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野三坡中國經濟論壇2018年9月15、16日在保定野三坡舉行。本屆論壇主題為“提升城市競爭力”。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芬恩·基德蘭德、國際城市規劃大師劉太格、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劉世錦、仇保興、文貫中等海內外政產學界精英,齊聚美麗的野三坡,為中國城市化發展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思路與方案,推動中國城市化行健致遠。
大家上午好,我是第二次在論壇上發表演講,這個機會很難得,因為原定黨國英教授來講,我說你又主持又發表演講,怎么老是你?他說要不你來講?所以這個演講的機會是我爭來的。
吳敬璉教授倡議研究基本問題,我很贊同。社會上包括學者,對很多概念的認識有很大差異,一定要對基本概念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討論問題才能深化。我先講一下城鎮化概念,這個概念我覺得誤解很多,認識差異也比較大,我認為城鎮化的定義非常簡單,就是伴隨著工業化,農民從農村向城市和城鎮轉移的自然歷史過程。再簡單一點,就是四個字:“農民進城”,農民進城就是城鎮化,而且城鎮化和城市化沒有區別,這不是兩個概念,是一回事兒。有人就把它當成兩個概念,認為城鎮化就是發展小城鎮,不讓農民進入大城市,僅讓他進入小城鎮、小城市。實際上不是那么回事兒,從理論上來講這不是兩個概念,是一個概念兩種表述。城鎮化概念是從國外傳入的,開始譯為城市化,后來又譯為城鎮化。關于概念,不能望文生義。
我們現在城鎮化速度比較快,城鎮化水平已比較高。目前城鎮化的主要任務是什么?是提高城鎮化的質量,這個質量怎么提高?不是把城市建得更漂亮,把樓建得更高,把路修得更寬,而且要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讓進城的農民不能總頂著“農民工”的帽子,要讓他成為市民,而且要讓他全家成為市民。
我國的城鎮化還是要推進的,為什么?我們現在城鎮化水平58%,我們預測到2030年,城鎮化水平要達到70%,那時候我國的城市人口將超過10億,農村人口要減少到5億。這是我預測的,我發現學者們在這個問題上還是比較一致的。要實現這個目標,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為什么要推進城鎮化?為什么要把農村人口搞到城市來?你這不是沒事兒干嗎?你不是自我添亂嗎?實際上我覺得意義很大。第一是擺脫嚴重失調的人口城鄉分布格局,就是說,六億農村人口還是太多了,這個格局對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是一個巨大制約。三農問題,黨和國家很重視,但很難解決,根本問題是什么呢?就是農村人口太多了,農業GDP僅占全國GDP10%,但農村人口還有40%多??哭r業養活不了那么多人口。第二,城鎮化是縮小城鄉差距和提高人口素質的重要舉措。我覺得這個意義要充分認識到,農民僅靠農業,他的收入一定不會高,我覺得這個問題要認識到。讓農民工都回到農村行不行?靠現在的耕地規模,靠農業能讓現在七八億農民致富嗎?這一點我們很多人沒有認識到,很多人認為回到農村挺好,空氣好、物價便宜,房價也便宜,僅物價便宜是不能讓農民致富的。如何提高人的素質,我們知道高素質的教師在城市和城鎮,你讓兒童在農村上學,恐怕這個素質是不好提高的?,F在,連農民都清楚,要使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要送孩子到城鎮上學。第三,城鎮化有利于減輕生態脆弱地區的壓力。很多生態脆弱地區居住了很多人,不讓他砍樹,不讓他開荒,他沒事兒干啊,所以要想保護生態只有讓他轉移出來。
我國的城鎮化水平速度確實比較快,我給大家報個數字,新中國建立初期,城鎮化水平只有10%左右,這個10%左右的比例也不低,但是生活在城市的人口不到5000萬。到1978年,城鎮化水平上升到17.9%,生活在城市的人口17000萬,但農村人口仍有9億。2000年,城鎮化水平已達到36.22%,生活在城市的人口是4.6億,農村人口還有8億。到了2017年,城鄉人口比例發生反轉,城鎮化水平58.52%,生活在城市人口已達8億,農村人口還有6億。這就是中國城鎮化的變化和成就。我們現在城鎮化水平已不低,但2億多農民工在城里的生活狀態并不好,此外還有5000萬留守兒童,5000萬留守婦女,還有1億留守老人,這是我們在城鎮化過程中遺留下來的問題,這些問題一定要解決,這些問題如果不盡快解決,將成為一個社會問題。
下一步,這么多的城市人口,到底要到哪里去?未來還有很多人要進城,到哪里去呢?我們注意到十九大報告有這么一句話,“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這句話非常重要。
我認為,未來我國應發揮大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形成以大都市為核心的都市圈,在都市圈基礎上,加強與相鄰城市的分工與合作,逐步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實現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在城市群之外,應以區域性中心城市為支持的重點,增強這些城市對產業的集聚能力和人口的吸納能力,輻射周邊地區包括大面積的農村地區的發展。
這里有兩個概念,一個是都市圈,第二個是城市群。都市圈很容易理解,前提是要有大都市,沒有大都市就沒有都市圈,不要認為二三十萬人的城市也來個都市圈,那不可能。剛才前一位教授已經講了日本的都市圈,中國都市圈的概念就是從日本學過來的,都市圈是日本人提出的概念。
都市圈就是以大都市為核心,因為大都市的人口多,規模大,質量高,所以輻射半徑就大,根據輻射半徑畫圓,這個圈域叫都市圈,當然,不可能到現場去劃?,F在很多人在地圖上劃圈,想劃多大就劃多大,劃大一點大家都高興。我認為不是想畫多大就畫多大,都市圈的擴大是自然的過程。
每一個城市都會對外輻射,隨著城市的規模擴大質量提高對外輻射的半徑也在擴大,規模不大時叫城市圈,城市規模大,就轉化為都市圈。如果周邊也有規模比較大的城市,城市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就發展到了城市群階段。
首都圈是都市圈的特殊形態,因為北京是首都,北京加上輻射到的周邊地區就叫首都經濟圈,簡稱首都圈,一個國家有很多都市圈,但只有一個首都圈。我認為北京的輻射半徑有100公里左右,保定及大部分縣都是北京的輻射范圍,廊坊全域、張家口、承德靠近北京的縣,均是北京的輻射范圍,不是說與北京接壤就在里面,不接壤就不在里面。
都市圈的理想場景,應該是隨著城市的輻射,現代服務業在核心城市集聚,制造業擴散至外圍地區,核心地區依托外圍地區獲得持續繁榮,外圍地區通過參與分工實現發展,由于核心城市與外圍地區的分工使得都市圈均能獲得規模經濟效益。
現在講城市群,城市群是都市圈發展到一定程度,其都市圈之外的城市也在發展,周圍城市的圈域也在不斷擴大,圈和圈連在一起了就形成了城市群。城市群這個概念也是從國外傳入的,城市群不是一群城市。很多人認為城市就是一群城市,數量多了就是城市群。實際上不是。城市群的必要條件一定要有個大都市,有了大都市就有了都市圈,這個都市圈和其他城市圈聯系起來,所以就形成了城市群,不是靠城市數量,不是數量多就是城市群。有人提出城鎮群的概念,說有好幾個城鎮就成了城鎮群。城市群是一個概念,既然是概念,就有定義,有內涵和外延。
城市群的定義是什么?所謂城市群是在一個特定的區域內有相當數量不同規模不同類型的城市,有一個以上都市圈,依托便捷的交通條件,城市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形成了一個城市集合體。
根據城市群的概念,我們做了一個測算,中國已經形成了十大城市群,我們發現城市群大都在東部,為什么?我認為是因為中國的地理條件。東部適合人類居住,東部的人口比較密集,人口密集就造成了城市密集,形成了很多大都市,這就為中國城市群的出現提供了條件。西部很多地區城市規模不大,城市的聯系也不強,很難形成城市群。
我們也發現,我國十大城市群,經濟總量占全國的比重60%以上,人口的比重僅占30%,這就為我們未來人口的去向提供了依據,也就是未來我國的人口還要向城市群聚集,這樣才能實現區域協調發展。
剛才提到的問題,人往哪兒去?人往城市群里去,我國的城市群還有很大的潛力,這是我們研究的結論,也就是說我國的城鎮化水平還要提高,還要推進。農村很多人還要出來,出來了到哪兒去?到城市群里去,我國的城市群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很多人說人來了住的地方不夠,實際上人住不了多大地方,人不需要占很大的地方,哪里適合人類居住,哪里有就業,哪里有收入就到哪里去。很多學者給農民工出主意,說你不要到大城市去,你要到小城鎮去,小城鎮物價便宜,但是物價便宜收入也低,就業崗位也少,所以哪里有收入,哪里有工作崗位就到哪里去。要按照市場取向,第一要以人為本,第二要有市場取向。不要強制農民工到哪里去,強制也沒有用,人有兩條腿,他自己會選擇地方去。
中國的國情就是我們的國土面積很大,但是適合人類發展的空間并不大,真正適宜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土地面積只有180萬平方公里,不到陸地國土面積的20%。所以要節約用地,作為一個研究國土開發與區域經濟的學者,我一直強調,要珍惜土地,要節約用地。不能浪費土地。
京津冀城市群是十大城市群之一,北京是個都市圈,天津也是個都市圈,未來石家莊也會發展成為一個都市圈。河北的南部崛起一個大都市,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間結構才比較合理。此外城市群的各個城市功能分工要明確,才能減少惡性競爭,才能加強合作,才能發展成為世界級城市群。
作者系中國區域科學協會理事長,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原所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村莊與城市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