湖南提供重要支撐。
《鄉村振興藍皮書:湖南鄉村振興報告(2022)》指出,湖南農村改革推進發展變革呈現明顯加快態勢
湖南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從2014年開始實施“百企千社萬戶”現代農業發展工程,積極培育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力發展精細農業,推動農業品類綜合發展,農業現代化水平穩步提升,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持續增強。
(1)農業生產設施裝備及科技水平不斷提高。一是農機方面,“十三五”期間,湖南省主要農作物機械化水平由43.8%提高到52.2%,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由68.4%提高到78.4%,油菜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由52.2%提高到62%。截至2020年末,湖南農業機械總動力為6588.95萬千瓦,較2016年增長8.06%;有效灌溉面積3293.48千公頃,較2016年增長5.14%;農村用電量達到134.69億千瓦時,較2016年增長6.31%。湖南智能農機創新中心掛牌成立,常德市經開區、雙峰縣和蘇仙區三個制造基地建設進展順利,規模以上農機企業主營收入同比增長9%,無人農場、智慧農業、數字大米試點全面啟動,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達到54%,其中水稻機插率比上年提高5.17個百分點。啟動建設全省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開展農業科技先行縣建設,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1.8%,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二是種業方面,湖南謀劃打造全國種業創新高地,啟動“現代種業自主創新工程”重大科技專項,出臺了《湖南省種業振興行動實施方案》,省政府建立岳麓山種業創新中心、高標準籌建岳麓山實驗室,在全國率先建成南繁科研育種園(陵水)。超級稻雙季畝產攻關突破1600公斤,再次刷新紀錄,鎘低積累品種研發取得新進展,湘沙豬配套系通過國家級審定。
(2)農產品特色品牌建設不斷加快。湖南在農業品牌建設上取得顯著成效,基本形成了“6+5+30”區域公用品牌、片區品牌、特色品牌協同發力的良性發展格局。重點培育了6個省級區域公用品牌,涌現出了一批“湖南第一、全國甚至世界有名”的“湘”字號農業特色品牌,初步建成了以“湘味農產品,香飄百姓家”為主題的湖南現代農業品牌體系,以品牌建設優化湖南農業結構,助推湖南省從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一是“兩品一標”建設成果豐碩。“十三五”期間,湖南以提升品質、打造品牌作為“兩品一標”工作的主線,嚴格認證審查程序,在“兩品一標”的認證數量、產品質量、品牌效應、經濟效益上實現齊頭并進。截至2020年底,湖南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有效總數達到2912個,其中綠色食品2554個、有機農產品242個、農產品地理標志116個;成功創建綠色食品原料基地35個,綠色食品原料基地總面積500萬畝,支持建設綠色食品示范標準化基地118個。二是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湖南紅茶”市場不斷擴大,2020年產量達到7萬噸、產值達到200億元;“湘江源”蔬菜公用品牌已授牌66家企業,種植面積25萬畝;“安化黑茶”品牌估價32.99億元,獲評“中國十大茶葉區域公用品牌”“湖南十大農業品牌”;“湖南茶油”獲“中國糧油十大影響力公共品牌”榮譽;岳陽黃茶、炎陵黃桃、華容芥菜、常德香米、石門柑橘、汝城朝天椒、臨武鴨等特色公用品牌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2019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21個茶葉品牌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湖南成為中西部省份茶葉品牌認定“中國馳名商標”最多的省份。
《鄉村振興藍皮書:湖南鄉村振興報告(2022)》指出,湖南鄉村由傳統封閉逐漸向開放多元新階段邁進
湖南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緊緊圍繞新發展理念,由傳統封閉逐漸向開放多元轉變,從基礎設施建設、教育醫療、就業和社會保障、文化建設和生態環境治理方面,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讓鄉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1.公共基礎設施投入逐步向鄉村傾斜
提升縣城公共設施和服務能力、適應農民到縣城就業安家需求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加速,老舊小區改造全面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顯著加快。全省開工建設老舊小區改造項目419個,計劃總投資256.78億元,完成老舊小區改造投資155.78億元;全省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投資增長35.4%,占全部投資的比重為4.3%,同比提高0.9個百分點;居民服務業投資增長25.1%。與此同時,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實現快速增長。2020年,開工各類水利工程7.7萬處,投入資金269.5億元,完成水利工程土石方10.6億立方米;提質改造農村公路4598公里。湖南全省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為城鄉融合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2.城鄉教育逐步向一體化變革
農村教育投入增大,教育條件顯著改善。“十三五”期間,湖南以國家實施“全面改薄”工程為契機,累計支出322.54億元;以51個脫貧縣為主體新建的101所芙蓉學校,將14.6萬個優質學位建在欠發達地區,建在貧困學生的家門口,成為湖南省獨有的教育扶貧項目品牌。截至2020年,全省共投資372億元,新建、改擴建1607所中小學校,新增學位122.5萬個。消除義務教育超大班額1.9萬個,超大班額實現“清零”;消除大班額4.4萬個,大班額比例從2017年的27.7%下降至2020年0.56%,脫貧縣城區學位緊張問題基本解決。在教師隊伍建設上,堅持以農村教師公費定向培養計劃精準緩解鄉村教師隊伍結構性矛盾。2016~2020年,全省共招錄各類鄉村教師公費定向培養師范生5.49萬人,4000余名原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子女成為農村教師公費定向扶貧培養對象;累計為全省75個縣市區招聘特崗教師27725人,共向“三區”派出支教教師6366人;爭取教育部“國培”資金近7億元,培訓中小學幼兒園教師、校(園)長近50萬人次,覆蓋了全部脫貧縣以及鄉村教師、校(園)長。湖南省全力推進農村教育發展,大大縮小了城鄉教育差距。
3.醫療衛生事業逐步向鄉村拓展
根據統計資料,到2020年,湖南省共有衛生機構56042個,衛生機構擁有床位51.98萬張、衛生技術人員50.00萬人,分別比2016年增加235.24%、21.42%和27.32%;每萬人口擁有床位和醫生數分別為78.20張和28.70人,分別比2016年增長24.52%和21.61%。其中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條件得到最為明顯的改善,到2020年,湖南建有鄉鎮衛生院2147個,建有村衛生室38109個;鄉鎮衛生院床位為10.75萬張,比2016年增長11.67%;每千農業人口鄉鎮衛生院床位為12.86張,比2016年增長112.03%。鄉鎮、村衛生工作人員增長較快,2020年每千農業人口鄉鎮衛生院人員為11.37人,比2016年增長112.47%;每千農業人口村衛生室人員為5.77人,比2016年增加65.06%。可見,醫療衛生事業逐步向鄉村拓展,農村基層醫療衛生事業逐漸形成良好發展態勢。
4.城鄉就業和社會保障逐步向鄉村覆蓋
城鄉就業方面,2021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75.3萬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4.4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以內,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2020年全省從業人員總量達到3280萬人,較2016年下降了640.41萬人,鄉村就業人員總量為1409萬人,較2016年下降35.57%,三次產業從業人員比例由2016年的40.50∶23.30∶36.20調整為2020年的25.50∶26.90∶47.60。
社會保障方面,城鄉社保覆蓋范圍不斷擴大。2021年,湖南社保制度進一步完善,參加養老保險人數5293.10萬人。其中,年末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443.6萬人,同比下降0.8%。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849.5萬人,同比增長6.9%。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6748.7萬人。其中,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5723.5萬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025.2萬人。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覆蓋人數分別達到687.4萬人、853.3萬人、652.8萬人,比2016年分別增長27.77%、10.39%、20.22%。獲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鎮居民39.0萬人,發放最低生活保障經費21.0億元;獲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農村居民145.3萬人,發放最低生活保障經費47.2億元。
5.城鄉文化建設逐步向一體化推進
2020年,湖南省有藝術表演團體631個,比2016年增加43.74%;公共圖書館143個,博物館122個,比2016年分別增加4.38%、6.09%;全省廣播人口覆蓋率達99.4%,電視人口覆蓋率達99.7%,分別比2016年提高4.70個百分點和1.40個百分點。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有效供給增加,湖南先后有22個縣列入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縣。
6.生態環境建設逐步向城鄉同治轉型
湖南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進程中,將加強城鄉環境同治放在重要位置。一是城鄉公共環境投入增大。“十三五”期間,全省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重大進展,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全省生態環境5年累計投資6654.45億元,年均增長16.0%,增速比全部投資高5.1個百分點。其中,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累計投資2494.36億元,年均增長46.4%。2020年,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大攻堅戰加速推進,全省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實現生態環保和經濟協同發展。全省生態環境投資同比增長7.1%。其中,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投資同比增長16.2%,占全部投資的比重為2.9%,同比提高0.2個百分點。二是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同步推進,全省累計改(新)建農村戶廁300多萬戶,新建農村公廁2000余座,在1300個村莊推進農村改廁與生活污水同步治理示范。推行“首廁過關制”,得到中央農辦肯定。農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全省93.8%的行政村對生活垃圾進行了治理,122個縣(市、區)全部建立了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長沙縣等7個縣被評為全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范縣。三是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力度加大。49.8%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洞庭湖區域所有鄉鎮和湘資沅澧干流沿線建制鎮、全國重點鎮污水處理設施基本實現全覆蓋。四是村容村貌發生明顯變化。農村道路硬化率大幅提高,建制村綠化覆蓋率達到64.2%,“空心房”整治取得良好成效。累計創建美麗鄉村示范村6757個,認定省級及以上綠色村莊1.98萬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仗”,湖南省首戰告捷,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奠定了良好基礎,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力支撐。
《鄉村振興藍皮書:湖南鄉村振興報告(2022)》指出,湖南農民由全面小康逐漸向富裕富足新階段邁進
湖南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全省51個貧困縣、6920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尤其是“十三五”期間,平均每年減貧超過100萬人,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農民快步由全面小康邁入富裕富足之路。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農民收入來源渠道日趨擴大,由單一的種養收益為主向多元化收入方式轉變,推動消費結構不斷優化升級,收入與支出呈現加快增長態勢,向富裕富足的全面現代化新發展階段目標邁進。
1.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呈現不斷加快的趨勢
202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4866.00元,較2016年的31283.90元,增長43.4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18295.00元,較2016年的11930.40元,增長53.35%,高出同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9.93個百分點。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連續多年下降,由2016年的2.62下降到2021年的2.45,農村居民的福祉得到大幅改善。
2.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呈現不斷提高的趨勢
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鄉居民消費能力得到增強。2021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28294.00元,較2016年的21420.00元增長32.09%;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16951.00元,比2016年的10629.90元增長59.47%,高出城鎮居民消費增長幅度27.38個百分點。
從2016~2021年的整體消費水平來看,湖南城鄉消費差距明顯縮小,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得到明顯優化。尤其是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由2016年的31.71%降至2020年的30.96%,降低了0.75個百分點。湖南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下降幅度比同期全國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下降幅度高出0.25個百分點,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得到改善,農村居民消費結構改善幅度相對更大。
《鄉村振興藍皮書:湖南鄉村振興報告(2022)》指出,“做優一桌湖南飯”,鄉村產業應著力區域特色分工
2022年湖南省委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胸有大局,穩穩端牢中國糧;心有所系,做優一桌湖南飯。”這就需要基于湖南特有的人地關系、地理稟賦、資源環境,通過技術效應與分工效應實現人工智能賦能,通過結構效應與空間效應實現地域資源賦能,通過生態效應與低碳效應實現綠色生態賦能,以舌尖上的美味“湖南飯”為導向,以精細農業為引領,推進區域特色賦能,使農產品品種結構從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向適應優質化、多樣化、分層化的消費需求轉變,適應個性化消費時代的市場差異性需求。要進一步明確全省各農業區域板塊的分工,全面優化湖南農產品品種的區域結構,形成區域特色化、差異化的農業生產分工布局,避免區域農業同質化惡性競爭,助推農業高質高效發展。
1.以“一縣一品”為取向,優化湖南特色農產品品種結構
優化湖南特色農產品品種結構對引導湖南各縣(市、區)充分發揮其資源稟賦優勢,科學布局各縣(市、區)特色農業,促進特色農業向最適宜的地方布局,促進農業地域特色分工具有重要意義。一是制定湖南省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調整特色農產品品種范圍和優勢區布局。以縣為單位,采取政府規劃引導和市場配置資源相結合的方式,充分挖掘每個縣(市、區)獨特的資源,在每個縣(市、區)加快培育一批發展特色產業的知名企業和專業化村鎮,加快培育地域特色農產品公共品牌,吸引社會資本延長產業鏈條,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態勢,構建科學合理的區域分工和專業化生產格局。二是根據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優化農業發展財政支持政策。根據湖南省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完善省級特色農業財政支持政策,明確要求省級特色農業發展扶持資金只能支持湖南省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確定的特色農產品品種。三是開展省級特色農業發展扶持資金使用績效考核。邀請第三方定期對各縣省級特色農業發展扶持資金使用情況進行績效評估,對于資金使用規范、扶持效果明顯的縣進行獎勵;對違規使用、平均主義分配到全縣各大產業的縣進行通報批評,并取消其未來申請省級特色農業扶持資金的資格。
2.適應消費結構變遷,著力提升中高端農產品品質
農業強不強,最終還得看發展質量。農產品質量關系到農業發展和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隨著人民群眾收入、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需求正在由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放心、吃得健康轉變。根據消費結構的這種變遷,湖南農業要注意及早轉型、及早布局、及早發力。一是加快農業生產方式向綠色化轉型。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加大有機肥、農家肥使用力度,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強度。積極探索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新模式,形成農業生產廢棄物回收和再利用新模式。加大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力度,不斷改良土壤質量。二是持續強化農產品質量監管。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立完善全程可追溯的監管綜合服務平臺,定期發布農產品質量安全“紅黑榜”,健全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百姓餐桌”全過程質量安全追溯體系。鼓勵農產品生產者、經營者加大特色產品產權多元化保護力度,建立特色農產品獨特的辨識體系,提高優質農產品市場準入條件,為優質農產品實現優價不斷創造條件。
3.發揮地理優勢,不斷拓展特色農產品生產立體耕地空間
湖南既有丘陵與山區,也有大江大湖和平原,地理結構復雜,呈現農業發展區域差異性與發展路徑多元性。而全省人均只有七八分地,尤其是山區人均只有三四分地,這不僅是湖南農業發展的最大短板與最大約束,也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難點所在。因此,湖南應該充分發揮地理條件多元的優勢,積極拓展特色農業生產空間,同時補齊人均耕地面積不足這一短板。一是向“四荒”地拓展特色農業生產空間。在縣域成立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引導市場主體通過農地流轉以及公開招拍掛等方式,依法流轉農村集體所有的“四荒”地經營權,引導市場主體利用“四荒”地發展特色農業。二是向水域拓展特色農業生產空間。因地制宜、科學謀劃、主動作為,借鑒與推廣成功經驗。提高對大水面生態漁業的科學認識,特別是漁業在保水、凈水與水域生態修復中的作用;加強部門間、產學研間的專業協作,科學規劃,綜合施策;發揮本地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借鑒千島湖、查干湖等經驗,引進先進成熟的養殖模式與技術;提升科技支撐能力,加強大水面魚品品牌建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三是向林地拓展特色農業生產空間。出臺支持林下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利用適宜利用的林地發展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森林旅游,延長林下經濟產業鏈條。加大油茶發展支持力度,推進具有一定油茶產業發展基礎的縣域聯合打造全國油茶產業發展示范區。
4.加大對湘菜的扶持力度,實現吃得好又賣得好
湘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發展壯大湘菜產業,對弘揚湖湘文化、擴大消費和就業、促進城鄉繁榮和推動相關產業發展有重要的作用。一是加大對品牌湘菜的支持力度。設立湘菜品牌建設基金,用于新產品研發、品牌推廣、人才培訓等,有計劃地將有實力、有歷史的湘菜服務主體打造成為百年老店。發揮這些百年老店在開拓湘菜市場、培養湘菜人才、開展湘菜技術攻關等方面的帶頭作用。二是以百年老店為主體打造湘菜全產業鏈。以百年老店為中心,形成從生產、加工、配送到銷售的相互配套、相互支撐的完整湘菜產業體系。百年老店根據客戶需求研發湘菜產品,根據湘菜產品建設一批服務百年老店的湘菜原料、輔料、調料生產加工基地,推進百年老店與湘菜原料、輔料和調料生產加工實行品牌共用,同時在百年老店開設湘菜原料、輔料和調料銷售窗口乃至連鎖商店,形成品牌共用的湘菜全產業鏈。三是加大對湘菜走出湖南的支持力度。大力支持湘菜企業、品牌連鎖快餐企業走出湖南,向人口凈流入、消費潛力大的省會城市、特大城市拓展,對這些企業走出湖南給予政策和資金上的扶持。鼓勵湘菜向海外發展,有計劃、有重點地選擇一些人口多、消費潛力大的海外城市開展湘菜烹飪表演和宣傳,提高湘菜的國際知名度。
5.加大科技研發和科技賦能力度,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智能化
繼續發揮湖南農業科技優勢,進一步提升農業科技的貢獻率,推進科技賦能綠色發展。一是加強土壤生態修復技術研發。土壤環境事關農產品質量和人體健康,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生態安全。建議省級層面出臺相應的激勵政策,引導民間資本聯合成立科研基金,在土壤污染防治、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和重金屬污染農田綜合防治與修復等方面加大科研投入和攻關力度,發展高效安全生態的現代農業技術。二是研發適合湖南地理條件的農業機械。湖南省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包括農村運輸機械化一直是湖南省農業機械化的短板。因此,要不斷加大丘陵山區的農業機械的推廣應用力度,示范推廣各類山地林果業機械。將未納入湖南省補貼范圍的部分丘陵山區機械,如灌溉設備、植保設備、果蔬烘干設備、貯藏保鮮設備等納入補貼范圍,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實施地方累加補貼或納入相關農業項目進行補貼。三是推進農業智慧化發展。將以遙感、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現代化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的全過程,實現農業生產精細化和智能化、農產品加工自動化、農產品銷售數字化,推動農業智慧化發展再上新臺階。
(參見《鄉村振興藍皮書:湖南鄉村振興報告(2022)》,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2年8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