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頒布的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 “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為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將工作重點繼續鎖定在 “三農”問題,并將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新的歷史階段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
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教育、培訓與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一直相互促進、互為支撐,而在現代經濟社會中,經濟發展對教育和培訓的需求越來越主動,這種主動性表現為教育和培訓的供給要快速調整和適應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知識結構和技能水平需求。對現代農業來說,職業技能培訓一直是其改革和發展的核心推動要素,其產生的人力資本不僅可以滿足現代農業對勞動力的需求,而且是現代農業技術創新的核心智力支撐。
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供過于求
從供給側改革角度看現代農業可持續提升,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的供過于求主要體現為。
一是教育階段性、結構型過度,導致勞動力不能滿足產業結構升級需求。隨著我國向市場經濟轉型以及社會的就業競爭加劇,職業技能教育和培訓需求不斷增大。為滿足需求,我國積極調整中等和高等教育結構,大力支持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大大提升了青年與成人的技能水平,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轉型提供了有力技能支持。近年來,一個明顯的趨勢是中等層次職業技能培訓注冊人數逐漸減少,高中后職業技能培訓注冊者逐漸增加,技能需要層次也在不斷上升。此外,勞動與社會保障、農業等其他政府部門以及行業企業等也提供對從業人員和失業人員的技能培訓。但如此大的教育和培訓規模,并不能很好地滿足市場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需求。雖然供給側改革使得農業類專業就業率有了一定提升,但與現代農業可持續提升的人力資源需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這種供過于求也表現為一種結構型過度教育。就很多職業和崗位來說,從業者文化教育水平較高,但卻不掌握崗位需求的基本知識與技能,需要單位、企業和機構再次進行教育和培訓,甚至需要勞動者必要的自學和重新接受市場培訓。針對現代農業技術,一方面是大量高學歷、接受過技能培訓的勞動者,另一方面卻是大量缺乏掌握現代農業知識和技能、助力現代農業可持續提升的勞動者,形成了一種供過于求、結構性失調和短缺的現象。
二是教育和培訓的專業和技能結構不能滿足產業結構調整需求、教育質量不能滿足新型產業改革發展需求。現實中,現代農業發展和提升缺乏專業勞動力,產業結構調整乏力,從業者農業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由于較低的農業勞動生產率,在一些農村地區,甚至出現耕地閑置的現象。一直以來,農民的技能培訓是我國從業人員技能培訓相對薄弱的環節。2000年以來,農民技能培訓日益受到政府和社會的重視。農民文化技術培訓學校在農民技能培訓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很多地區形成了縣 (市)、鄉(鎮)、村三級農民文化技術學校的培訓網絡。為了加快改變農村勞動者技能培訓的薄弱狀況,我國近年組織實施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農村實用人才培訓”“新型農民科技培訓”“以提高職業技能為重點的成人繼續教育和再就業培訓”等一系列培訓工程。此外,為提高進城務工農民的技能水平,中國大力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但面對要求更高的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知識和技能培訓仍面臨較大的市場需求。也就是說,現代農業的發展不僅缺乏現代農業勞動力數量,更缺乏掌握現代農業結構提升知識和技能的新型農民。
職業技能培訓需作出調整和關注
為了適應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需求,職業技能培訓還需在以下幾個方面作出調整和關注。
一是轉變現代農業從業理念。現代農業勞動者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不是簡單的體力勞動者。傳統觀念認為農業生產不需要現代技術,認為依靠祖祖輩輩經驗傳遞的知識就可以滿足農業生產的知識與技術需求。但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祖輩傳遞的經驗知識已經無法滿足現代農業規模化、標準化和市場化需求。要提升農業勞動生產率,就必須改變傳統種植模式、種植標準、產品營銷和管理模式。比如,現實中存在很多由于農業勞動者不能很好掌握互聯網營銷技術而出現一地產品滯銷而異地農產品價格上漲的現象;還有很多由于需求信息不對稱而產生某種農業產品生產過量、滯銷,甚至出現銷售價格低于成本價格的現象。這就需要我們改變傳統的農業從業觀念,不僅是從就業地位,更是從就業者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角度來重新認識農業勞動者。傳統觀念的影響使得很多學習者學習農業技術教育專業的意愿低,這就需要加強正確的就業觀和就業指導。
二是農業知識和技能培訓的領域要寬廣。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需求不僅需要從業者掌握現代農業技術、技能,更需要寬廣的知識與技能,比如“互聯網+”“生態+”。現代科技的發展,對現代農業生產也提出了新的挑戰,即對農業生產者、勞動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僅要求掌握基礎知識和通用技能、專業知識和技能,更需要掌握現代生活必要的知識和技能,比如互聯網技術、新媒體技術、生態技術等。知識和技能領域的拓展還體現在不同教育層次結構的調整,積極調整中等和高等職業結構,兩者相互銜接、互為支撐,形成完善的職業教育與技能培訓體系。
三是提高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質量。
首先是調整職業教育結構,加強農村產業結構升級的專業,滿足現代農業生產的產業需求,消除從業者知識結構與農業產業結構需求不匹配問題,這可為農業轉型發展提供良好的智力和技術支撐。良好的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產品質量必然會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促進收入持續增加。同時,這種知識、技能結構的提升也是提高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率的重要路徑和必要條件。其次是提高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機構的師資隊伍建設。隨著近年來學校和機構辦學硬件資源的逐步改善,師資越來越成為影響教育和培訓質量的關鍵要素。近十多年來,我國以培養“雙師型”教師——兼有教師資格、教學能力和技師資格、實踐能力——為重點大力加強職業學校教師能力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目前職業學校中具備職業技術資格的“雙師型”教師的比例已提高到近40%。但要確保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仍然有許多工作要做。
四是持續加強對農業勞動者的培訓。
近年來,雖然我國加強了對各類農民工的培訓,但調查表明,農業勞動者群體技能培訓參與率仍相對較低。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低于城市居民,技能培訓的參與率也相對較低,低技能者難以獲得高收入工作和全面參與社會生活;一個人學歷越高,參與培訓越多;職位較高者培訓參與率顯著高于職位較低者。因此,必須持續加強對農業勞動者的培訓,培養新型勞動者、提升勞動者職業技術技能水平。在培訓途徑上,要拓展學習機會和方式,促進正規、非正規、非正式教育的溝通與銜接,加強城鄉社區教育機構和網絡建設,開發社區教育資源;大力發展現代遠程教育,為學習者提供方便、靈活、個性化的學習條件。
綜上所述,職業技能培訓是現代農業結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路徑,不僅可以滿足農業勞動者需求及其產業結構的調整,而且是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率的關鍵要素和條件。
作者為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2017-02-22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