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大學李小云教授在云南省勐臘縣河邊村參與扶貧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困惑,我認為這是極為正常的農村社會現象,既不必驚訝,也不必沮喪,我們需要的是冷靜看待、熱情投入和深化改革。
當地農民在李小云團隊的努力下,明顯增加了收入,這說明李小云扶貧團隊的工作是有效的。但據此認為農民應當滿足于李小云教授扶貧產生的短期收入效益,那就未免過于單純了。農民說自己掙的太少,我認為這并不否認李小云扶貧團隊工作成效,而恰恰真實地反映了當前農民的生存生活的實際情況。
第一,我們既要看到農民收入的增加,也要看到農民支出的增加與壓力。改革40年來,農民已經被全面卷入市場化生活中來,農民的各種生活支出也在大大增加,生活壓力不小。當地農民增加的收入,可能不足以使農民從容應對各項生活支出,包括改善生活條件的支出。
第二,我們既要看到農民絕對收入的增加,也要看到農民相對收入的差距。當前不僅城鄉收入差距較大,而且農村內部的收入差距也很明顯。俗話說,不患寡而患不均。扶貧只是引領農民邁向致富路上的第一步。實現共同富裕,任重道遠。
第三,我們既要看到農民低層次需求的滿足,也要看到農民潛在的更高層次的需求。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已經揭示,當人們的較低層次的需求滿足后,就會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長期生活在貧困線下的農民,隨著收入的增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其蘊藏在心中的巨大需求會不斷釋放出來。不斷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和品質,是我們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內容。
李小云教授遇到的困惑,正好生動說明了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已經成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重大判斷。農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層次的,我們不能簡單地想像通過扶貧讓農民增加收入就會使農民心滿意足。即使農民生活富裕起來了,也會有許多新的問題需要解決和應對。
當然,我們也不能簡單地寄希望于扶貧工作者的努力去解決農民面臨的各種各樣的經濟社會問題。解決“三農”問題,實現鄉村振興,既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熱情幫助,更需要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特別是需要大力破除束縛農民自由而全面發展的觀念障礙和體制弊端,下決心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真正建設一個公正與均富的新社會。
2018-5-20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