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多期農戶模型,季節性,價格風險,印度
本期導讀:
從簡單的單階段靜態設定(one-stage static setup)到多階段動態設定(multi-stage dynamic setup),學者依據所研究的問題選擇適合的農戶模型進行分析。本期介紹的文章探討了農業生產季節性和其中包含的短期風險(short-term risks)對農戶消費等行為的影響。與【前沿研究】第11期不同,這篇文章不考慮市場缺失和交易成本,而是用一個兩季三期(two-stage-three-period)模型來闡釋農戶在耕種季和收獲季的決策差異。
文章提要
傳統的農戶模型是靜態的,也不考慮風險。傳統模型認為農戶的消費和生產決定是可分的(separable),而消費量對價格的彈性取決于農戶是凈賣者(net seller)還是凈買者(net buyer)。這樣的模型設置有一個很大的弊端,那就是無法研究對發展中國家的農戶影響甚巨的價格和產出風險。
Saha 構建了一個兩期效用最大化模型,將情景設置簡化到一個農戶只種一個作物,并且只考慮勞動力的分配。他將農戶的決策分為兩季,收獲季和耕種季。在收獲季,這個農戶要最大化當季的效用和下一季效用之和。農戶將收獲季的作物產出量和價格都視為確定的,但是他在即將到來的耕種季面臨一個作物價格風險。農戶需要做三個決定:決定在收獲季分別出售、儲存多少自己生產的糧食(產量減去出售和儲存量得到消費量),決定投入多少時間到非農工作里去。下一季(耕種季)的效用取決于收獲季的糧食儲存、不確定的糧價、和當季的非農收入。
到了耕種季,農戶又要最大化另一個兩期效用。在當季,該戶要決定投入多少勞動力到農業生產里面。這一季的糧食價格已經確定了。然后,作者假定農戶不確定自己投入的勞動會在收獲季帶來多少產出。為了簡化分析,作者假定下一個收獲季的糧價是確定的。這樣,在兩季三期模型中,分別存在一個不確定的價格和一個不確定的產量。作者假設兩個變量都服從正態分布。通過矩陣計算,作者推出收獲季的儲存量與耕作季糧食價格的期望值成正比,而與耕作季糧食價格的方差成反比;耕作季農業勞動力的投入量與收獲量的期望值成正比,而與其方差成反比等一系列比較靜態分析(comparative statics)的結果。
為了能夠進行實證檢驗,作者把上述比較靜態分析的結果轉化為各個變量彈性之間的關系。他利用來自印度半干旱地區1976到1983年十三戶農戶的數據對理論模型進行了檢驗。雖然農戶數量不多,但數據已經包含了104個收獲季和273個耕種季,并且滿足了只有一種主要作物的模型假設。由于模型是兩期關聯的,光是求一度差分并不能消除內生性問題。因此,作者用更早期的消費量和出售量來做現期和下期變量的工具變量。另外,由于多個決定之間也是關聯的,作者有用似無關回歸模型(seemingly unrelated regression)來確保估測的統計效率(statistical efficiency)。
實證顯示,不考慮風險和決定之間的關聯性會大大地低估農戶消費和生產對于價格變化的彈性。作者強調,風險和風險偏好對于政策分析至關重要。和直接的價格干預相比,協助農戶降低風險可以以更少的市場扭曲來達到某一個政策目標。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經好文章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