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熱點話題 > 農業供給側

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農業可持續發展

[ 作者:郭東坡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2-15 錄入:吳玲香 ]

改革開放以來指導三農工作的第18份中央一號文件27日由新華社受權發布。文件指出,把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增進農民福祉作為農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用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新難題,厚植農業農村發展優勢,加大創新驅動力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據相關報道:2016中央一號文件發布 以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新難題)

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來,農產品供求關系由偏緊向偏松轉變也越來越明顯,農產品市場價格結束了以前連續多年明顯上漲的階段。比如,糧食面臨產量高、庫存高和進口規模大等供給偏多的新難題。受供求關系變化決定性影響,農產品市場價格運行雖然繼續波動,但總體上越來越多的農產品市場價格開始下跌。等等。在這種情況下,要加強現代農業基礎建設,實現農業脫胎換骨,保障農產品供給和口糧安全,我們迫切需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對于確保億萬農民邁入全面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催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過去,當面對國際農產品市場過度競爭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強調國內農產品供給自給率,希望通過包括關稅的和非關稅的邊境措施來限制進口。新形勢下,這一思路明顯走入了死胡同。要提高國內農業生產能力,提高農業的國際競爭力,我們必須盡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放棄政府對農產品市場運行的直接干預,把農產品供給交給市場來決定,使供給側轉向需求側,從而促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走出在國際競爭、資源環境壓力和農產品消費結構升級背景下我國農業發展的新路子。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加快農業轉型升級。投入高、產出低、不安全,而且價格高,是目前我國農產品參與國際農產品市場競爭的劣勢。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入手,讓農產品供給者改變單純局限于農業生產的傳統做法,將一、二、三產業融合,推進電子商務和物聯網發展,延長農產品供給產業鏈。將最大限度地優化產品結構、生產結構、產業結構和生產力布局,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營銷,使農業向深層次、多層次邁進。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守好國家糧食安全這條底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農業結構性改革的基本底線,要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就必須充分發揮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在結構性改革中的引領作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政策,實行價補分開,價格由市場形成,農民由政府補貼,讓農民分享成果;將使農產品供給更加有利于資源優勢發揮、生態環境保護,更好地滿足農業轉型發展的需要,努力實現更有效率效益、更可持續的供給,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夯實基礎。

因此,我們應深入領會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從長遠著眼、從眼前入手,以市場化、國際化、生態化的發展思路和戰略謀劃現代農業發展,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破解農業發展難題,推動農業闖關過坎,牽好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牛鼻子,實現農產品供求由低水平平衡向高水平平衡的躍升。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齊魯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欧洲日本专区 | 综合欧美日韩一区二区 | 日本在亚洲A在线观看 | 日本性爱一二三区 | 日本精品专区在线 | 网站不卡在线观看资源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