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居:鄉村旅游的未來定位(二)
進入新世紀以來,為了解決食品安全問題,西方國家開始反思現代化農業的弊端,探索走向另一種后現代化農業,這就是回歸自足家庭農業、小規模的自然生態農業。都市消費開始追逐穿粗布衣,用手工作坊物品,吃自己種的有機糧蔬。這在世界范圍內,已經成為時尚、高端、奢侈的生活方式,并在國內蔓延開來。
鄉村生活方式的被動適應性,導致傳統文化自信的缺失
曾經有一個關于城里人和鄉下人的冷笑話廣為流傳,農村人對城里人說:俺們剛吃上肉,你們又改為吃菜了;俺們過節剛能回趟老家,你們過節又開始旅游了;俺們剛不想種地了,你們又鉆進山洼找野趣了;俺們剛去城里逛公園,你們又來體驗農村生活了;俺們剛開始盯上城里的房子,你們又開始移居鄉下了……
從表面上看,鄉下人跟城里的生活水平差距好像一直在拉大,但從本質上看,還有生活態度、生活節拍的不同。深層次里,還有一種社會進步意識,即返璞歸真的生活理念。
現在,城里人再一次回過神來,向鄉村回歸。只不過,這種鄉村生活已經在原點上有了前移,是一種更高層次的鄉村生活,傳統中有現代,淳樸中有真情,平淡中有真趣,原真中有舒適。
現在,因為社會的發展速度快,從鄉村到城市,再從城市到鄉村的過程好像又過渡得太快。幸運的是,中國的鄉村化生活有底蘊、有傳統、有基礎,雖然不加控制的建設對其造成了破壞,但還沒有傷到骨子里。
事實上,所謂生活方式愚昧,只是傳統的認識偏差,即使具有現代意識的歐美人也是不認同的,而恰恰是他們最為追崇的。這種資源在歐美國家是沒有的,否則,有些外國人也不會蹲在中國的鄉村,一呆就是一天,一住就是一年。
鄉村需要改變的僅是一些不衛生、不文明的陋習,對于耕讀文化則是需要珍視和傳承的。鄉村應該對自己傳承千年的文化有一種自信,城里人的回歸也應對鄉村傳統文化心存敬畏,那是我們共同的文化之根。
令人欣慰的是,城里人對鄉村精神生活的價值觀念已經轉變,隨著城里人的回歸,也在帶動鄉村人文意識的覺醒。
鄉村旅游先是一種生活方式,后才是一種旅游方式
中國古代農村是耕讀鄉村、耕讀傳家,勞作滋養身體,讀書修身養性,由此形成古代鄉村特有的物質與精神生活良性循環模式。在世界農村向自給自足、社區、家庭、生態回歸的時代,傳統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具有巨大的生命力,鄉村生活可以與城市生活做差異化的分工。
未來鄉村旅游要承擔起鄉村物質和精神空間存續的重任,更多地追求精神、追求個性,追求與自然、生態、文化的共融,在本質上是精神相對穩定、心靈有所安放和寄托的狀態,是從事創造性勞動和詩一般生活的空間。適合那些從事文化創意、高科技、金融工作的人,也適合老人孩子,以及節假日到鄉村放松身心的城市人,可同時優化擴張城市生活空間、提升城市生活品質。
當中國的鄉村遇上生活化的旅游,鄉村旅游首先是一種生活方式,然后才是一種旅游方式。旅游化鄉村生活方式的提倡和引導,會讓鄉村和逐漸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找回應有的價值和生命的延續。以鄉村旅居為代表的鄉村旅游,可以將居住和旅游融為一體,提高人的生命質量,達到生活和工作無間相融的生命狀態。
從旅游角度講,中國鄉村有人們渴望的原生態的風景和原真性的人文,未來最大的旅游產品,不僅僅是鄉村景觀,還有天人合一的自然慢生活。鄉村生活的這種閑適性,正是當下休閑旅游市場所追求的,具有無窮的吸引力,已經成為中國未來最稀缺的旅游資源。
鄉村不僅對城里人有誘惑力,對外國人更是如此。中國文化對于歐美國家來說一直是比較神秘的,而鄉村則是中國文化的秘境和集聚點。而這樣的產品才能與城市交換,才能為外國人所鐘情。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文化報 2016年09月10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