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寫過幾篇文章,談到農村,個人愚見,教育是解決諸多農村問題必須要做,也是當前就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這個觀點很難得到一些人的認同,恐怕是出于以下幾個原因。一是教育見效慢。教育被形容為“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但大家都很著急,等不得。沒有看到“利”,哪里來的“功”?看不到利,大家也就隨隨便便做做罷,權當沒事找點事干干,混點工資。二是當前的教育主要是功利性而非教化性的。家長半夜排隊、拼命買學區房,把孩子送進好學校,關心的是考了多少分、進了什么學校、今后工作好不好,或者人前背首唐詩宋詞,給自己長長臉也好。農村的就更直接,以“一個月賺多少”為讀書是否有用之標準。極少有人考慮過教育的教化作用,比如學生性格的全面性、獨立思想的培養、建立自己的價值觀體系、為人處世之道、學會學習等等。教育的教化作用,比傳授知識更具意義。三是教育如何幫助解決諸多社會問題,這個邏輯是清楚的。人們的綜合素質高了,很多社會問題自然迎刃而解。但實際上很少有人能從長遠意義上去接受這個邏輯。比如20年前在北京買房,現在肯定是千萬富翁了,這個邏輯是清楚的,但20年前投資買房的,沒有幾個。
農村教育,現在是比以前好了很多的。硬件自然不必說了,農村學校幾乎算是農村條件最好的地方了。曾有一個企業家跟我說想做公益,計劃在西部G省捐建若干鄉村學校閱覽室,我勸他還是實地去看看再說。捐助閱覽室,恐怕不會有太好的現實意義,只能權當是捐助者的內心慰藉了。教師素質比以前更高了,數量更多了。記得20年前上小學時,學校老師最高學歷只是個高中,“駱駝”教我們念“各它”。上了初中,英語是一位學地理的中師畢業生教的,且兼任政治及體育老師,“English”教我們用漢字標其讀音為“鷹勾捏習”。此類軼事,不勝枚舉。一些人批評農村教育,說還不如從前。這種批評大多是情緒的產物,是“張飛打岳飛”的對比。這好比有人以現在的價值體系,批評古人的思想過于守舊、迂腐,這是荒唐的。探討農村教育的弊病和出路,還是要立足農村的社會現實,至于那種動不動口水橫飛“人家美國如何如何”,夢想烏托邦的,遠離為上。
在談論農村教育之前,無論我們對農村教師有諸多不滿和責難,但首先必須要對他們做出的貢獻致以崇高的敬意。因為他們是苦難的經歷者,而我們只是指手畫腳的旁觀者。
農村教育比以前更好了,這應該成為一種共識。十幾年前農村教育的弊病,很多已經得到了解決。但隨著社會的變化,十幾年前農村教育的一些優點,必然是不復存在了,因為支撐這些優點的社會環境消失了,反而是產生了一些新的弊病。
討論農村教育的弊病,首先要對弊病這個文字概念進行限定和說明。文字概念是一種很容易產生歧義的東西。若讓大家列舉農村教育的弊病,可能一萬人會講出一萬條弊病,但其中有些弊病是沒有現實意義的。比如說,“沒錢沒車沒房,所以找不到女朋友”是否應該成為社會的弊病之一呢?或者“不能實現按需分配”是不是社會弊病呢?因此,諸如“不能對接國際化”、“沒有若干畝的標準足球場“、”沒有傳承四書五經的教學“、”學生午飯的豬肉不是綠色純天然的“此類所謂弊病,不在此文討論范圍內。個人認為,我們應當關注在當下就具有操作意義的問題,而不是脫離實際,以”張飛打岳飛“,或”孔夫子不懂民主自由“這種思維來思考問題。
農村教育首當其沖的問題,是教師問題。農村教師的素養雖然比以前高了,但現在的時代,對學生、教師和教育的要求也更高了。比如二十年前,一個高中畢業生,可以到農村做一校之長。而現在,一個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小學做特崗教師,還要經過筆試面試。現在的大學畢業生,能力素養肯定是比二十年的高中生要好得多,但這個時代的每一個崗位,都需要具備更高素養的人來擔任。當前農村教師的問題,是高素質的人才不愿意做農村教師。
無他,激勵不夠。
首先,是給的錢不夠。城里老師和農村老師相比,去掉家長送禮等外快不算,收入是差不多的。但同樣一個月四千塊,人們當然更愿意選擇生活條件更好的城市,而不是農村。去農村做老師的大多是因為沒能在城里謀一份體制內的職業,比如公務員、事業單位和國企工作人員。要激勵北大清華北師大華東師大的畢業生們去農村做老師,必然要在經濟上予以足夠補償,以平衡城市與農村之間生活條件之差。與其把大量資金用在硬件建設上,還不如用更高薪酬吸引更高素養的人才到農村做老師。如果一個有情懷有理想的北大畢業生,愿意到農村學校去做老師,給一萬塊一個月,并不過分,而且應當是物超所值的。
而從教育主管部門的角度來看,100萬建一個圖書室或者一棟學生宿舍,房子拔地而起,是看得見的,領導來檢查,帶進去逛一逛,倍兒有面子。100萬招聘幾個優秀老師,成果或許要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凸顯,看不見摸不著,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政績。
當然,農村教育的發展,當前甚至更長一段時間,必然是要依靠當前的教師隊伍。如果我們的農村教師出于對農村教育事業的熱愛,在工作后不斷學習、提高和進步,加上科學的教師培訓,是完全能夠提高自身素養,勝任教師工作的。但農村教師,無論是薪酬、考核獎懲和培訓,都是流于形式且落后的。雖然大部分教師都有所謂的績效考核工資,但基本還是旱澇保收,績效工資只是一個形式。而考核獎勵,據我所知,有一個叫末位淘汰制,鄉鎮中心學校的老師考核末位的,要被“發配”到村中心校去禍害更窮更苦地區的孩子。對大部分教師來說,他們不是末位,所以是安全的。培訓一方面需要好的培訓老師,另一方面需要積極學習的被訓者,這兩者恐怕都是農村教師培訓中很難具備的。
其實,教師的素養有高有低,但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卻是最為重要的。被拐賣的山村教師郜艷敏,只是初中畢業,但出于熱愛,她可以不斷提高自己,也可算作是一個合格的山村教師。當前的農村教師缺乏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一方面是他們的職業規劃志不在此,另一方面是社會和教育體制沒有給他們足夠的認同和尊重,這種認同和尊重,是更高的收入,也是更高社會地位,更是整個農村社會讀書上學的良好氛圍。
學校教育是教育的次要方面,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永遠都是教育的關鍵所在。
筆者所在家鄉,二十年前的農村教育,知識教育是相當糟糕的。讀到小學畢業的學生,和文盲沒有什么太大差別。但彼時的農村社會和家庭,體系是非常完備的。比如說彼時的家庭,縱向向上是父母高堂、祖父祖母,和若干叔伯嬸娘、姨媽舅舅不等,橫向是親兄弟姐妹、堂兄的姐妹、表兄弟姐妹等等。這種家庭環境的熏陶和潛在教育,是完善的。彼時的農村環境,正如筆者前文《農民的道德界限》所述,充滿著各種鄉約民俗的制約和影響,兒童少年很容易在其中熏染基本的道德觀念。但彼時的農村家庭和社會,其教育都是被動無意識的,而不是主動有意識的。也就是說,兒童和少年形成的觀念,養成的性格,是潛移默化而來的,沒有形成自我主動意識,是因周邊環境而生的,因此是不穩定的。所以,很多在農村時的純真少年,到了城里,很難再秉承鄉土社會里的行為準則。
傳統農村社會,對讀書和教育,普遍持有一種近乎神一般的尊崇。比如說,家里堂屋的神龕必書“天地君親師”。他們把孩子送到學校去,往往會很真誠地說,有錯你就隨便管教。老師無論在學校里還是在社會中,能得到普遍的尊重。因此,若干年前的農村教育,與如今的相比,水準是低的,但學校教育和家庭、社會教育相得益彰,形成很完整的教育體系。
而幾十年后的今天,時代早已變遷。首先是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造成了家庭環境的不完整和不穩定,留守兒童長期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一起,家庭教育是缺失的。傳統的大家庭體系也不如以前那么緊密。由于互助的小農生產方式消失,農村社會傳統道德和規則體系崩潰,而新的道德和規則尚未建立(具體可參考此前拙文《農民的道德界限》)。也就是說,農村家庭和社會很難再對兒童少年的教育產生更多積極的作用了。
除此之外,學校教育在農村社會中的神圣地位也不復存在。家長們普遍存在的功利教育思想,讓他們對教學水平不高的農村學校和老師失去信任。有條件的把孩子帶到城里就讀,沒條件的無可奈何把孩子放在農村學校上學,也并不抱什么期望了。
農村社會正處于城市化的轉型時期,舊的社會體系和思想正在消亡,但新的社會體系和價值理念尚未形成。農村家庭、社會和學校三個重要的教育主體,同樣處于新舊交替的時代,整個農村的教育,也處于一個不確定、不穩定的迷惘時期。
不穩定的農村家庭和社會,還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學校就成了農村教育的唯一主體了。因此,引進更高素養的老師,并提高農村教師的積極性和事業熱情,是農村教育應該要做、且能夠做的事情。
對教師的選拔不嚴格,不高標準,是后患無窮的。教師作為體制內人,很難辭退。一個對農村教育事業沒有愛心、不具備相應素質的教師,在他數十年的教育生涯中,會耽誤,甚至禍害一代又一代的學生。從事農村教育,是需要情懷和理想的,但人也是要吃飯的。把錢花在老師身上,用更高的工資招一些更優秀的老師、對優秀的農村教師給予實實在在的經濟獎勵、把老師們送到北京上海這些地方去學習培訓,從而讓農村學生有一些好老師,比建幾座外觀漂亮的校舍和宿舍更有意義。
我們以前很窮,農村教育的硬件也很缺乏,幾十年來的教育工作,大多是在硬件上下功夫。整個社會對農村教育的普遍印象,依然還是那個有一雙清澈明亮大眼睛的農村女孩的觀感,大部分的教育慈善資金,都用來建校舍、買書、建閱覽室、宿舍、食堂,或是營養早餐。
但教育的關鍵永遠都是教師。一個國家和民族,只有最優秀的人愿意且熱愛從事教育工作,這個民族的精神和力量才會得以傳承而生生不息。現在農村教師已不是不夠多,而是不夠好。這需要整個社會和體制,把教育資源和力量,放在農村教師這個關鍵點上,農村的教育才有希望,中華民族的明天也才會有希望。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東方頭條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