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童家溪鎮又將“導師制”延伸至各村和社區,成立了12個“導師組”并推行“雙導師制”,每組分別由一名機關中層干部及所在村、社區的書記、主任,對一兩名村、社區工作人員進行傳幫帶。形成了“鎮—村、社區—社、居民小組—網格”的縱向幫帶體系。“這是一條好渠道,消除了老同志和新同志的代溝。”“帶徒”一年多,馬寧有了新感觸,“以前不是不想教年輕人,就是有顧慮,怕出力不討好,也怕有人說閑話,認為我們是"小圈子"。現在有了"導師制",大大方方溝通,關系理順了。”(8月6日 人民網)
童家溪鎮的“導師制”,對新老黨員干部傳幫帶,推陳出新時可以借鑒的。因為無論是黨政機關還是醫院、學校等單位,師徒結對是經常面對的事情,同時結對也必須有成效。對于才踏上工作崗位的年輕黨員干部和公職人員,他們有的是相對豐富的課本知識,有的是工作激情。但是,怎么把學校學到的知識運用于實踐之中呢?這僅僅憑課本知識和熱情是遠遠不夠的,在實踐中不時會碰壁的。年輕干部和公職人員該怎么盡快適應新的崗位呢?
童家溪鎮的“導師制”給這些剛入職的黨員干部和公職人員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拋磚引玉”聊家常、“一針見血”找重點、“先抑后揚”理矛盾。這些工作經,也是剛入職的黨員干部和公職人員不斷學習并深入實踐的工作法,值得推廣。
童家溪的“導師制”分為三步走,第一步是和群眾打成一片。和群眾打成一片就是逐步學著說農民話,慢慢學會干農村事,縮小和大家的距離。對于農村的板凳盡管有灰塵,年輕干部也應主動坐下去,這某種程度上表明你和農民是一類人,彼此沒有距離。慢慢地就和群眾打成一片了。同時,也要逐漸學會和農民蹲在田坎上聊天,坐在街沿邊說話。對于村民反映的問題,年輕干部應跟蹤到底解決,尤其是剛入職的黨員干部,更應如此。對于不合理的訴求,堅決把政策解釋透。
第二步是怎么把群眾的工作做成功,這也是年輕干部要重點學習的精華,師傅引進門,師傅給徒弟做表率。設立“導師制”之后,童家溪鎮配套青年出臺了青年干部導師制考核評價辦法和量化考核指標,包括每月例會、每季度談心談話、每年工作計劃和總結、幫群眾解決實際問題。這些都是值得基層廣泛推崇的好辦法好點子。盧建國說,這是一條小皮鞭,催著老干部好好干呢,以前好多快到年齡的干部,都是坐等退休,現在,得給“徒弟”當榜樣,做表率。工作態度和工作能力,更得趕上來。為了帶好徒弟,不敢當眾發言的老干部把自己先練得能說會道。這也是老有所樂,老有所托,師徒共同進步,這是雙贏的事情,一箭雙雕的措施,值得推廣。面臨退休的老干部,事業上了沒了“前途”,工作上沒了昔日的風風火火,人緣上沒了,集體對于老干部的要求也適當低了一點,尤其是退居二線的老干部,他們經驗豐富,但是體質在衰弱,心里也難免消極,可是“導師制”,讓這一切活起來了,老干部們干勁較之以前更大了。
第三步“導師制”促進了年輕干部的迅速成長,年輕干部積極學習老干部的工作經驗和方法,學習老干部身上的擔當和情懷,以及顧全大局的意識,宏觀調控的能力,謀篇布局的能力,沉穩的能力,低調的能力,謹慎的能力,掌控局面的能力乃至于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這些都是年輕干部學校學不到的。
萬事開頭難,有老干部的鼎力幫助,有年輕干部的虛心學習,相信年輕干部會成長更快,在不久的將來,更多的年輕干部,跟著導師練起來,舞起來,成為各行各業的骨干,為老百姓謀更多的福祉,希望更多的基層工作溝通更加順暢,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讓我們的大中國飛騰得更快,中國夢實現會更近一步,為百年中國夢添磚加瓦,讓人民生活更幸福。
(作者單位:合江縣南灘鎮中學校)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