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鄒德秀先生是我國知名的農業文化研究專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本文寫于20世紀90年代,充滿真知灼見。
作者回顧了十五世紀后資本主義擴張下歐洲工業文化的發展過程及資本主義工業文化對農村的影響。根據對工業文化所存在弊端的分析,作者認為,工業文化最終將由工農業綜合文化取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近二十年來出現的“反城市化”的新趨勢即是明證。最后,作者從社會結構變革的角度展望了中國的前景,并指出中國農村經濟、文化的發展道路。
作者認為:“中國應該用自己的方式來發展工業文化,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并為未來工業文化與農業文化在高一級階段上的統一這一戰略轉變創造條件。中國是有希望的,不僅在當前,而且在未來。……文化的發展是一個創造的過程,中國式的現代化將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工農業綜合文化。”
20多年過去了,這篇文章仍然讓我們讀來親切自然,為我們開展新時代鄉村振興工作指出了可能的方向。
本文為作者專著《中國農業文化》(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中的第十章。2013年由小毛驢市民農園團隊錄入編輯。
人類文化的發展使采獵文化不可免的轉變為農業文化,農業文化不可免的轉變為工業文化。農業文化發生于一萬年前,進入農業社會是在四千年前,而工業文化的到來,是近幾百年的事。工業文化由于自身的矛盾又將被工農業綜合文化所代替。
一、歐洲工業文化的發展
歐洲的工業文化發生較早。工業文化和資本主義的發生相伴隨。十五世紀前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已在地中海沿岸的城市出現,它是從手工業和小商品生產者中分化出來的。地理大發現、新航路的開辟、世界市場的擴大,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歐洲的經濟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十六世紀初葡萄牙、西班牙,十六世紀中期的尼德蘭,十七世紀的荷蘭、英國,工商業相繼繁榮,大西洋沿岸的城市由南而北發展起來。
工業的發展需要出賣勞動力的工人,而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則將農民束縛在土地上。工業的發展需要廣闊的市場,而封建割據和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卻限制了市場的開辟。工業的發展需要政治上的保護,而在封建制度下,市民階層卻處于物權的地位。工業的發展需要科學技術的改進,而封建的行會制卻十分狹隘而保守。工業的發展需要思想的解放,而封建思想卻禁錮著人們頭腦。于是工業文化的發展孕育著政治上的革命。第一個世界意義的資產階級革命發生在十七世紀的英國,十八世紀發生在法國和美國,后來又發生在德國、俄國和日本等。
十八世紀中葉,歐、美資本主義國家開始以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以大工業代替工場手工業的產業革命。產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最早的部門是紡織業。加速這一進程的技術因素是蒸汽機的運用。
工業文化的發展引起了社會的結構性變化。農業文化的基礎是自然經濟、手工勞動、一家一戶的小生產者。工業文化的基礎是商品經濟、大機器生產,主要集中在城市。工業文化創造了資本家、企業家,也創造一大批工人階級。
工業文化改變了城鄉關系,農村的大量人口向城市遷移,工業人口、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城市的興旺和農村衰退同時進行。
在農業社會里,農業生產是自給性,交換只是附屬地位,而工業生產是商品性。工業文化的發展不可免地引起商業的大發展。
工業文化的發展帶動了自然科學、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和思想的解放。近代建立在實驗之上的理論科學和技術科學發展起來,一大批思想家活躍在社會舞臺上。
工業文化也推動農村的結構性變化,莊園制變成農業資本家的企業式經營方式,領主和農民變成了農場主和農業工人。
從農業文化到工業文化是一種革命性的變革,必然伴隨著痛苦的過程。英國的“圈地運動”是很好的說明。英國呢絨業的發展,對羊毛的需求量大增,英國資產階級便把土地集中起來變為牧場養羊。用武力把成千上萬的農民從世代居住的土地上趕走,大片村莊被燒毀,大批無家可歸的農民流浪四方,這叫做“羊吃人”。這個運動長達三百年之久,十七世紀后半期流民有300多萬。英國的資產階級不是慈善家,他們制定法律禁止流浪,迫使他們進入工廠。這種不道德的行為卻起了推動歷史前進的作用,歷史評價和道德評價是如此的不協調。
二、資本主義工業文化對農村的影響
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從工業革命以后,農村這個長期發展緩慢的社會便掛在工業革命的火車頭上飛速向前發展,經歷了劇烈地變化。在當時,被卷入激流的人甚至來不及思考這種變化是如何發生的,將會變成什么樣子。當他們走過來以后,回顧走過的道路,既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也為出現的社會問題、環境問題而煩惱。我們是正在路上現代化征程人,他們的經驗、教訓應該成為我們前進的鑒戒。
發達國家的農業所經歷的變化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以機器代替人力:以資本代替土地,以大量的外部物質能量投入代替農業的自然營養循環,以工業文化代替傳統的農業文化。這四個代替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的變革,創造了高度的生產力。然而這種代替發展到超過了社會和自然的承受能力以后,就帶來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和環境問題。
1.機器對人力的取代所造成的農村蕭條和城市病態
資本主義農業的發展,表現為機器對人力的取代。美國從本世紀20年代就開始了這個過程。
農村中機器代替人力的結果,大批失業農民被迫涌入大城市。美國城市人口比重1950年為61.1%,1960年為70%,1970年為73.5%。
由于農村人口大量減少,農村社區萎縮了。當人口減少到一定程度,形不成活動中心,公共設施無法發揮作用,這個地區便衰落下去。在發達國家里仍然存在著在偏遠地區的農民生活在孤獨、貧窮中,排斥于現代物質、文化的文明之外,成了這些國家的巨大財富的諷刺。
城市人口的增加,百萬人以上的大城市不斷出現,帶來了“城市病”,交通擁擠、環境污染、能源緊張、犯罪率高。損害農村的結果又反過來使城市陷入困境。
2.資本對土地的取代所造成的競爭和壟斷
在封建社會里,農民只要有塊土地,加上簡單的工具就可進行生產。在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里,農業中土地所起的作用已經很小,起主要作用的是資本。只有能支付各種數量很大的費用的人才能進行農業生產。
在這種情況下,有較多的資本,才有較大規模的生產,才有較高的經濟效益。資本不足的農場逐漸被資本充足的農場所合并,使大量的小農場破產,形成數量較少的、規模較大的農場。在這種競爭和吞并的基礎上,農村便產生了政治上和經濟上的新的不平等。
由于資本在農業生產中起決定作用,城市里的資本家就可憑借雄厚的資本來控制農業生產。資本家依靠壟斷資本獲利,又不承擔農業的風險。他們靠壟斷市場操縱價格,擴大工農產品的剪刀差價。這種現象有人稱之為“城市帝國主義”,“農村殖民地”。盡管國家給農場一定的補貼,但是農業經營者和工業經營者還是存在著差別,貧困人口大部分在農業勞動者中間。
3.高投入取代自然循環所造的高成本和環境污染
傳統農業是自然經濟,農業的各部分是由食物鏈聯接起來的,靠自身的營養循環進行再生產。進入工業社會以后,農業逐漸走向靠投入大量的物質、能量來維持擴大再生產。農業機械、化肥、農藥的制造、耕作、加工、運輸,都要消耗礦物質能量。甚至達到投入的能量是產出的五倍。高投入的結果是高成本。這些大量的投入物本身又污染了食品和環境。為了提高效率,搞高度的專業化,單一經營,切斷了農業內部的聯系,產生中間物質積累,這又加重了污染。更嚴重的問題是由于城鄉分離,大城市的糞便、垃圾無法返回農田,而作為廢物沖入河流,既是極大的浪費,又是嚴重的污染。農業本來是創造能量的,現在卻要消耗能量,農業本來是凈化環境的,現在卻污染了環境,農業本來是生物的生產過程,現在卻采用工業的方式。具有發達農業的美國也開始覺察到自己的農業出現了問題。這個關于有機農業和無機農業的爭論,甚至涉及到哲學思想和社會的穩定問題。
4.工業文化對農業文化的取代所造成的人情冷囊
在農業社會里人們生活在家庭里,家族里,村子里,生活在家庭關系、親屬關系、鄰里關系網里,而且世世代代住在那里,人與人之間被一種和諧的倫理關系所聯系,互相之間有一種歸屬感、親近感。一家有事大家幫忙,只盡義務,不講報酬。人們雖不富有, 但可得到溫飽。
到了工業文化取代農業文化以后,原來關系網被沖散了,出現了社會大分工和社會大競爭,金錢關系代替了倫理關系,人成了分工的奴隸、金錢的奴隸,人與人之間關系顯得冷漠。爾虞我詐,投機倒把等一些新的不道德行為也增多了。
這四個代替的進步性和必然性是無疑的。它使農業這個在原地循環的產業,成為開放的高速發展的產業,把大批人從繁重的農業勞動中解放出來,促進了人類的重新分工和產業結構的變更。然而這種代替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被扭曲了,而走到了極端,走向反面。其后果不僅影響了農村而且影響了城市,影響了整個社會,引起一系列社會問題和環境問題。
發展中國家農村問題更為嚴重。在亞洲、非洲、南美洲,都有畸形發展的大城市和十分貧窮的鄉村,兩者成為鮮明的對比,表現了不發達的兩個側面,成了許多社會問題的根源。由于農村的貧窮和就業困難,迫使農民正在擠向不能再擠的大城市里去,使問題更加復雜。
在社會主義國家,資本主義社會留下來的城鄉差別、工農剪刀差等也沒有很好解決。國家雖然作了強制性的規定,其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舊社會的遺毒不可能馬上消除;一方面在社會主義工業化過程中,又助長了城市的膨脹。
三、由工業文化走向工農業綜合文化
農業文化正在被工業文化所代替,而工業文化的發展本身也露出它的不合理性,它像農業文化一樣,在歷史上發揮了作用,但最終將被更合理的新文化形態所代替,這就是未來的工農業綜合文化。
馬克思、恩格斯設想,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里要消滅三大差別,即工農差別、城鄉差別、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差別。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里說:“把工業和農業結合起來,促使城鄉之間的對立逐步消滅”。①在《反杜林論》里,恩格斯又說:“大工業在全國的盡可能平衡的分布,是消滅城市鄉村的分離的條件”。②三大差別的消滅,則意味著工業文化和農業文化差別的消失,工農業綜合文化的形成。
西方學者所提出的“工業后社會”理論,其論證資本主義永恒性方面是錯誤的,而其對未來社會的分析還有可取之處。例如由地方自治代替集權制;以生態上的合理代替對生態的破壞;以靈活的分散的小批量生產代替大批量生產;以城鄉的合理布局代替城鄉分離;以人的全面發展代替嚴格的分工;以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代替人與人之間的對立與冷漠等,這些既有工業文化的特點,也有農業文化的特點。
根據對工業文化所存在弊端的分析,未來的文化,可能是工業文化和農業文化的新的綜合。這種想法雖然有黑格爾的“正、反、合”的三段論之嫌,但如果發展確實是那樣的話,也是無法回避的。
關于“新的綜合”的思想,本世紀七十年代英國的湯因比和日本的池田大作曾以對話的方式發表過意見。
池田說:“城市中的工業自動化正在發展,可以預料工業勞動人口將會減少。這樣大概可以設想,以前由農業轉化向工業,由農村集中到城市的人口將發生逆流現象。這就是說,工業人口減少,農業人口重新占據多數,這個推測大概是可以成立的”。“作為今后人類文化的潮流,恐怕不能只單方面地考慮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這一個方向。可以考慮從工業社會向農業社會,或者至少是向工農業并立的社會轉化的方向”。
湯因比說:“你說的轉換,不僅對農業,對解決現在的城市人口問題也是很理想的。產業革命以后,在技術經濟方面的所謂發達國家里,大部分人口都被從農村吸收到了城市,這是一個社會災難。因為在城市的工廠和公司工作,作為人的生活方式和謀生的手段,比起農村的農耕和畜牧來,在心理上的滿足感更少得多”。
關于向工農業綜合文化發展、文化發展的一體化問題,可以從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近期的一些變化中看出端倪。
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近二十年來出現了一種“反城市化”的新趨勢。如果說城市化是農村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過程,那么反城市化則是人口從大城市向小城鎮、向農村分散的運動過程。這表現在:
①發達國家的大城市、特大城市人口的增長慢了下來,甚至開始負增長。 1975年和1950年比,紐約市人口減少41萬,芝加哥減少53萬,底特律減少52萬。大城市的人口開始向非大城市區流動。在美國1 970年到1 973年,非大城市區人口增長4.2%,大城市區人口增長2.9%。
②圍繞著大城市,人口向周圍的郊區、衛星城區發展。大城市的城市中心區人口大量下降。1 950年美國在大城市周圍的人口為3500多萬,到1970年增加到7630萬。市郊區人口第一次開始超過了市中心區的人口,其比例為1.19:1。
③一向集中于城市的制造業在過去二十年里,開始向小城鎮,向農村遷移。因為農村的地皮廉,水費低,勞動力便宜、社會秩序好。③
④現代化的物質文化開始在農村普及,農村也享受著現代文明和新的生活方式。加之交通和通訊的發展,縮短了社會的空間距離,在分散情況下,同樣可以做到行動方便,信息靈通。
⑤對大規模的、高專業化的、高能耗的、工業式的農業,人們也提出了疑問。希望發展一種規模較小的、較綜合的、利用分散能源、利用生物技術、生態較為協調、較為穩定、吸收較多勞動力、知識較密集的集約農業。
⑥在觀念上對農村有了新的看法。在美國進行民意測驗,有一半以上人希望住在小城鎮和農村。這是基于對小城鎮和農村的一種積極的認識,認為那里沒有污染,交通不擁擠,比較安靜,接近大自然以及人之間的親近感。
新趨勢使農村發生了新的變化。表現在農村的非農業人口的增加,建立在農村的工廠給農村增加了大量的工業人口。在城郊,一部分人在城市里工作,在農村里住宿,其生活基點在農村,農村建筑業和服務業有一定的發展。還有數量不少的兼業農戶,他們既搞農業又搞非農業。1959年統計,美國有30%的農戶每年只從事農業勞動100天,其余時間在從事其他行業。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城市和農村結合,工業和農業結合。農村已不再是只有農業,而是包括各種行業的綜合社會,是對古代農村特點的某些恢復。雖然這種變化是很小的,但是有意義的,對城鄉對立、工農對立的現象有一定的緩解作用。由于人口向農村流動,伴隨著與生活供給、公共設施有關的行業發展了,就業機會多了,社會交往、文化娛樂活動活躍起來了,使農村社區有一定的復蘇。現在美國政府正在組織新的農村建設計劃,企圖解決農村的發展問題。在西德,注意發展較多的中小城鎮,城鄉的差別較小。但由于長期形成的格局,這個問題不可能得到徹底解決。
從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農村變革的經驗和教訓中,有幾個理論問題和認識問題是值得探討的。
①工業化是否必然導致大城市化(都市化)
現代的工業一般是集中在大城市里,那里人口集中、交通方便、文化發達、技術先進、信息靈通,工業設在大城市里有高的經濟效益。而且集中以后,有利于各行業的配合和公共服務設施作用的發揮。資本家為了迫逐利潤,便拼命往大城市里擠,最后造成了地皮昂貴、能源緊張、交通擁擠、環境污染,又成為工業發展的不利因素。從經濟、社會、環境來進行綜合評價,工業不一定要和大城市相聯系,不一定要集中在大城市里,城市并不是工業本身的屬性。有相當多的工業可以辦在小城鎮或農村。特別是與農業有關的工業,盡可以辦在農村,既接近原料產地,其副產品又可為農業所利用。如果走城鎮化、農村工業化的路,在農業勞動力向工業轉移時,不會涌向大城市,則工業化并不會導致都市化。這一點在現代交通、通訊十分發達的情況下是有可能做到的。在交通、信息發達的社會里,由信息來進行協調,就不必要高度集中,而更趨向于分散。
②農村的變革是否必然導致農村的蕭條
與上面的問題相聯系,如果認為工業化并不必然導致人口的集中化,并不導致大城市化,則農村的變革和發展也不會導致農村的蕭條。
農業是一個古老而又有無限潛力和無限生命力的部門,它永遠不會為工業所代替,它將保持它的基礎地位。一方面農業向深度開展,形成知識密集產業,可以容納更多的就業人員,另一方面農業的發展和效率的提高,必然要剩余大量的勞動力。通過城鎮化和農村工業化,可以將農業中轉移出來的人員就地消化。這樣在農村社區里,保留一定的人口,有農、工、商的全面發展,有科學、文化、教育、衛生及各種服務行業的配合,則隨著農業的發展、農村的變革,農村社區將繼續保持繁榮的景象。園林式的小城鎮以及城市生活、農村環境的農村居民點,是人們安居樂業的良好場所。大城市將不會有那么大的吸引力。這將有利于使經濟發展中的社會問題和環境問題得到合理解決。
四、結構變革與中國的前景
既然未來的社會有可能是工業文化和農業文化綜合的社會,那么就產生了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在將來完成由工業社會向工農綜合社會的轉變中,現在的少數先進工業國家因為結構的調整會經歷較多的痛苦,而陷入逆境中,而目前不發達的國家可能比較容易完成這種轉變。因而也會發生在轉折關頭有的先進國家變為落后國家,落后國家變為先進國家。中國在由農業文化向工業文化的過渡中成了落伍者,那么在未來,由工業文化向工業農業綜合文化的轉變中是否會變為先進者?這從理論上說是可能的。湯因比說:“假設我的推測有說服力,那么中國過去雖然工業落后,但對將來反而是值得慶幸的事。因為落后,中國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國運衰微,受盡屈辱,但也因此避免了極端的城市化和工業化。所以或許可以說,這是一個廉價的代價。
與此相反,俄國人和日本人面對西歐各國工業化的強硬挑戰,過于迅速、積極、有效地應了戰,將來他們會后悔的。換而言之,兩國人民都沉浸在工業化的波濤之中奮起應戰,從短期來看,這似乎有先見之明。但是現在我們站在新開拓的更長時期的角度來展望,很快就會判斷出這是近視性的操之過急的應戰方法。”④他還預料,“就中國人來說,幾千年來,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幾億民眾,從政治文化上團結起來。他們顯示出這種在政治、文化上統一的本領,具有無與倫比的成功經驗。這樣的統一正是今天世界的絕對要求。中國人和東亞各民族合作,在被人們認為是不可缺少的和不可避免的人類統一的過程中,可能要發揮主導的作用”。 ⑤
從人類歷史發展的長久過程來看,西方發達國家較早進入工業文明,在近代躍居世界的前列。中國在農業文明階段扎扎實實地創造最基礎的工作,從近代來說是落后了。從未來的發展——工業文明和農業文明的統一來看也許走了一條捷徑。西方社會有西方社會的發展道路,中國社會有中國社會的發展道路,不能以某一個階段的先進與落后來判斷歷史的長過程。但這決不可以以此為自己的落后作自我安慰,也決不是說中國可以在農業文化階段踏步不前,而是說中國應該用自己的方式來發展工業文化,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并為未來工業文化與農業文化在高一級階段上的統一這一戰略轉變創造條件。中國是有希望的,不僅在當前,而且在未來。
五、中國農村的經濟、文化發展
中國農村如何變革,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走過的路我們要不要再走一遍?問題不在于愿望,而在于客觀的必然性。十八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的愿望雖好,在資本主義的發展實際面前都成了泡影。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農村變革,有些是不可避免的,我國也不例外,有些是可避免的,我國可以有自己的做法。
在農業中機器代替人力的現象是不可免的,而大批農民涌入大城市的現象是可避免的;資本的作用超過了土地的作用的現象是不可免的,但是在資本主義國家由此而產生的壟斷、城市對農村剝削、工農產品剪刀差在我國的條件下是可以避免的;農業中增加物質能量的投入是不可免的,但是那種高投入和工業式的經營方式是應該改進的。我們應避免那些可以避免的東西,用更好的方式來代替它。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是可以做到這一點的。
1.發展中小城鎮形成眾多的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促進農村社區繁榮
我國農村已有大批勞動力轉入非農業的行業,目前在農村還有多余的農業勞動力,為了避免農業人口流入大城市,應當重視發展中小城鎮,形成眾多的、分布合理的經濟中心,來吸收余下來的農業人口。目前全國有五萬多個集鎮,每個集鎮達到五千人,就可容納2.5億人口。江蘇常熟的碧溪鎮,五千多人口,吃商品糧的500人,其余為亦工亦農,白天鎮上上班、晚上騎自行車回農村住宿。鎮上辦了六十多個工業企業,工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80%。全國已有不少類似的地方實現了大部分農業勞動力就地轉移。
小城鎮也是教育、科學、文化、娛樂、體育、衛生等機構集中的地方,一般都有中學、科技推廣站、文化站、圖書室、影劇院、衛生院,是農村的文化中心和信息中心。
利用網格分散布局,避免高集中的布局,是促進城鄉結合的基本措施。發展小城鎮不是權宜之計,而是促進城鄉結合,促進農村繁榮的戰略問題。
小城鎮的發展又可促進農村社區的繁榮。農村社區就是有一個交換中心 (如農村集鎮),周圍有一定數量的居民點,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群體。要建設好小城鎮,使其真正成為一個社區的經濟、文化、服務中心。同時要建設好農村居民點。居民點要有一定的規模,工、農、商綜合發展,有基本的服務設施。隨著農村變革的發展,目前的自然村在時機成熟后可以適當合并。陜西省禮泉縣的烽火村,1974年合并了兩個自然村,建成住房50套,并有醫療室、文化室、中小學、幼兒園。90%農戶住上了二層樓。農民生活提高以后會對物質、文化、環境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們要從目前住宅建設轉問農村社區的綜合規劃,建立繁榮的農村社區。
2.選擇與中國資源狀況相一致的農業技術體系
中國的經濟和文化是中國的國土上生長發育起來的。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一定要和一定的自然環境相適應。大自然將迫使人們選擇與其提供的資源狀況相一致的經濟類型和文化類型。中國人多地少,人均資源較少,存在著脆弱的生態平衡。中國的農業生產要節約資源、保護資源。
中國的農業應有新的能源體系,盡可能根據當地的條件,利用生物能源、再生能源、分散能源,也要使農業本身能制造能量的優點充分發揮出來,以降低農業的外部投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
中國的農業應有新的操作程序和技術,運用生物工程技術使農業內部的各部分循環利用,接近于理想的無廢物生產,發揮農業有機性的特點,特別要注意利用城市的糞便、垃圾,既化廢為寶,又減少污染,使農業對城市起凈化的作用,這樣可以使生態較為協調,發揮農業的環境效益。
中國農業既要有專業分化,又要有小型、綜合、分散的特點,具有更靈活、更大的適應性。中國的農業還要成為知識密集的產業,用新的技術,開發農業的潛力,進行深度加工,多層次利用,使農業更加集約化。中國的農業有可能吸收較多的勞動力,這表現出農業的社會效益。
3.發展中國特色的工農業綜合文化
農業生產周期長,資金周轉慢,規模小而分散,不穩定,技術進步慢,生產效率低,在商品經濟條件下,農業落后于工業,形成了工農差別和城鄉差別。
中國近代在淪為半殖民地的過程中,沿海大城市迅速發展起來,廣大農村十分落后。解放以后,注意了農村的發展,但是工業化過程中剝奪了農業,使農業長期處于落后狀態,二元經濟現象還嚴重存在。
經濟的二元化必然產生文化的二元化,形成城市文化和農村文化,工業文化與農業文化的差距。
中國目前開始重視了農業的發展。由于工業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國家也有條件對農業進行投資,使農業與工業、農村與城市協調發展,實現工農一體化、城鄉一體化。經濟的一體化必然帶來文化的一體化,形成工農業綜合文化。這種新文化不是農業文化的衰退,不是工業文化取代農業文化,而是吸取農業文化和工業文化的優點,形成高一級文化形態。
我們不能走發達國家以犧牲農業發展工業、犧牲農村發展城市的現代化道路,而應走工業和農業、城市和農村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道路。在目前的情況下,應更重視農業和農村的發展。這符合中國的國情和文化傳統,也順應了未來的工農業文化綜合化的趨勢。文化的發展是一個創造的過程,中國式的現代化將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工農業綜合文化。
注釋:略
【作者簡介】鄒德秀,男,漢族,1936年8月生,河南淅川縣人,中共黨員。1959年畢業于西北農學院園藝系,留校從事教學、研究工作至今。1986年由講師破格晉升為教授,1996年被評聘為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曾擔任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西北農業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西北農業大學社科系主任等職。現兼任中國農村社會學研究會副理事長,陜西省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科技史學會理事,農業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公共課組成員。鄒德秀教授研究領域較廣,而且多為交叉學科,其中包括自然辯證法、農業理論、農業史、中國農業文化、農村社會學等方面。主要成果:先后出版《綠色的哲理》、《中國農業文化》、《世界農業科學技術史》、《區域貧困與貧困地區發展》、《區域貧困與貧困地區發展》、《中國傳統農業文化的變遷與轉型》。發表論文四十多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藝術創造方面有根雕、石藝、靈藝造型。論文《農業結構和研究領域的探討》發表于《農業經濟問題》,獲省政府社科成果三等獎。事跡被收入《中國社會科學家大辭典》、《中國當代教育名人傳略》。
中國鄉村發現網摘自:《中國農業文化》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