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0日,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聯合社區伙伴(香港)北京代表處和慈海生態環保公益基金會-行動源計劃聯合舉辦“鄉村設計與生態創新——敘述到行動”報告研討會。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部博士生導師、中國綠發會生態社區發展基金智庫專家張孝德教授,圍繞“鄉村生態設計與創新”這一主題發言。
當今時代是中華五千年、世界五百年以來最大的文明轉型。這個文明轉型就是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新時代轉型。500年前西方工業文明的興起,起源于地中海城市的復興,以及由此而起的文藝復興。500年后今天,承載中華五千年文明鄉村的復興與振興,標志著引領生態文明新時代起點,將鄉村復興開始。鄉村不僅僅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之根,也是21世紀人類文明的新起點。從這個意義看,邁向新時代鄉村生態設計,蘊含著新時代的新文化、新藝術、新文藝復興。
以下是演講內容:
中央提出鄉村振興之后,可以預見,在未來兩到三年之內,大規模的鄉村建設將會展開。就我個人而言,我不希望這種建設力度過大、成為一種盲目的運動。但是從趨勢來看,似乎難以抵擋。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應該共同努力的是,將這種大規模的鄉村建設帶來的負面作用,降到最低??梢哉f目前正在興起的鄉村設計肩負著重要的作用。設計是鄉村建設的瓶頸,也是未來的最大需求。今天我們討論鄉村設計的供給和未來,是很有價值、有意義的一件事。
在鄉村規劃中,生態設計又是被大家忽略的要素。中央提出的鄉村振興包括五個方面的振興,其中一個就是鄉村生態振興。這個鄉村生態振興,其實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發展,但目前對鄉村生態文明的建設,片面地等同于鄉村環境治理。最近幾年,在鄉村環境治理中出現了許多老百姓有意見的事,就與我們把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當成的單純的環境治理有關。
從生態文明是引領新時代文明看,鄉村生態這些年應該放在鄉村振的重要位置,這是決定鄉村未來大方向的振興。就城市與鄉村比較,生態文明建設成本最低、優勢最大、效果最好的在鄉村。正是基于這個原因,我一直講的一個觀點 ,就是中國邁向生態文明新時代,需要從鄉村開始。我把它看作是當代中國的第三次農村包圍城市。
大家回想一下,五百年前西方的工業文明從哪里開始?從地中海的城市開始的,從源于城市的文藝復興開始的。地中海的文藝復興從哪里開始?從地中海城市基于新文藝思想的新建筑開始。從美學價值或者各種價值看,歐洲后來的城市建筑,都沒有超過意大利復興時期的建筑。這個時期意大利的建筑與藝術,是復興人本主義與神共同居住的城市。后期,經過英國科技革命,西方文化中的神性因素越來越弱,可以說西方工業文明演化的過程,就是科技為王背景下的去魅的過程。
在科學主義與理性主導下的西方文化藝術的演化過程,變成了文化藝術科學化、商業化、資本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可以從城市的建筑設計明顯的看到。從意大利之后的西班牙、英國、德國,一直到美國,城市化建設的越來成為今天這個樣子,缺乏溫度、缺乏魅力、缺乏文化的科學化、功利化的城市。所以,我講西方從歐洲到美國的建設,其具有美學價值和生命力,都無法超過意大利,因為那個時候的建筑設計是無功利的,是奉獻給神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科技革命的推進,就逐漸進入到尼采說上帝死了的困境中。神的文明“死”了,留下了人的文明。而人的文明又被物質主義、科學主義的異化,變成了缺乏生命的“生物”,什么叫生物,我的理解就是把活的生命變成死物質的生命,叫“生物”??茖W家將其稱為生物科學。未來人類應該需要的生命科學,而不是生物科學。
21世紀,人類文明將會出現一個重大的文明轉折,這個文明就是生態文明。這個新文明不可能再度從城市開始,城市已經成為一個諸多弊端的滿的城市。于此相對應,鄉村成為了空的地方。今天大家對出現的空心村,缺乏信心,認為是鄉村走向蕭條、甚至終極的標志。在這個時候,要認識到鄉村價值,需要一種智慧,這個智慧就是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講,無中生有、空中有妙有的智慧。因為鄉村空了,并不沒有空心,是我們的心空了。鄉村空了,恰恰意味著,為新時代從鄉村開始留下了空間。這個表面上空的鄉村中,恰恰藏者東方古老的智慧,恰恰孕育未來的新希望、新文化、新哲學、新藝術、新設計。鄉村是廣闊的天地,因為中國的鄉村不僅離天地最近,也確實占有這比城市更廣闊的天地。有人認為空的鄉村已經“死”了,其實她是在完成一次新的涅槃。
認清楚新時代鄉村的價值,需要一種新時代的高維度思維、需要中國智慧。
當今當擔21世紀人類文明大轉型的使命,是東方的復興。人類文明文明的中心將從西方轉移到東方。但目前走向時代前列的是中國。重新回到鄉村,以此為起點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是中華五千年以來最大的文明轉型。任何一次人類文明的重大轉型,都是從文化復興開始的。500年前工業文明在西方興起,不是從英國的科技革命開始,而是從地中海的文藝復興開始。21世紀人類找到回家的路是要從鄉村開始。21世紀以來,在西方出現的新鄉村運動,但在西方,特別是在美國已經幾乎沒有了鄉村,所以他們要拼命的再造鄉村。當代中國擁有五千文明的鄉村,不是包袱,恰恰是中國走向未來的最大的資源與優勢。生態文明的人類,不缺少城市,最需要的是離天地最近、能夠最低成本過上天人合一的詩意生活的鄉村。從這個角度看,在當代中國,空的鄉村意味著建設鄉村的成本最低。在這樣一種大時代背景下,我們在思考鄉村設計的時候,21世紀的新時代的鄉村是什么樣子,是鄉村設計要回答的問題。
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我一直認為,讀懂鄉村,比著急建設鄉村更重要。讀懂鄉村需要從幾個層面上來思考:
今天的城市和鄉村區別是什么
我一直講的一個觀點是:人造的城市,神造的鄉村。中國所有的古代鄉村設計,賦予鄉村的第一個功能,不是居住,也不是滿足活著人的需要,首先思考的如何完成村莊與天地的連接。無論從建筑、理念、信仰,古人認為占用的土地是向老天借用的。所以在農村蓋房開工要選日子,這個不是迷信,這是與天地協商,是一種對無限制欲望的約束。也是一種與天地溝通,要和天地商量著來,這叫真正的天人合一。所以說我們今天要重新解讀中國古代鄉村留下的許多的禮儀,不要簡單以迷信否定。
鄉村如何承載五千年文明史在鄉村現存建筑格局中,最好的風水,最好資源的地方要建祠堂,建寺廟。今天我們把最好的東西建公共建筑,建廣場。在古代,把最好的資源首先是廟宇,其次是祠堂,第三建學校和教育。即使自家建的房子,也不能全是屬于自己的,蓋的三間房子,最中間、最好的地方叫中堂,這里面要放老祖宗的像和供奉神像。它的功能就是教育。告知我們鄉村是一個我們與天地之神、老祖宗、古圣賢共同生活的地方,而且要時時刻刻收到他們的監督。這是幾千年來,鄉村建筑所承擔的教育和信仰的功能。
鄉村的美學價值如何延續
我們的今天審美水準降到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以來的最低點。我們審美滯留在美麗上。美麗鄉村、美麗中國,在加就是大美,大大美。從美學價值和標準看,最低層次的美是美麗,因為這種一種追求的外表美,美麗不等于美好。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美麗而不見得美好的時代。第二層次的美是美好,即內在美。第三個層次的美是把美麗和美好結合起來叫美雅,三千年前《詩經》里面講的是風雅頌,就已經達到了美雅的程度。第四層次的美是詩意美,是天人合一的形成的意境之美。第五個層次是,是最高級的空靈美,即禪意之美。中國古代鄉村達到的第四個等級是詩意之美。少數達到了禪意之美。未來的鄉村我最擔心不是空,而是滿。我們今天搞的鄉村旅游,就希望人越多越好。把古人留下的詩意之美的鄉村,變成了擺地攤的貶值的消費品。由此出現了,許多地方人造的田園綜合體,在商業運作下,轟轟烈烈一段時間之后,變成了無人來的空城。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我們不知道,詩意之美的鄉村是有生命力的。我們把這種生命了設計掉了,變成了一個沒有溫度的死物質的旅游的地方,所以就成為了人轟轟烈烈的來,轟轟烈烈走。留下的空城。所以好的鄉村設計,一定要先懂得鄉村,完成與鄉村生命的感應,然后才能復活鄉村,活化鄉村,這樣的鄉村設計與鄉村振興,才是擔當起鄉村復興所承擔的使命。
如果我們的鄉村振興成為一個單純建筑的振興,那是一個死的東西,鄉村設計不排除現代化設計理念,但要讀懂鄉村鄉村前提下進行,要清楚鄉村是根、復合鄉村之命是本,然后再借鑒現代的東西。本末不能倒置。歷史留給中國的鄉村是中華民族最大的文化與文明遺產,我們要真心。鄉村既是中國的又是世界的。21世紀將會出現中國風,而中國風的源頭就在鄉村。鄉村設計會成為引領新時代的文化的一枝獨秀,這將會是一次從理念,從思維是邁向新時代設計革命和新文化啟蒙運動。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部博士生導師、中國綠發會生態社區發展基金智庫專家,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i生態社區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