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國293個村4328位老年人的調查與研究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發展轉型期,農村老齡人口眾多,宗教問題日趨復雜化,正確處理農村老年人宗教問題,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穩定與和諧。那么,目前農村老年人宗教信仰現狀如何?信教群體特征如何?對村莊治理有何影響?2016年,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依托“百村觀察”項目組就“農村老年人宗教信仰”對全國293個村、4328戶老年人進行了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調查顯示:當前一些地區農村老年人宗教信仰現狀呈現出信教途徑集中、受文化程度和健康狀況影響大等特點,對信教老年人的精神滿足、村莊的公益事業有推動作用,但也面臨著信教老人比例高、老年人村莊治理參與度不高的狀況。這些問題需要進行分析和正確對待。
當前農村老年人宗教信仰呈現三大特征
弱勢群體中信教者多
數據顯示,在4328個樣本中,13.22%的農村老人表示有宗教信仰,即每十個老人中就有一位老人信教。從性別來看,女性信教者比重明顯高于男性,男性占比為10.81%,女性占比為17.99%;從年齡來看,高齡老人信教占比最高(14.44%),中齡老人占比最低(12.25%)。就家庭類型而言,空巢老人信教占比相對較高,為17.03%,非空巢老人占10.39%;而從教育水平來看,文盲老人信教比重最大,為17.25%,大專及以上的老人占比最低,為3.23%,前者為后者的5.34倍。
家庭與民族傳統是老年人信教的主因
從老年人信教的原因來看,在551個有效樣本中,家庭與民族傳統、醫病消災與尋求平安、尋求精神寄托是農村老年人信教的三大原因,分別占比60.07%、22.68%、10.71%,合計超過九成,其中家庭與民族傳統影響最大。同時,就漢族與少數民族農村老年人的宗教信仰情況而言,漢族老人信教的比重為10.21%;少數民族老人信教比重達34.51%,明顯高于漢族老人。
另一方面,就老年人信教的途徑而言,在551個有效樣本中,有59.53%的老人因家族傳統信教,因“親朋介紹”、“傳教士引導”、“大眾傳媒”、“宗教場所熏陶”信教的占比依次是23.23%、5.63%、1.63%、9.98%。其中,西部地區因家族傳統信教的占比最高,達80.1%,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各占比58.24%、29.53%。
宗教信仰類型
從信教類型來看,在557位信教老年人中,有60.68%的老年人信仰佛教。信仰基督教、伊斯蘭教、道教的老年人占比依次為17.41%、12.21%、3.06%。進一步分析不同地區的信教類型分布,東部地區以佛教為重,信仰佛教的農村老年人占比為76.22%;中部地區,以佛教(51.32%)和基督教(37.50%)為主;西部地區則以佛教(54.09%)和伊斯蘭教(25.91%)為主。
宗教信仰對農村老年人身心的影響
認為信教有利于身體健康
考察信教對老年人身體健康的影響情況,在555個有效樣本中,占比58.38%的老年人認為信教有利于身體健康,認為對身體健康“沒什么影響”和“不利于身體健康”的老人分別占比41.08%和0.54%。
由此可知,多數信教老人認為信教利于身體健康,通過宗教信仰從心理上減輕病痛和滿足健康需求是老年人信仰宗教的重要動機之一。
認為信教能得到精神滿足
分析農村老年人信教對其精神滿足情況的影響,數據顯示,在555個有效樣本中,占比82.70%的信教老年人認為信教后內心更有安全感,1.62%的老人認為沒有增加安全感,15.68%的老人認為“沒什么感覺”。其中,占比73.96%的信教老年人認為信教提高了自己對生活的滿意度和幸福感,6.33%的老人認為沒有提高,19.71%的回答“不清楚”。
由上發現,信教老人認為信教有助于其精神滿足,可能與當前農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未得到充分滿足而產生,需要政府與社會進一步豐富農村文化建設。
宗教信仰對村莊治理的影響
信教老人參與村莊公益的狀況
從老年人關注村莊公益的情況來看,表示“經常幫助”村內窮苦人的信教老人占23.60%,“偶爾幫助”的占50.70%;而不信教老人“經常幫助”和“偶爾幫助”村內窮苦人的分別占比13.80%和52.20%。表示“非常愿意”和“比較愿意”參與村莊公益活動的信教老人共占58.40%;非信教老人“非常愿意”和“比較愿意”參與公益活動的占比合計47.21%,低于前者同項11.19%。出現這種狀況,有眾多原因,尚需進一步調查分析。
信教老人對村莊公共事務的關心程度
在村莊管理事務方面,在4325個有效樣本中,有超過四成(43.38%)的老人愿意在平時聊天時談論村莊管理事務。其中,信教老人該項占比為32.69%,非信教老人占比45%,后者高于前者12.31%。
就村莊治理與建設展開調查發現,48.54%的老人表示會與其他村民就村莊治理與建設展開交流,占比近五成。其中,信教老人占比38.70%,不足四成;非信教老人占比為50.04%,明顯高于前者。
信教老人對村莊選舉的關注情況
從農村老人對村委會選舉的參與度來看,在4319個有效樣本中,對村委會選舉“非常關心”(16.73%)和“比較關心”(29.99%)的老人共占比46.72%。其中,非信教老人回答“非常關心”和“比較關心”占比為17.09%、30.64%,共占47.73%,高于信教老人(40.04%)同項7.69%。
進一步分析發現,信教老人年齡越大,對村委會選舉的關注度越低:低齡老人回答“非常關心”和“比較關心”分別為17.26%、26.06%,共43.32%,占比最高;中齡老人該項占比為42.10%;高齡老人此項占比最低,為26.37%。
科學引導農村老年人宗教信仰健康發展
數據顯示,當前農村老年人的信教比重較高,信教老人對于村莊治理的參與度較低。因此如何科學引導老年人認識宗教,充分提高信教老人對社會管理的關注。
提高宗教管理能力,引導老年人理性信教
一是抓好基層干部隊伍的建設,提高他們對宗教工作重要性的認識。要及時了解老年人信教的原因,掌握村莊宗教活動情況,有針對性地做好宗教管理和引導作用。二是加強對宗教活動的管理,一方面通過科學引導信教老人在政策范圍內開展合法的宗教活動,另一方面,幫助老人科學理解合法宗教活動的含義和內容、正確區分宗教與封建迷信的不同內涵;三是創新文化活動形式,根據地方文化和民族特色創新文化活動的內容和方式,尋找老人易于接受、易于理解的文化活動,潛移默化地引導老人,理性參與宗教活動。
完善養老服務體系,滿足老年人養老需求
一方面,完善政府服務的內容。老年人信教的原因與社會養老服務的不足有密切關系,因而需要政府進一步完善農村養老服務。可結合各地農村的特色,整合包括宗教組織在內的各種養老資源,滿足老年人多方面的養老服務需求,解決老人實際困難,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質量。另一方面,引入社會服務的力量。可通過政策支持、財政補助等方式,鼓勵社會力量進入農村養老服務領域;通過市場的良性競爭,為老年人提供高質量的義工服務、照料服務等內容,使其成為向農村老年人提供日常服務的主體之一,從而進一步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提高老年人保障水平
第一,健全農村養老保險制度。針對農村老人,確定合理的養老金水平與發放機制。進一步擴大養老保險的覆蓋面,通過“兜底式”的養老保險讓老人獲得安全感。第二,加大對農村老人的醫療投入。數據顯示,超過兩成的老人因“因病消災”而信教,因而需加大其就醫報銷比例,簡化老人就醫流程,并通過家庭醫生上門檢查、村莊免費體檢等方式讓老人能夠“看得了”病。第三,完善農村老人優待制度。根據老人的年齡差異,適當提高補貼金額,對高齡老人的補貼還應包括醫療補助等內容。針對自理生活有難度的老人,則定期安排志愿者到家中打掃衛生、進行心理治療等。
豐富村莊參與平臺,激發老年人參與熱情
首先,以平臺“幫”老。通過村莊老年人對話平臺,及時了解老年人群體的各種生活與政治需求。對于老年人反映的問題應及時有效地解決,以此激發信教老年人的參與積極性。其次,以活動“引”老。探索農村老年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徑、新方法。鼓勵老人參加志愿服務隊等,讓老人參與到村莊治理中。發揮老人互助作用,將身體健康、年齡較小的“青老”組織起來,成立老年人義工隊,為村里的其他老人提供自助式服務。
(作者系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社會科學報》第1573期第2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