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是個多民族的省份,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三湘四水之間,散落著許許多多少數民族特色村鎮。這些多姿多彩的少數民族特色村鎮,既是民族地區群眾賴以棲息的生活家園,也是民族地區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資源依托。多年來,湖南緊緊圍繞“民族特色”做文章,立足少數民族特色村鎮的“小平臺”,構建民族地區精準扶貧的“大格局”,通過“少數民族特色村鎮+”的帶動和輻射,推進民族地區加快精準脫貧步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十二五”以來,全省共整合各類資金200多億元用于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建設,高標準建設了一批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其中58個被國家民委命名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32個被評為“湖南省最美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在“十三五”期間,湖南對全省具有較高保護和開發價值的2000多個少數民族特色村鎮開展基礎性保護工作,并在全省范圍內重點保護和發展200個左右少數民族特色村鎮,打造民族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升級版”和全面小康建設的“樣版工程”。目前,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已成為倍受民族地區干部群眾關注和歡迎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
抓特色民居保護,促進民族地區民生改善
特色民居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沉淀,是少數民族文化習俗的高度濃縮,更是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重要資源。湖南把特色民居的保護和建設放在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工作的首要位置來抓。
一是規劃先行,做好頂層設計。“十二五”以來,省委、省政府及省直相關部門下發的關于少數民族特色村鎮、美麗鄉村和中國傳統村落等一系列文件中,把規劃作為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建設的前置程序,沒有規劃或規劃執行不力的,不安排資金項目;規劃做得好且執行到位的,優先安排資金項目。制定了《湖南省少數民族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和《湖南省少數民族特色村鎮保護與發展“十三五”規劃》,全省24個民族縣也相繼制定了少數民族特色村鎮保護與發展整體規劃。所有投資打造的少數民族特色村鎮都對民居風格和特質進行了具體規劃設計,有效防止在村鎮建設中出現粗制濫造和盲目抄襲造成的“千寨一面”。
二是分類指導,打造民族特色亮點。堅持把“民族特色”作為民居改造和建設的首要原則。對具有歷史和人文價值的民居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搶救保護,對一般性民族民居按保留民族傳統特色、適應現代生活的原則進行裝飾改造,對缺乏民族特色的建筑進行飾面改造,凸顯民族風格。“十二五”期間,全省共投入資金81.5億元,保護、改造和新建民居12.2萬棟,其中保護和改造9.7萬棟,新建2.5萬棟。根據國家民委組織編寫的少數民族民居樣式,對各世居少數民族民居改造進行分類指導,要求各地在保護修繕中突出民族特色,在改造建設中融入民族元素,充分展現各民族最鮮明的建筑特點,如土家族的吊腳樓、苗族的“吞口屋”、侗族鼓樓和風雨橋、瑤族的“瑤家吊腳樓”、白族的“三坊一照壁”等。城步苗族自治縣長安營鎮大寨村被授予“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后,按照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規劃的要求,對村莊進行保護性改造,既保持了原生態風貌,又提高了村寨的品味。獨特的民族風情,吸引了大量游客。一位北京的游客在博客中寫到:“在這里,你真的可以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找得到兒時的記憶!”
三是關注民生,讓群眾共享發展成果。堅持把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作為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特色民居保護改造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緊密結合起來,以建設生態宜居家園為目標,以農村危房改造、安全飲水、路網建設、河道整治、改水改廁、環境保護、電網改造升級、信息化水平提升等為重點,大力改善民族地區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十二五”期間,全省共投入資金80億元,用于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基礎設施建設等民生工程,深受民族地區各族群眾歡迎。長沙市開福區漢回村“十二五”期間先后投入資金8000多萬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道路硬化、路燈亮化、河塘凈化、村莊綠化、家園美化”,成功地創建國家3A級旅游景區,先后獲得了“湖南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點”、“湖南省特色旅游名村”等稱號。
抓特色產業開發,增強民族地區發展動能
依托資源優勢,狠抓民族文化旅游、特色農業、民族手工藝品等特色產業的扶持、培育和發展,初步形成了以民族文化旅游產業為龍頭,帶動中藥材、茶葉、林果業、民族手工藝品等特色產業發展的良好局面。
一是著力培育民族文化旅游產業,搶占全域旅游時代的新高地。在《湖南省旅游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中,民族地區24個縣(市區)有22個進入了旅游資源開發重點縣,29個少數民族特色小鎮進入特色旅游小鎮籠子;《湖南省“十三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明確將大湘西板塊建設成為全省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2016年9月出臺的《關于實施鄉村旅游精準扶貧工程的意見》,將50個少數民族特色村鎮納入鄉村旅游精準扶貧工程范圍,822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進入國家旅游局、國家發改委等12部委確定的全國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名單。為規范民族客棧建設標準,促進鄉村旅游業的提檔升級,湖南率先制定了《民族客棧標準》,填補了湖南民族類地方標準的空白,為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鎮發展鄉村旅游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范本。為搶占全域旅游時代的先機,瞄準旅游市場,把少數民族特色村鎮作為旅游景區來規劃建設,把民族文化生態旅游作為民族地區戰略性支柱產業來培育打造,以少數民族特色村鎮為基礎,著力構建民族地區重要旅游精品線上的點、線、圈,促進民族地區旅游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目前,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已成為城市居民節假日旅游休閑的好去處,外地游客體驗湖南民族風情的新選擇。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抽樣調查的72個特色村鎮共接待各類游客795.94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51062.8萬元,與2011年接待人數272.86萬人次,實現收入15551萬元相比,分別增長2.9、3.3倍。2016年,全省各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共接待各類游客380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2億元。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三鍬鄉地筍苗寨,依托濃郁的民俗風情、優美的生態風景和獨特的民居建筑,整合各類資金1.5億元,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迅速成為全縣旅游產業的龍頭、全省少數民族特色村鎮旅游的知名品牌。自2011年以來,地筍苗寨已接待各類游客35萬多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億多元,當地群眾通過生態文化旅游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
二是大力發展特色生態農業,探索“四跟四走”產業扶貧新模式。以少數民族發展資金和財政扶貧資金為引導,充分利用少數民族特色村鎮的自然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生態農業,加快推進扶貧開發。十八洞村是湘西州花垣縣的一個特困村,也是一個苗族文化底蘊十分深厚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2011年成為省民委的扶貧聯系點后,按照“民族特色與自然生態協調統一”的原則,堅持“基礎設施先行,生態農業與旅游產業齊頭并進”的發展思路,脫貧攻堅步伐不斷加快。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十八洞村考察,提出了“精準扶貧”重要思想。幾年來,十八洞村以習近平總書記對少數民族貧困群眾的深切關懷為動力,依托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建設,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殖、特色鄉村旅游等產業,2016年全村人均收入達5000元以上,實現整村脫貧。同時,積極探索“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新路子,推動“四跟四走”產業扶貧新模式,在龍頭企業和當地能人的帶領下,精準脫貧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據抽樣調查,全省72個特色村鎮共成立209個專業合作社、各類加工企業390余家,2015年末實現養殖業產值25943.5萬元,種植業規模達13.5萬畝,產值22354.3萬元,其他特色產業產值27646.8萬元,特色產業較2011年同比增幅達到161.5%,年均增長32.1%。高效特色產業成為民族地區群眾致富脫貧的重要抓手,資源優勢逐漸轉化為發展優勢。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湖南代表團討論時對湖南的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湖南探索的產業扶貧‘四跟四走’的路子,即‘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項目走,產業項目跟著市場走’,要落實好。”
三是重點扶持傳統手工藝品,撬動傳統領域新業態。以少數民族特色村鎮為平臺,大力開展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品保護與發展工作,支持具有濃郁民族風情和地方文化特色的手工藝品及旅游紀念品發展,重點支持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認證的手工藝品特別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培植傳統領域的新業態,推進民族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創新。近年來,各級各部門累計投入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品保護與發展項目引導資金7000余萬元,幫助扶持了52個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品保護與創意發展項目,重點支持了蠟染、制銀、雕刻、侗錦、苗繡、瑤繡、西蘭卡普等民族手工藝品的傳承和創新發展。目前,全省共有民族手工藝品企業及作坊2100余家,年產值12億元。首批“湖南最美少數民族特色村鎮” 龍山縣里耶鎮撈車河村,以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建設為契機,大力培養織錦工藝人才,發展土家織錦產業,全村從事土家織錦的近200人,產品銷往10多個國家和地區,形成了“家家有織機,戶戶有織女”獨特景觀,吸引了中央民族大學等10多所大學的教學基地前來落戶。
抓特色文化傳承,共建民族地區精神家園
特色文化是少數民族特色村鎮的重要內涵,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湖南把保護、傳承和弘揚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作為少數民族特色村鎮保護與發展的重要工作來抓,有力地促進了民族地區的共有精神家園建設。
一是大力保護民族文化資源,精心呵護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把民族文化保護作為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工作的重要內容,組織有關專家學者、相關部門工作人員,深入少數民族特色村鎮開展民族文化資源普查;根據輕重緩急確定保護重點,制定保護方案;建立文化活動中心等場所,完善相關設施,成立表演團隊,促進保護和傳承;加強民族文化立法保護,除在自治條例中對民族文化保護與發展作出規定外,省人大還審議通過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條例》、《通道侗族自治縣侗族文化村寨保護條例》等單行條例,促進了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的保護。隆回縣虎形山崇木凼村是花瑤居住最集中、花瑤文化氛圍最濃郁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擁有花瑤挑花和嗚哇山歌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花瑤婚俗和討暸皈2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花瑤山歌1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崇木凼村成立了花瑤挑花傳習所和花瑤挑花合作社,每年舉辦討暸皈活動、嗚哇山歌大賽、“花瑤之星”選拔賽等一系列民族文化活動,既保護了民族文化資源,又活躍了各族群眾的文化生活,成為有內涵、有品位,深受當地群眾喜愛、外地游客神往的魅力瑤寨。
二是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資源,精心打造民族文化知名品牌。在充分挖掘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優秀傳統文化上下功夫,不斷拓展和豐富少數民族建筑文化、歌舞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節日文化的內涵,尋找民族文化保護與民族經濟發展的契合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近年來,在全省民族地區扶持了41個民族民間藝術團體,33個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建有自己的展演中心,359個少數民族特色村鎮有自己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表演節目。著重打造了張家界國際山歌節、吉首鼓文化節、城步“六月六”歌會、通道大戊梁歌會等四大全省性民族文化節慶活動。同時,著力打造民族文化精品和品牌,堅持走文化與經濟互相促進、融合發展之路,精心創作了《魅力湘西》《天門狐仙》《煙雨鳳凰》等大型舞臺劇和實景大戲。其中,張家界《魅力湘西》自成功推出以來,已累計接待中外游客600多萬人次,位列全國三甲。2015年,全年接待量達103萬人次,年產值達2.5億元;每3個來張家界的旅游觀光客,就有1人觀看過《魅力湘西》,入境觀看比例居全國首位。先后獲得了“中國文化品牌30強”、“中國旅游演藝票房十強”、“湖南省民族文化傳承示范基地”、“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等榮譽。原創節目《追愛》榮登2012央視龍年春晚,展示了大湘西璀璨的民族文化。
三是著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作為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建設的重要內容,全力構建少數民族特色村鎮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良好格局。目前,少數民族特色村鎮中有3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2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19個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湖南民族地區有光榮的革命傳統,進入省項目庫的500個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全部在革命老區。通道侗族自治縣縣溪鎮是中國工農紅軍“通道轉兵” 的歷史見證地,流傳著許多侗鄉人民擁戴紅軍的動人故事。近年來,各級各部門共整合各種資金5.5億元,修建了紅軍街、紅軍橋和紅軍堤等紀念工程,對通道轉兵紀念館進行了擴陳提質,以紅色文化帶動全縣旅游產業發展。2016年,全縣旅游總收入達13.1億元,被評為全國最佳休閑旅游縣和國家全域旅游試點縣。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村,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講述的“半條被子”故事的發生地。為了充分挖掘這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深厚的紅色歷史文化,使民族文化與紅色文化相得益彰,省里已確定在該村舉辦全省紅色旅游節,并籌集資金項目,加快建設進度,力爭在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講好“半條被子”的故事,助推全面小康建設和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
抓特殊人才培養,強化民族地區人才支撐
著力解決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建設人才匱乏問題,采取引導和激勵措施,留住和培養本土特殊人才,大力引進民族地區亟需的新型人才。
一是注重保護非遺傳承人才,夯實民族文化傳承發展根基。出臺了《湖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辦法》,明確各級政府要將非遺文化特別是非遺文化傳承人保護列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相關保護和補助經費列入財政預算,確保非遺項目在傳承人的引領下,實現“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目前,全省99項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中少數民族項目占44項;省級324項非遺保護項目中,少數民族項目146項。據對72個“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和“湖南省最美及美麗少數民族特色村鎮”的調查,目前,有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共有795人,其中國家級67人、省級728人;60歲以上人數144人,占18.1%;30歲以下281人,占35.3%,呈現出非遺傳承人才后繼有人的良好勢頭。
二是大力培植鄉村急需人才,造就高素質的基層人才隊伍。切實加強民族地區基層組織建設,根據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建設需要配強配優鄉(鎮)、村(社區)領導班子;每年舉辦1至3期民族鄉(鎮)黨委書記或鄉(鎮)長、少數民族特色村鎮書記或主任及相關人員培訓班,組織他們到中央民族干部學院培訓,到發達地區考察美麗鄉村建設和旅游觀光農業等項目,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拓寬視野,提高素質。制定了《關于對武陵山片區農村基層教育衛生人才發展提供重點支持的若干意見》等政策文件,采取激勵措施支持行業人才隊伍建設,切實解決民族地區人才不愿去、進不去、留不住的問題;各有關市(州)、縣(市區)也制定了相應的政策,采取了相應的措施。湘西州出臺了《引進高層次人才工作暫行辦法》和《引進高層次人才工作實施細則(試行)》,啟動公開選拔高學歷優秀人才“五年計劃”,共引進429名全日制博士、碩士研究生,為民族地區科學發展儲備了一批急需的戰略性專業人才。據對72個少數民族特色村鎮的調查,“十二五”期間,共有59名大學生村官在這些村擔任黨支部第一書記, 206名科技人才、928名教師、377名醫療衛生人員扎根基層,為民族地區發展奉獻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三是積極引進市場人才,激發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的內在活力。引進外來人才共同創業。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廣泛開展招商引資活動,引進戰略合作伙伴,共同開發少數民族特色村鎮的旅游、生態農業和民族文化資源,推動民族地區特色產業發展。目前,全省各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引進的各類企業達859家;動員當地能人回鄉創業。制定鼓勵措施,充分利用少數民族的家鄉情結,動員本地在外經商辦企業的致富能人回到家鄉,發展特色產業,做群眾脫貧致富的帶頭人。全省各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回鄉創業的本土企業家或商界能人達1247位。吉首市矮寨鎮坪朗村石清香、龍山縣洗車河鎮外牙龍村田邦文被確定為全國“能人帶戶”旅游扶貧示范項目;扶持本地群眾自主創業。通過扶貧資金和專項貸款,支持本地群眾組建專業合作社,依托資源優勢就近創業。沅陵縣借母溪鄉鄉村旅游農家樂扶貧合作社、桑植縣洪家關鄉萬寶山茶業有限公司(合作社)被確定為全國“合作社+農戶”旅游扶貧示范項目。麻陽苗族自治縣譚家寨鄉楠木橋村在各級各部門支持下,流轉土地5100余畝,創建了“大學生村官創業園”和“扶貧產業園”,覆蓋貧困人口644戶,直接受益2383人,被國家民委授予“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稱號。
抓特殊政策驅動,推動民族地區可持續發展
立足中部省份的定位,抓好少數民族特色村鎮政策貫徹落實和創新發展。
一是狠抓政策落實,為少數民族特色村鎮發展提供持久動力。少數民族特色村鎮的政策涵蓋了國家民委關于少數民族特色村鎮的相關政策、武陵山片區政策、西部大開發政策、中央部委相關政策,是一個比較完整的政策體系。為了貫徹落實好這些政策,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規,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組織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檢查督查,相關市(州)、縣(市區)也制定了相應的政策文件。2009年以來,省級層面下發的涉及少數民族特色村鎮的文件達50多個,各市(州)、縣(市區)制定的文件達100多個。在財力趨緊的情況下,省財政設立了2000萬元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專項資金,并隨著工作的發展逐年增加。根據省里的要求,大多數市(州)和縣(市區)都設立了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專項資金。郴州市明確要加大特色村鎮建設投入力度,從2014年起,市財政每年預算安排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專項資金100萬元 。
二是狠抓資源整合,形成協同配合齊抓共管的良性發展格局。在整合內部資源方面,把少數民族特色村鎮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結合起來,以少數民族特色村鎮為平臺,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促進少數民族特色村鎮發展;把少數民族特色村鎮與民族文化傳承基地結合起來,將少數民族特色村鎮作為民族文化保護和發展的重要基地,用民族文化軟實力轉化為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建設的硬實力;把少數民族特色村鎮與建設扶貧結合起來,用少數民族特色村鎮推動建設扶貧,以建設扶貧促進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建設;把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和民貿民品政策結合起來,用民貿民品政策推動少數民族特色村鎮發展,以少數民族特色村鎮促進民貿民品工作的開展。在整合部門資源方面,按照“統一規劃、集中使用、用途不變、各負其責、優勢互補、形成合力”的原則,以少數民族特色村鎮規劃為統領,以少數民族發展資金為引導,積極整合發改、財政、國土、城建、文化、旅游等部門的資源,全力推進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建設。如注重把少數民族特色村鎮與美麗鄉村建設結合起來,用少數民族特色村鎮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引領美麗鄉村建設;把少數民族特色村鎮與民族地區農村危改結合起來,用少數民族特色村鎮規范危房改造,提高危房改造的社會價值;把少數民族特色村鎮與文物保護結合起來,通過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加強文物保護,提高群眾參與文物保護的積極性;把少數民族特色村鎮與中國傳統村落結合起來,用少數民族特色村鎮促進中國傳統村落建設,突出中國傳統村落的民族特色。
三是狠抓機制創新,不斷開創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工作新局面。建立健全“湖南最美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和“湖南省少數民族特色村鎮攝影攝像大獎賽”評選活動的常態機制,對少數民族特色村鎮進行集中宣傳,擴大知名度和美譽度,打造少數民族特色村鎮知名品牌。“湖南最美少數民族特色村鎮”評選活動已舉行了3屆,共推選出32個“湖南最美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和28個“湖南美麗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凡入選少數民族特色村鎮,除由省里授牌外,省主流媒體全程參與宣傳報導,參與組織的省直10個單位還給予資金項目支持,極大地提高了各族群眾的參與熱情,擴大了少數民族特色村鎮的知名度。完善少數民族特色村鎮星級景區申報和獎扶機制。凡申報成功的,除旅游部門進行授牌和在市場推廣方面給予支持外,新聞部門在品牌打造方面加大宣傳力度,省民宗委等部門在資金項目安排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省民宗委將與省旅發委聯合下發文件,對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創星級景區給予政策性扶持。目前,全省少數民族特色村鎮中,已擁有4A級景區4家,3A級景區25家,還有10多個村鎮正在創建4A級景區、50多個村鎮正在創建3A級景區,形成了“景區+鄉村”的疊加效應,促進了少數民族特色村鎮與旅游市場的無縫對接。實施少數民族特色村鎮示范帶和精品旅游線路建設工程。組織協調各級各部門的力量,對湘西土家族苗族特色村鎮示范帶、懷化和邵陽苗族侗族特色村鎮示范帶、張家界和常德白族土家族特色村鎮示范帶、永州和郴州瑤族特色村鎮示范帶建設進行支持幫助,初步在全省形成了一批自然環境優美、民族特色鮮明、民族文化濃郁的少數民族特色村鎮旅游精品線路。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研究與決策》2017年第7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