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經濟”是什么?
“分享經濟”是近年來興起的一個經濟學詞匯,是指民眾公平、有償的共享一切社會資源,彼此以不同的方式付出和受益,共同享受經濟紅利。目前,全球已經有超過數萬的各類共享經濟公司,他們正影響著人們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乍一聽“分享經濟”,很多人覺得這是個挺“高大上”的經濟詞匯,但其實只用提及兩個非常熱門的軟件你便會恍然大悟——“滴滴打車”和“Uber”。“分享經濟”最早于2008年在美國迅速興起,它不僅只是在出行方面給人們帶來了新型的生活和消費方式,這個高大上的新經濟概念——“分享經濟”(sharing economy)提升了經濟運行的效率,真正改變了傳統商業模式。
而在今年剛結束的“兩會”上,中央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便是基于“分享經濟”開發的創新產品,通過閑置資源重整解放生產力,為供給側改革發揮重要的助力作用。
其中,農業一直作為我國改革的首要目標,農產品物流發展相對滯后,不僅削弱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并且成為整個流通體系的瓶頸。今天我們要討論的便是,農產品物流是否需要引入“分享經濟”概念?如果需要,又該如何做?
農業物流是否需要“分享經濟”?
我們可以從如今眾多的“分享經濟”例子中,提煉出某個行業能滿足“分享經濟”發展的幾項先決條件:
1、必須有閑置的社會資源,而不是傳統的競爭資源;
2、閑置的資源能被整合,并具有流通性;
3、以互聯網平臺作為載體。使“分享經濟”的需求能得以迅速響應。
近年來,除去春節長假或氣候等特殊因素,導致農產品供需失衡菜價上漲外,物流成本較高也是菜價貴的原因之一。而造成農產品交易物流環節成本高的原因有:
1、供需對接不同。貨源信息與車源信息沒有形成無縫對接,經常出現貨源難找車,貨車司機難找貨,出現車輛空檔閑置,運輸中農產品損耗大的情況。
2、運力規劃不優。貨車只對首程運力進行線路規劃,沒有實現來回不空車的最優運力規劃。
3、流通環節過多。貨主和司機沒有形成垂直對接,流通環節過多導致產生多次費用,使運輸效率低造成損耗。
我們看到,造成物流成本高的前兩個因素,都源于貨車、貨源信息不對稱,致使找車難、找貨難,甚至出現貨車資源閑置的情況。而第三個原因,是由于沒有實現最優的信息匹配,讓每個流通環節都層層加費,加上運輸效率導致的農產品損耗,使整體物流成本高漲。
如果我們將農業物流的現狀與“分享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進行匹配,可以發現農業物流現狀完全滿足“分享經濟”快速發展的先決條件。既然我們提出了問題,又滿足了條件,那就面臨最后一步——如何解決問題。
“分享經濟”推動農業物流改革
“分享經濟”為何發展得如此迅猛?以出租車行業為例,一方面私家車95%的時間都是閑置的,汽車資源便出現了“產能過剩”問題,另一方面城市里難打車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于是當用戶通過移動互聯網平臺,將過剩汽車資源使用權分享給其他人,并獲得某種意義上的收益時。這種低成本、高效率的“分享經濟”方式不僅刺激了新的消費需求,還極為有效地解決了資源分配不均衡的現象。
面對農業物流中出現的“產能過剩”問題,關鍵便在于能否抓住行業的閑置資源、互聯網平臺、市場信息化和流通性四個要素,從而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促進產業升級。
國內現已有農業電商摸索到這一道路上了,谷登電商作為國內領先的O2O農業電商平臺,便針對農業物流發展障礙,開發出專業的農批物流平臺——“農速通”APP。它作為一個貨主、個體車主和物流企業的連接平臺,將市場及周邊的貨源、車源信息進行整合,打通各地農批市場的農產品流通渠道。而與常見的物流平臺模式不同,“農速通”只是組成谷登電商的一部分,它的作用不只是單一的物流,而是以已入駐平臺的農批市場為基礎,線上線下雙向發展,把各地的農批市場“連點成網”。
可以說,以農速通提出的理論解決方案——整合農批市場周邊物流商資源,優化運力配置,再加以線下市場的實際支撐,這種基于“分享經濟”概念上建立的新模式,已經是農業物流中比較有變革性的探索了。
即便農業物流只是整個“互聯網+農業”發展中的一個小環節,但只要我們立于實地,慎思篤行,未免不能小中見大,完全可以預見到“分享經濟”在農業中的巨大作用,它必然會加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農業產業升級。
希望在“互聯網+”盛行的當下,互聯網公司能摸索出更多實際的農產品市場電商解決方案,真正意義上改善人們的生活,使農富使民康,而不是因為政策大臂一揮,便不顧市場需求與現狀,一股腦地湊上去,那才是最大的“過剩”。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新聞采編網2016-04-08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