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縣域總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97%,總人口占全省的89%。可以說,沒有縣域的繁榮發展,就沒有全省的繁榮發展;沒有縣域的全面小康,就沒有全省的全面小康。
“十二五”來,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基礎進一步鞏固,活力進一步顯現,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2015年,全省縣域經濟地區生產總值、縣域地方財政收入與2010年相比,均實現了翻番,涌現出了長沙、瀏陽、寧鄉等一批GDP過千億元的經濟強縣,培育了瀏陽煙花、醴陵陶瓷、永興銀業、雙峰農機等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優勢特色產業。湖南省縣域經濟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先進省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縣域經濟依然是全省經濟發展的“短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經濟規模不大、實力不強。縣均生產總值191.8億元,只有廣東的80%左右,低于湖北的204.6億元。二是產業層次不高、發展方式粗放。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只有30%左右,工業中能源原材料產業占到70%以上,服務業比重僅為30%左右,且多為傳統低端業態。三是發展不平衡、協調性較差。納入考核的98個縣市區中,有50個貧困縣,最低的古丈縣生產總值僅20.2億元,財政收入僅2.3億元,分別只有長沙縣的1.8%、1.1%。
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縣域經濟發展也呈現出許多新特點:“大而全”、“小而全”的傳統發展模式正在改變,立足縣情,發揮比較優勢,做大做強主導產業,走特色發展之路,已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鮮明特征;“村村點火、戶戶冒煙”,“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發展方式已不可持續,園區化承載、集群式推進,走綠色發展之路,已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形態;自我封閉、畫地為牢的僵化發展思維已難以奏效,適應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深入發展的潮流,突破縣域界限,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優化資源配置,主動參與國際國內產業分工和協作,走開放式發展之路,已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城鄉分割,依靠工農產品“剪刀差”推動城市經濟、工業經濟發展已成為歷史,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走城鄉一體化發展之路,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根本途徑。我省加快推進縣域經濟發展,必須圍繞加快轉變發展方式這條主線,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上邁出實質性步伐。
第一、創新為先,著力培育縣域發展新動力。近年來,湖南省深入實施特色縣域經濟發展工程,縣域農業現代化、新型工業化、新型服務業等發展水平快速提升,但產業結構、質量水平、競爭力依然不優、不高、不強,究其原因,就是科技發展的總體水平不高,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不足。“不創新就要落后,創新慢了也要落后”,把握未來湖南省縣域發展的發展走向,避免“阿喀琉斯之踵”,必須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一是培育優勢主導產業。縣域經濟就是特色經濟,沒有特色就沒有生命力,就難以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人們說起煙花,就會想到瀏陽;論起烤煙,就會談到桂陽。這就是特色的優勢和價值所在。要改變 “小而全”的做法,引導各地依托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發揮比較優勢,選準2—3個最具發展前景的產業進行重點突破,形成一鄉一品、一縣幾品的發展格局。發展特色產業的同時,要著力推進產業延伸、產業鏈接,提高產業化水平。二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深刻指出,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市場需求已由過去的單一化向多樣化轉變,健康、生態、時尚成為人們消費新追求。縣域發展只有順應市場需求變化,及時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才不會被市場所淘汰,才能在市場競爭中取勝。必須牢固樹立市場需求導向,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優質、高效、適銷對路的產業和產品。三是加快推進科技創新。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于科技創新。要支持縣域企業自主組建研發中心,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聯合與合作,推進生產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力爭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研成果。鼓勵縣域企業引進新技術、新產品,加快設備更新和工藝改造,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和核心競爭力。
第二、協調為要,著力構建縣域發展新格局。縣域發展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如果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可持續性就不強。湖南省縣域發展不平衡,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突出表現在一產業與二三產業、工業與農業、城與鄉等關系上。“千鈞將一羽,輕重在平衡”,必須牢固樹立全省縣域發展“一盤棋”的思想,注重發展的整體效能,否則“木桶效應”就會愈加明顯。一是加快區域協調發展。就全省區域協調發展而言,長株潭始終是全省發展的核心增長極,其輻射帶動和示范作用必須持之以恒地增強。要以規劃、交通、科技創新、公共服務、生態環境治理以及17個特色產業園區建設為突破口,加快長株潭一體化進程。要重點發揮發達縣域的帶動作用,推進地理區位相連、資源基礎相似、發展路徑相近的縣(市)抱團發展,打造板塊經濟。特別是要加大對我省貧困地區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推動全省縣域產業發展水平整體提升。二是促進產城一體發展。產業是支柱,城鎮是載體,兩者有機結合,就能實現產城融合互動發展。目前我省城鎮化率已超過50%,打造了一批基礎完善、功能配套的縣域特色城鎮,今后要以這些城鎮為依托,按照產城一體要求抓好產業和城鎮發展,重點在適宜地區規劃建設一批加工制造產業園區,帶動運輸業、商貿業、服務業發展,達到以產興城、以城促產的目的。三是推進產業整合兼并。產業的發展大多會經歷競爭、整合、再競爭、再整合螺旋式上升的發展規律,特別是在當前去產能的任務要求下,更應加大產業整合力度,鼓勵企業抱團發展。省茶葉公司、省糧食集團通過推進整合兼并,產值迅速由幾億元上升到50多億元,成為全國同行業中居指可數的龍頭老大,走出了一條強強聯合發展的新路子。要鼓勵省內大型龍頭企業,發揮品牌、技術、資金等優勢,采用兼并、重組、租賃、控股等方式,開展跨區域、跨行業、跨所有制的聯合與合作,打造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優勢的大型企業集團。
第三、綠色為體,著力樹立縣域發展新面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忽視生態保護,就會造成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生態退化,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當前,我省縣域發展拼資源、拼投入仍然十分明顯,對農村環境的污染很大,全省已有25%的耕地、27%的農田灌溉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扭轉生態環境惡化、提高環境質量,事關縣域可持續發展。一是大力推進節能減排。抓好節能減排是減少“三廢”污染、建設兩型社會的關鍵舉措。建設“天藍、地綠、水凈”的美麗湖南,必須推進縣域加工制造業節能減排。要嚴格落實“三同時”制度,把好新上項目環保關,堅決關停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的“五小”企業,積極推廣高效節能減排技術,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污染物排放。二是發展農業清潔生產。多年來湖南省農業增產靠化肥、治病靠農藥,對環境的污染日益加劇。據調查,湖南省每公頃農田使用化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5倍,施用的化肥只有35%有效,65%殘留在農田中;每年生豬糞便排放量達2.3億噸,絕大部分沒有處理;再加上生活垃圾污染、白色污染,造成土壤酸化、地力下降,全省近1/4的耕地受到重金屬污染。沒有優良的生態環境,縣域產業發展就失去了基礎支撐。要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著力抓好農業投入品使用管控、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農田殘膜回收,擴大耕地重金屬污染治理范圍,逐步修復農業生態環境。加快完善農產品標準體系,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開展標準化示范基地和“三品一標”創建,引導農民發展清潔生產。三是發展生態休閑農業。生態休閑農業既能提升農業效益,又能促進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近年湖南省休閑農業發展呈星火燎原之勢,休閑農林莊發展到5000多家,成為縣域經濟新的增長極。要抓緊研究制定相關扶持政策,引導農民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建設一批示范農莊、精品景區(點)和精品線路,把休閑農業打造成改善農村環境、惠及城鄉居民的民生事業。
第四、開放為徑,著力拓展縣域發展新空間。如果沒有對外開放,就沒有今天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好局面。當前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農產品進口國、第二大農產品貿易國,農業與國際市場的互動持續加深。湖南省縣域經濟要想在下一輪發展中乘勢而上,必須提高對外開放的質量和發展的內外聯動性,主動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形成與外部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一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近年來,湖南省一些縣域特色產業能夠得到快速發展,就是得益于引進了等一大批大企業、大項目。如岳陽縣引進中糧集團,投資5億元建設年產30萬噸的精米生產線,一舉改變了素有糧倉之稱的岳陽縣有好米無強企的局面。因此,要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重點圍繞提升產品層次、延伸產業鏈條,精心規劃和推出一批招商引資項目,引進一批大型企業(集團),借助其資本、技術、市場等優勢,推動縣域產業發展邁上新臺階。二是拓展產品銷售渠道。要認真總結“湘品出湘”成功經驗,大力拓展沿海發達地區銷售市場,探索建立產品市場營銷長效機制。積極引導企業發展委托代理、連鎖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營銷方式,建設連鎖直銷經營體系,提高產品流通效率。加快推進品牌建設,鼓勵企業爭創知著名商標,加強宣傳推介,努力培育一批在市場上叫得響的本土名優產品。三是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推進企業“走出去”,是經濟全球化時代發展的趨勢和潮流。中央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和長江經濟帶建設,為我省縣域企業“走出去”搭建了平臺。要抓住這一契機,推動縣域優勢企業開展對外合作,創建境外生產示范基地、產業園區,推廣先進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機裝備,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促進生產要素優化配置。
第五、共享為本,著力提升縣域發展新活力。“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縣域發展只有強化共享發展理念,把自身發展與實現人民的利益結合起來,才能獲得無限的生機與活力,才能確保全省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一是營造全民創業良好環境。要在縣域層面深入開展“萬眾創新、大眾創業”活動,進一步優化放寬市場準入,大力吸引民間資本進入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商貿流通等領域,參與發展文化、教育、醫療和社會福利等事業,鼓勵支持各類人才特別是科技人才和返鄉農民工創辦縣域企業,充分激發全民創業熱情。要認真落實有關支持全民創業的優惠政策,切實加大稅收、信貸、用地等支持力度,全面推行服務質量公共承諾制和政務公開制度,積極幫助解決各種困難和問題,全力維護縣域企業合法權益,努力形成尊重納稅人、關愛企業家、扶持創業者的良好氛圍。二是打造創業孵化基地。既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也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強化引導扶持,對創業者扶上馬、送一程,促進其發展壯大。要引導縣(市)依托各類工業園區、農業示范園等,規劃建設一批創業孵化基地,吸引各類創業主體入園發展,為創業者提供經營基地、可學經驗等幫助,讓他們的羽翼不斷豐滿。三是帶動農民就業增收。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在做大縣域產業“蛋糕”總量的同時,還必須帶動農民就業增收,讓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全體人民,使推動縣域產業發展的過程成為人民群眾廣泛參與、普遍受益的過程。要引導縣域企業吸納農民工就業,加強農民工教育培訓,防止人力資源外流,使縣域企業成為農民就地就近轉移就業的主要渠道。要完善農企利益聯結機制,采取農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龍頭企業領辦創辦合作社、建立利潤返還機制等方式,讓農民分享基地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收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加快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進程。
作者系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 湖南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