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結構調整,不能起急
緊緊圍繞地方實際,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做到效益最大化和長期化,這樣的調整,農民才喜歡
經常聽到農民對結構調整的一些看法:今天調棗樹,棗還沒見長啥樣,又動員讓調梨樹,說種梨的效果比種棗要好。調來調去,頭都調暈了,到頭來,還是沒見有啥效益。最近發生在山西蒲縣的“賣羊令”,是一個極端的例證。在結構調整時曾經鼓勵養羊,現在因為開展封山禁牧專項整治行動,就強令村民10天內必須把羊賣掉,令村民蒙受損失。
以市場為導向,調整農業經濟結構,一直伴隨著農業生產全過程。
要不要養豬?要不要種棉花?要種什么樣的品種?一些農民通過各種渠道對市場有一定的了解,根據市場需求決定自己種什么養什么。但是,絕大部分農民缺乏對市場信息的及時把握,對于結構調整,心里不怎么托底兒。
農民自發的生產和市場需求時常不對稱,政府的引導會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當前農業農村形勢持續向好,但各種風險挑戰也在逐步積累集聚,資源緊張和環境制約形成雙重擠壓,急需在調整經濟結構上尋求新的突破。
結構調整的目標,是堅定不移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數量、質量、效益并重,提高競爭力,注重農業技術創新,注重可持續發展。
從全國看,當前結構調整的著力點是,以玉米為重點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以生豬和草食畜牧業為重點推進畜牧業結構調整,以保護資源和減量增收為重點推進漁業結構調整,以扶持農民工和大學生返鄉創業為重點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標準化和可追溯為重點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以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為重點推進經營方式轉變,以節本增效為重點推進農業生產方式轉變……
農民有自己的理兒,篤信自己的經驗,喜歡自己熟悉的農事,在結構調整面前,常常不急不慢。干部往往不一樣,容易“起急”。
國家計劃結構性調減玉米產量,廣袤的“鐮刀彎”地區今年才安排調減1000萬畝。但最近在東北采訪的時候,就聽到一些省份已經調減2000萬畝了。實際上,調減多少,要根據實際情況,量力而行,穩妥有序,不能因為產量相對過剩,就把玉米一股腦兒都砍掉了。
結構調整,不能“起急”,一急,就亂了方寸,失了準頭。究竟該怎么調整結構呢?
要緊緊圍繞地方實際。各地情況不同,調整結構不能一窩蜂,一刀切。要立足地方的資源稟賦進行結構調整,做大做強產業,通過利益聯結機制,最終惠及廣大農戶。
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眼前就這一山一水幾畝田,具體到農戶身上,想法可能都不一樣。前段時間在甘肅靜寧縣調研發現,個別農戶不舍得把好端端的土豆田調整為蘋果田,偷偷把政府無償提供的蘋果苗給拔了。后來鄉里安排農戶到示范蘋果園參觀后,拔苗的事才熄了火。
做到效益最大化和長期化。調整結構的核心,是效益。對農民來說,是產品效益能夠最大化;對消費者來說,是安全營養的最優化;對社會來說,是降低資源消耗的最大化。
多了客觀,少了主觀;多了科學,少了蠻干。如此一來,農民自是增產增收增效,歡喜不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日報 2016-09-11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