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生命的基石,是一切的根本,沒有健康,什么都無從談起。進入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醫療事業快速發展,醫療水平大幅提高,群眾健康指數持續攀升。黨中央、國務院對鄉村居民健康尤為關注,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專門明確推進健康鄉村建設,著力為鄉村居民健康提供有效保障。但筆者春節回鄉期間,調研走訪了多家鄉鎮衛生院,發現還存在不少問題,基層醫療服務水平亟待改善。
一是醫療設施陳舊。一方面,許多醫療設備都是上世紀購買的,使用時間最長達30年,甚至某衛生院的X線攝片機是上級醫院的淘汰品,醫院沒有財力更換,只能靠陳舊的設備勉強維持運轉。另一方面,醫院的配套設施不夠完善,有的沒有食堂,或者食堂晚上不經營,晚飯多是自行解決,要不不吃,要不就得多花錢,給值班醫護人員和住院患者都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二是醫療水平不高。調研走訪發現,鄉鎮醫院診療水平普遍不高,疑難病癥無法診療,甚至針對性的藥物都沒有。某醫師說:“每天只要看好感冒咳嗽等小病就可以了,遇到難點的病,都建議送上級醫院;平時靜下心來鉆研得少,有時想好好治下,針對性的檢查也沒有,久而久之,鄉鎮衛生院變成了除能住院報銷外,其他的基本和小診所沒什么區別了。”
三是醫療人員短缺。調研走訪發現,基本每個醫院都存在人員短缺的現象。一方面,有能力、醫術高明的醫師,都想往城里跑,很難留得住。另一方面,有些偏遠的鄉鎮,空著編制招不到醫務人員,醫師只能身兼數職,會看病,會搞化驗,還要會打針,醫師、醫技、護理一個人全包了。
為更好的給鄉村居民提供醫療服務,撐起城鄉居民健康的“保護傘”,建議從以下幾方面發力。
一是加大財政投入力度。近年來,財政部門逐年加大了對改善醫療條件的投入,有些地方新建了鄉鎮醫院,環境得到了有效轉變,但是與群眾的需求相比還相差甚遠。要進一步加大投入,大力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引進高端診療設備,努力為鄉村居民享受更好的醫療服務提供保障。
二是擴大醫務人員招錄。著力破解鄉鎮衛生院人才“引不進、留不住”的難題,除通過事業單位招聘、“三支一扶”考試等選拔外,可采取由縣級相關部門與高校對接,自主招聘,下放到鄉鎮醫院工作,并制定優惠政策,完善相關支持措施,搭建良好的發展平臺,讓衛生人才留得下、有平臺、干得好,甘愿為建設健康鄉村作貢獻。
三是加強在職人員培訓。根據現有醫護人員的結構、水平,安排有針對性的、符合需求的業務培訓,提升業務能力和素質。加強與上級醫院的業務聯系,定期選派醫護人員到上級醫院進修學習,對于剛畢業進入醫院工作的人員要重點分批輪訓、分類培養。依托全科醫生規范化專業培訓基地和有條件的綜合醫院,采取定期培訓的方式,加大全科醫生規范化培訓力度,有效提升診療水平。
四是提升基層醫務人員待遇。完善工作考評制度,加大向基層的傾斜力度,適當提高基礎性和獎勵性績效工資比例,加大獎勵性績效工資占比,合理拉開收入差距,重點向鄉鎮臨床一線、關鍵崗位、業務骨干傾斜。允許鄉鎮醫療醫院從上年度收支結余部分自主提取適當比例用于增發獎勵性績效工資。在晉級晉升方面,在鄉鎮醫療機構工作的人員,可以考慮提前1年參加相應職稱考試,同等條件下優先晉升級別。
鄉鎮醫療服務水平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唯有緊緊抓住核心問題不放松,持續改進和完善,才能充分發揮鄉鎮醫療機構的作用,真正為鄉村居民的健康保駕護航!
作者系江西省委編辦調研處副主任科員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