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的經驗與啟示
摘要: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新時期黨中央針對鄉村振興戰略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這不僅是新的時代背景對鄉村建設提出的新任務和新要求,更是鄉村振興內涵的迭代性升級。因此,如何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是新時代鄉村建設必須回應的問題。浙江省實施的“千萬工程”,以生態為起點,但不止于生態,堅持生態優先、因地制宜、以人為本、循序漸進,不僅改善了浙江農村的人居環境,更探索出了一條實現中國式農村現代化的科學道路,實現了浙江鄉村的華麗轉身。“千萬工程”的成功經驗,為當前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提供了可供借鑒的路徑選擇。
關鍵詞:宜居宜業 和美鄉村 “千萬工程” 鄉村振興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1]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不僅能夠有效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更有助于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實現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指出,“要學習運用‘千萬工程’蘊含的發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進機制,把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為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2]這為當前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提供了重要遵循。本文基于對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內涵闡釋,系統總結了浙江“千萬工程”的成功經驗,以期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提供可能的實踐路徑。
1、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科學內涵
“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在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被首次提出,立刻就在國內引發了學者對其內涵的熱烈討論。作為新時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前進方向,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目標是構建一個系統而全面的鄉村發展新格局,主要包括生態“宜居”、生產“宜業”、生活“和美”三個主要的維度。其中,宜居是基礎,具備健全的基礎設施與良好生態環境的鄉村才能留得住人,實現產業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雙重發展;宜業是保障,農村產業的發展能夠帶動農民增收,提升農民生活水平,為和美鄉村建設提供物質基礎;和美是目標,和美鄉村不僅要求居民物質條件的改善,更要求農民精神生活的豐富發展,切實提升農民的幸福感,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1.1生態“宜居”
“我國鄉村建設總體上已從滿足鄉村居民生活溫飽的生存型鄉村建設,在向滿足鄉村居民全面小康生活的發展型鄉村建設變遷與躍升。”[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實現之后,人民群眾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不同于以往對溫飽的滿足,現在則更多的追求良好的居住環境、完善的社會服務、健全的基礎設施等。因此,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宜居是基礎。
環境宜居,強調新時期鄉村的居住條件要實現現代化,具體指向兩個方面:首先要有適宜居住的生態環境。與城市相比,鄉村具有山水林田湖的自然生態,有更顯著的四季更替,要保護好自然生態環境,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提高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效率,打造美麗鄉村;其次是擁有完善健全的公共服務體系。完善的公共服務是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的重要環節。農村生活與城市生活的一個較大差別就是公共服務與基礎設施的差別,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要完善農村水電、道路、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加大對公共設施有效運營的監管,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醫療、教育等公共資源的合理配置,增強公共服務的均衡性與可及性。
1.2生產“宜業”
“現在越來越多農民選擇離土不離鄉,在縣域內就近就地就業。”[4]設施“宜業”強調要加大對城鎮村空間的利用,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形成完整的產業體系,為附近居民提供充足的就業機會,促進農民增收和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據國家統計局調查報告顯示,2022年全國農民工總量29562萬人,其中,本地農民工12372萬人,同比增長2.4%。這表明農民工總量繼續增長,但本地農民工增速快于外出農民工,離土不離鄉成為更多農民工的選擇。不同于城鄉二元對立造成的鄉村資源要素流入城市,城市發展的越來越快而鄉村逐漸衰落,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要破解城鄉二元體制,暢通城鄉資源要素流動,提升農民生產經營能力,改善農村營商環境,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尤其要突出縣域的載體作用,增加縣域就業容量,促進縣城、鄉村、城鎮的有機銜接,讓城鎮化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成為一體兩翼,形成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合力。
1.3生活“和美”
中華文明有著源遠流長的“和”文化,作為中國人的宇宙觀和獨特的價值追求,“和”文化的內涵豐富,是一個既包括基本理念、價值,又包括運用原則和方法的完整體系。現如今,“和”的含義存在于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建設和美鄉村,不僅僅強調“外在和美”,而更加注重鄉村的“內在和美”,表現為經濟生態之和美、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之和美、村莊治理之和美。經濟生態之和美指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實現了內在統一,鄉村產業振興和生態振興同步推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之和美意指在富裕了農民口袋的同時也富裕了農民的腦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揮潛移默化的影響,農民精神面貌全面提升;村莊治理之和美強調和諧村莊建設取得顯著成效,通過“三治合一”的治理模式實現鄉村善治,鄉村文化設施的建設和文娛活動也得到有效開展。
2、浙江“千萬工程”的經驗與啟示
2003年,習近平任當時的中共浙江省委書記,通過對浙江農村實際情況的深入調查研究,以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環境改善為重點,部署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即從浙江省將近四萬個村莊中選擇一萬個左右的行政村開展全面整治,推動其中一千個左右的中心村成為全面小康示范村,簡稱為“千萬工程”,開啟了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為核心的村莊整治建設大行動。
經過二十多年的接續奮斗,浙江省農村條件全面改善,農民幸福感顯著增強,美麗鄉村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學習運用‘千萬工程’蘊含的發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進機制,把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為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2]因此,深入總結并學習“千萬工程”的經驗,對當前探究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路徑具有典型示范作用。
2.1堅持生態優先,促進綠色發展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推行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讓生態美起來、環境靚起來,再現山清水秀、天藍地綠、村美人和的美麗畫卷。”[5]250“千萬工程”自實施之初起,就將綠色作為其發展的根本底色,著重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2005年,到浙江余村調研的習近平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千萬工程”實施二十多年來,在當地黨委領導和人民群眾的協同下,浙江農村將“兩山”理念轉化為具體行動,逐步打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價值轉化的通道。奉化滕頭村是創造生態優勢、并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典型村莊,在1993年創立了全國最早的村級環保委員會,對可能造成環境污染的項目實施一票否決制。這種在發展的同時注重保護環境的理念為滕頭村創造了發展奇跡。上世紀80年代,滕頭村決定不再單純依賴傳統農業,著手發展花卉苗木業和生態旅游,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這一轉變不僅改善了村莊環境,還帶動了生態旅游產業的飛速發展,開創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良性互動的新格局。舟山市樟州村抓住“千萬工程”的契機,著手打造舟山市第一個小康漁村,在提升村容村貌的同時,激活了漁文化的時代價值。首先,推行垃圾、污水、廁所“三大革命”,有效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在此基礎上,村莊走出了一條漁文旅融合的新道路,因地制宜建造小蘭頭特色民宿聚落,打造春泥書屋、漁俗館等文化館,開展漁事漁俗等特色活動,同時,建立紅色教育基地,實現了從傳統漁村到旅游熱點地區的轉變,推動美麗鄉村生態優勢向發展優勢的轉型。
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兩山”理念的提出,改變了浙江農村的生態環境、產業結構和村民的命運,浙江人民以實際行動點燃了“人不負青山,青山必不負人”的真理之光。二十多年來,這一理念歷久彌新,并隨著實踐的發展而彰顯出強大的生命力,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
2.2堅持因地制宜,實現特色發展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毛澤東指出,“不同質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質的方法才能解決。”[6]在“千萬工程”的實施中,浙江農村始終堅持“因地制宜、規劃先行”的原則,充分挖掘村莊自身特色資源,突出村莊的比較優勢,并強調對鄉村文化和歷史的傳承,形成了“一村彰顯一特色,一品詮釋一風情,一景展現一風貌,一韻傳承一文化,一魂凝聚一精神”的美麗鄉村鮮活畫卷。
浙江省在推進“千萬工程”的過程中,一方面從各鄉村所處的自然環境、所擁有的歷史文化資源稟賦出發分類施策,另一方面,從鄉村自身發展特有的規律出發,注重保留鄉村的原始特色。橫坎頭村,坐落在余姚四明山這片充滿革命歷史的老區,曾是浙東抗日根據地的核心地帶,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到橫坎頭村考察調研,鼓勵橫坎頭村加快開發建設革命老區。之后,橫坎頭村錨定“紅色旅游”,堅持紅色引領,綠色發展,將舊址村民全部遷移,下大力氣保護紅色資源,同時對周邊環境進行改造提升,完善配套設施,以紅色資源賦能地方經濟;灣底村位于寧波市鄞州區,“千萬工程”啟動之后,灣底村發揮地理優勢,打造了天宮莊園、精品植物園等近郊旅游休閑項目,并投資建設了采摘智能溫室和電子商務直播基地,實現了農旅一體化發展;廟橋村是著名作家三毛的祖籍地。以“三毛”文化元素為特色,村內建有三毛文化公園、三毛散文獎作家林、三毛散文獎展陳館等文化陣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廟橋村還引進了文創集市、茶社等業態,將民居院落改造成特色書屋、特色民宿,進一步豐富了村莊產業。
堅持因地制宜、科學定位村莊發展路徑,實現特色發展,避免了千村一面,在充分利用各村特點的同時又兼顧了地方發展水平,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質量,有助于縮小城鄉差距,對于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3堅持民生導向,洞察農民需求
“人民就是江山,共產黨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為的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5]121“千萬工程”就是提升農民生活水平的民生工程,在其持續實施20多年的實踐中,都貫徹著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堅持民生導向,解決農民群眾反映最強烈的現實問題。
“千萬工程”在推進過程中始終堅持為了農民、依靠農民、發展成果由農民共享。首先,直面農業農村發展最迫切、農民反映最強烈的農村環境問題。在“千萬工程”實施之前,浙江農村普遍存在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電鍍、造紙、印染、鉛蓄電池等產業的發展在促進農民增收的同時也導致了水體污染、植被破壞、垃圾成堆,農村人居環境狀況惡劣。對此,“千萬工程”在實施之初,就將全面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作為環境整治工作的核心,全方位推進垃圾、污水、廁所“三大革命”,完善農村道路、供水供電條件、廁所和垃圾處理設施等,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打造出宜居的鄉村生態環境。其次,尊重農民在鄉村建設中的主體地位。2003年,當生態、綠色的發展理念在浙江廣泛流傳時,浙江余村人民就是否繼續開礦召開村民代表會議,通過民主討論和舉手表決的方式,廣泛征求村民意見,最終決定關閉礦山,全面發展農家樂,走生態富民之路。此外,關于農家樂管理條例、污水處理等方面的規定都綜合了村民的意見和要求,農民的主體性作用得到發揮。再次,通過多種方式調動廣大農民參與環境治理的積極性,推動實現從“要我建設美麗鄉村”到“我要建設美麗鄉村”的轉變。浙江德清在2014年推行農村垃圾分類,并創造“垃圾分類+綠色積分制”的模式,村民正確進行垃圾分類能夠獲得積分,并在“垃圾分類公益超市”兌換日常生活用品,隨著科技的發展,德清縣進一步引入AI智能識別系統,鼓勵農戶參與到垃圾分類中來。此外,浙江推出“河長制”,并逐步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河長共治體系;杭州桐廬設立“池大爺”“塘大媽”等崗位;寧波寧海設有參與巡河的洋河長,從上至下凝聚起了鄉村環境整治的合力。
群眾口碑是檢驗工作成效的試金石。之江大地上,廣大農村群眾對“千萬工程”由衷擁護,“千萬工程”被當地村民稱贊為“繼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黨和政府為農民辦的最受歡迎、最為受益的一件實事。”[7]
2.4堅持循序漸進,強化戰略規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以實干促振興,遵循鄉村發展規律,規劃先行,分類推進,加大投入,扎實苦干,推動鄉村振興不斷取得新成效。”[8]19“千萬工程”自提出之后,自身的內涵也在隨著浙江鄉村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斷豐富拓展,同時在實施過程中尤其強調規劃的重要性,主張“七分力量抓規劃,三分力量搞建設”,充分重視規劃,強化整體統籌。
堅持實事求是不僅僅體現在學習“千萬工程”的過程中,更體現在其20多年的實踐中。20多年來,浙江省實施“千萬工程”始終瞄準目標不動搖,每5年出臺一個行動計劃,每個階段都有重點解決的問題和方案,不斷豐富“千萬工程”的內涵,循序漸進,久久為功。從演化歷程來看,“千萬工程”經歷了從“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到“千村精品、萬村美麗”,再到“千村未來、萬村共富”的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不僅體現了其內涵不斷深化、外延不斷擴展和成果不斷放大的特點,也體現了“千萬工程”循序漸進的推進過程。2003年到2010年是“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的第一階段,面對經濟飛速發展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千萬工程”從解決人民最關心的現實問題入手,著重整治人居環境,為鄉村居民創造干凈整潔的生存環境,推動環境變革觸發生態變革。2011年是建設美麗鄉村的“千村精品、萬村美麗”的第二階段,在農村人居環境顯著改善的條件下,要進一步深化生態變革,創造生態宜居的環境,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2021年,“千萬工程”建設進入“千村未來、萬村共富”的第三階段,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發展經濟,將美麗風景轉化成美麗經濟,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這一階段也因此被人們稱為中國式現代化在“三農”領域的首次探索。
“千萬工程”的漸進發展過程,不僅改變了鄉村的面貌和環境,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成功的實踐范例和經驗借鑒,還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政策推行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3、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實踐路徑
浙江作為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在實施“千萬工程”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成功經驗,不僅造就了浙江萬千美麗鄉村,造福了浙江千萬農民群眾,更為當前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樣板。盡管我國地域廣闊,各地區的發展條件千差萬別,簡單照搬先進地區發展經驗的做法不可取,但仍可以總結具有普遍性的一般經驗以指導其他地區的和美鄉村建設。
3.1以綠色理念為引領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
“堅持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9]“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新時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思想指引。在實施“千萬工程”的過程中,浙江農村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探索出了一條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道路。
“我國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10]深入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要把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升到戰略高度,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堅守生態與發展兩條底線。一是推動形成農村綠色生活方式。加強環保教育和宣傳,引導群眾樹立綠色健康的生活觀念,形成綠色消費觀念和習慣;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也要考慮環保因素,通過建設污水處理設施、推廣垃圾分類等,為農民踐行綠色生活提供便利條件。二是推動建立農業綠色生產方式。加大對綠色農業技術的研發與推廣,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和安全性,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推廣節水灌溉、精準施肥等環保型農業技術,建立農業廢棄物回收和處理系統,防止廢棄物對環境造成污染。三是推動鄉村產業生態化發展。產業生態化,重點是生態化,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推動鄉村地區產業生態化,要推廣清潔生產,采用先進的生產工藝和設備,減少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提高產品的環保性能;加強資源循環利用,實現廢物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建立健全監管機制,加強對產業生態化發展的監督和管理。
3.2以實際情況為基礎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
“要注重地域特色,尊重文化差異,以多樣化為美,把挖掘原生態村居風貌和引入現代元素結合起來。”[8]114總結推行“千萬工程”的成功經驗,其中不可忽視的一條就是堅持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制定發展策略。
新時代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首先要立足本地資源,制定發展計劃。地方特色資源是一個地區相對于其他地區的比較優勢,是提升其核心競爭力的主要方面。要充分了解并挖掘本地的自然資源、文化資源、人力資源等,就地取材,打造地方特色,水資源豐富的鄉村可以發展水產養殖業,山區可以發展林果業,還有一些歷史文化村莊可以依托名人的影響力,發展特色旅游和文化產業,并在此基礎上制定符合當地實際的發展計劃,明確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確保特色發展的有序進行。其次,以“千萬工程”經驗引領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不能超越農村地區的發展階段。中國國土面積之大,決定了各地的發展條件千差萬別,尤其是廣大農村地區,經濟水平、自然環境、歷史文化等都存在較大差異,不能用一個標準來衡量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成效,而要完整全面的了解實際情況、精準把握事物的本質規律,為不同的鄉村制定差異化的發展計劃。
3.3以人民群眾為主體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
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5]50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初起就把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我黨的根本宗旨。新時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進一步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立場,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要以滿足農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為引領,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
“鄉村振興不要搞大拆大建,防止鄉村景觀城市化、西洋化,要多聽農民呼聲,多從農民角度思考。”[8]114當前很多地區的鄉村建設依然脫離農民,廣大農民在鄉村建設的過程中缺乏應有的參與權和表達權。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首先要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調動農民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與創造性。“群眾參與是我黨群眾路線的基本準繩和法寶,是做好鄉村公共事務和社區公共產品治理不可或缺的力量。”[11]要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和選擇,鼓勵農民參與決策和規劃,增強農民的歸屬感和責任感;此外政府要加強宣傳教育,讓農民了解到參與鄉村建設的重要性;建立激勵機制,制定優惠政策、提供資金支持等方式,激勵農民參與鄉村建設;建立合作組織,鼓勵農民自發組織或者加入相關的合作組織,通過集體行動來參與鄉村建設。其次,要維護農民的權益,切實滿足農民的需求。農民是村莊的主體,農民的滿意度是衡量鄉村建設工作成效的重要標準。要堅持人民至上,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深入了解農民的實際需求,積極采納群眾的意見和建議,確保鄉村建設的每一項舉措都能貼近農民的生活實際,真正解決農民面臨的問題,從而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推動鄉村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3.4以長效機制為保障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
“千萬工程”循序漸進的推進過程與強化統籌的戰略眼光是其造就萬千美麗鄉村的關鍵。當前,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也是一項長期任務、系統工程,必須做好戰略規劃,建立長效機制,穩扎穩打、久久為功,確保鄉村的可持續發展。
首先,建立學習“千萬工程”經驗的長效機制。在實施“千萬工程”之前,浙江省已經是中國較為繁榮的省份之一,然而,從農村“臟亂差”轉變為“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浙江省也用了超過二十年的時間。因此,以“千萬工程”的經驗指引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要把其當作一項長遠戰略任務,穩步推進,明確學習目標,強化激勵機制,根據學習效果不斷調整優化學習機制,將學習成果轉化為實際行動。其次,做好頂層設計,注重長期利益。“千萬工程”在啟動之初進行頂層設計時就高度重視長遠利益,以環境改善為重點,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為子孫后代留住綠水青山。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同樣不能僅僅追求短期的成效,各地政府要具備戰略眼光,樹立長遠發展的政績觀,在改善鄉村生態環境、優化鄉村產業結構、傳承與發展鄉村文化等方面下功夫。最后,在深刻把握鄉村動態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堅持長期目標與階段性目標相結合。“千萬工程”二十多年的發展經歷了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都有自身的重點任務,通過多次迭代行升級逐步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要制定階段性目標,由點及面,從農民反映最強烈的現實問題入手,確保每一步都穩健有力。
4、結束語
浙江“千萬工程”,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在鄉村基層先行探索的典型范例,不僅實現了浙江美麗生態的新蝶變,催生了美麗經濟的新產業,探索了城鄉融合發展的新機制,也為我國其他地區推進鄉村建設提供了有益經驗。面向未來,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可參考“千萬工程”的經驗:堅持綠色理念,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制定發展戰略;堅持以人為本,發揮農民主體作用,著力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現實問題;堅持穩扎穩打,建立健全鄉村發展的長效機制。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碩士研究生)。來源:《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2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