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農業結構調整基層調查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發展理念洗禮更是改革實踐創新。浙江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按照“做穩戰略產業、做美畜牧產業、做強特色產業、做亮新興產業”的思路,努力實現“提質增效轉方式,穩糧增收可持續”,農業轉型升級步伐明顯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踐正在推向深入。最近,農業部赴浙江省調查組在結合省情、農情對農業結構改革實踐面上了解的基礎上,選取浙西山區常山縣和杭嘉湖地區桐廬縣、德清縣、安吉縣進行了實地調研。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亮點紛呈
一、做穩戰略產業,切實承擔起糧食主銷區自身的糧食生產責任
調整農業結構絕不是放松或削弱糧食生產。浙江2015年糧食播種面積達到1916萬畝,創近六年來最高,總產保持在75億公斤以上。早稻單產連續四年居全國第一。2016年深入實施穩面增產和綠色增效行動,糧食生產目標是播種面積1950萬畝、總產量80億公斤。
2010年以來,浙江把推進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作為穩糧增產的重大舉措。2016年要新建糧食生產功能區70萬畝,新啟動一批市縣級糧食生產功能區提升項目,并將糧食生產功能區全部劃入永久基本農田示范區,實行最嚴格保護,通過依靠科技、增加投入、完善設施、長久保護、強化管理,使糧食生產功能區成為糧食穩產高效模式的示范區、先進適用技術推廣的應用區、統一服務的先行區。
桐廬縣是杭州市糧食功能區建設示范樣板,建成糧食生產功能區104個、總面積6.98萬畝。通過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全縣水稻單產提升2%,推廣“千斤糧、百斤魚、萬元錢”高產高效種植新模式8000畝。
二、做美畜牧產業,保生態、保安全、保供給和促增收協調發展
當前浙江畜牧業轉型升級已呈破竹之勢。2013年以來,深入推進畜禽養殖污染綜合整治,大量養殖場戶被“關停并轉”,全省調減生豬存欄780萬頭。整治生豬業的同時,實施湖羊、“兩頭烏”豬、蜜蜂、兔產業等特色產業振興計劃,全省湖羊存欄量增長11.05%;蜂王漿、蜂花粉等產量位居全國前列,全省養蜂產值達11億元。
浙江省扎實推進美麗生態牧場和整建制美麗生態畜牧業示范縣建設。今年要推出200家以上美麗生態牧場,建成12個整建制美麗生態畜牧業示范縣。“十三五”期間培育1000家美麗生態牧場、提升10000家美麗生態牧場、建成20個美麗生態畜牧業示范縣。
此外,浙江還加大力度推進農牧對接。桐廬縣萬強農場是浙江省高效生態牧業典范,建成了經濟效益穩固、社會效益明顯、生態效益突出的省級萬頭生豬精品園,為周邊地區壯大生豬和水果生產起到了良好示范帶動作用。
三、做強特色產業,全面實施區域特色精品農業發展行動
浙江立足資源稟賦優勢,在“優、特、高、深”上下功夫,做大做強做精特色產業。重點實施水果、茶葉、食用菌、中藥材等提升發展行動計劃,實現品種顯著優化、品質大幅提高、品牌趨向高端、產業鏈全面延伸,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路推進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
常山縣是“中國胡柚之鄉”。在全國柑橘總體產能過剩背景下,常山胡柚這些年也出現“賣難”。據調查,胡柚“賣難”有兩大主因:一是生產經營體制落后,橘園零散化。二是生產經營主體羸弱,趨于兼業化、老齡化。針對這些問題,常山縣積極動員散戶流轉土地,引導鼓勵龍頭企業S、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以承包、長期轉讓、入股分紅等方式流轉胡柚園,集聚先進生產要素,推進胡柚規模化經營。截至今年4月,就有12260畝分散的橘園流轉到了大戶、合作社進行提升改造。去冬今春,罕見的嚴寒讓全縣近七成胡柚受災減產、三成絕收,滯銷、凍害雙重危機深刻暴露了產業發展的短板。常山縣從供給端入手去過剩產能,全面實施胡柚產業振興發展行動計劃,促進胡柚全產業鏈轉型升級。2016年要淘汰“三低”桔園1.2萬畝,品種改良及新品種推廣1200畝以上。目前已培育胡柚庭農場180多家,發展胡柚專賣店20家。
四、做亮新興產業,致力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是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浙江大力發展時尚農業、創意農業、休閑農業等新興產業,孕育催生出越來越多“農業+旅游”、“農業+健康”等一二三產融合的新業態、新亮點。“十二五”期間,休閑旅游呈爆發式增長態勢,全省創建省級農家樂重點縣11個。2015年,全省農家樂接待游客2.1億人次,休閑觀光農業產值227億元。
2005年以來,安吉縣堅持實施“生態立縣”戰略,建設成為全國首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全國生態農業建設先進縣等,一二三產業結構比由2010年的11.5∶50.5∶38調整到2015年底的8∶47∶45。德清縣是國家級生態縣,目前全縣擁有不同模式的“農家樂”、“洋家樂”350余家。
浙江還大力開展“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培育超億元農產品電商企業5家、超千萬元農產品電商企業45家,累計建成300個農業物聯網示范點。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功經驗
一是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建設與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樹立起全國樣板。以治理和修復農業生態環境為重點,從根本上破解農業資源環境“緊箍咒”的制約,探索經濟發達地區生產生態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作為全國唯一的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試點省,構筑完善產業布局生態、資源利用高效、生產清潔安全、環境持續改善的發展體系,強調落實主體責任,啟動農業生態與農村環境污染防控監管長效機制建設。先后出臺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辦法等相關法規30多個,選擇40個市縣整建制推進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建設。始終堅守生態環保這條底線,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推進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實行畜禽養殖環境準入制度,建立畜禽養殖污染網格化管理和動態巡查機制,畜禽養殖污染和死亡動物無害化處理兩條“軟肋”基本破解。構建政策支持、技術支撐、齊抓共管“三大體系”,不斷鞏固“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成果,持續推進農業水、氣、土綜合治理,到2017年完成“一控兩減四基本”目標,到2020年建立全省域范圍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制度體系和長效機制。
二是創建并推進農業“兩區”建設,“兩區”建設經驗在全國推廣。創建糧食生產功能區和現代農業園區,是浙江在2010年啟動的重大舉措。以“兩區”為主平臺,集聚政策、資源、資金、技術,創新管理體制機制等,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加快現代農業發展,著力打造糧食生產和現代農業的先行區、示范區和引領區。5年來,建成糧食生產功能區7886個、676萬畝,現代農業園區818個、516萬畝。農業“兩區”富了農民錢袋子,也鼓了浙江的米袋子,“兩區”產出水平比周邊地區平均高出20%。“兩區”建設寫入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在全國推廣。
三是走綠色高效的農業現代化道路,“綠富美”成為浙江農業“金名片”。浙江省牢牢把握生態優勢就是發展的根本優勢,生態文明、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綠富美”成為浙江現代農業與美麗鄉村建設的“金名片”。生態治理不僅治理出“山清水秀”的美景,也治理出了無限商機,“綠水青山”生態資源有效轉化為綠色經濟生態資本。“十二五”期間,浙江農民收入年均增長11%以上,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連續30年位居全國各省區第一。到2020年浙江將建成高效生態、特色精品、安全放心的綠色農業強省,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四是踐行開放發展理念,變“浙江農業”為“浙江人農業”。突出外向發展,積極推進農業走出去,運用好省外乃至國外的資源和市場,著力培育對外合作新格局。鼓勵企業、合作社和專業大戶“走出去”,到省外、境外建糧食、生豬、水果、蠶桑等生產基地。據不完全統計,全省現有1200多家農業企業、40多萬農戶在省外建立各類農產品生產基地2400多萬畝,等于在省外新建了一個“浙江農業”。
五是重視引入工商資本,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浙江通過積極組織開展招商引資和項目對接,引進工商資本、民間資本以至外資投資開發適合企業化經營的農業項目,扶強扶大農業龍頭企業。2010~2014年,全省工商資本投資現代農業已經超過500億元。2015年常山縣引進了12個億元以上、9個5000萬以上的農業投資項目。浙江天子股份有限公司正籌劃建設3萬畝常山胡柚標準化園。
六是健全農業支持保護體系,促進金融保險服務現代農業。金融保險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支撐。據了解,2015年浙江省安排財政資金50億元建立農業基金,其中的農業產業基金5億元,加上社會資本等籌資20億元,藉此撬動金融資本,放大效應可達十倍以上。浙江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高,對農業金融保險需求強烈,同時地方金融創新十分活躍。調查發現,圍繞破解死亡動物無害化處理“軟肋”,浙江率先在全國創新實施生豬保險與無害化處理聯動模式,促進畜牧業金融保險和社會化服務。2009年創始于常山縣的種糧大戶糧食訂單質押貸款,有效破解了種糧大戶融資難問題,被種糧大戶稱作是是糧農的“及時雨”。
農業結構調整中的現實問題
一是在加速解決養殖業廢棄物污染問題的同時,生豬養殖大量調減后調入量增加可能帶來疫病風險與供給安全問題。浙江屬于南方水網地區生豬養殖重點調整省份,生豬存欄已從歷史最高時期2000多萬頭減少為目前700多萬頭。在考慮到環境承載量的前提下,應更為科學合理地規劃適度規模、無污染的、健康可持續的畜牧業。
二是推進農業結構調整進程中可能出現的非糧化、非農化跡象值得重視。從浙西山區到杭嘉湖地區,調查組走訪的四個縣對工商資本投入現代農業調查表明,從事糧食生產的幾乎沒有,主要以附加值高的養殖業和果蔬、花卉種植及加工為主,還有相當一部分項目,游走于“非農化”的邊緣。
三是處理好發展“大眾農業”與“精致農業”的關系值得研究。農業供給側改革促進了精致農業發展和高端農產品供給。現階段推進農業結構變革創新,發展“大眾農業”與“精致農業”要結合好,應該以專業合作社發展“大眾農業”確保主體市場供應,同時支持工商資本發展“精致農業”主攻高端消費。
四是在產業融合中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程度有待增強。據調查,部分龍頭企業與農民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尚未建立,帶動本地農民增收的作用不明顯,農戶難以分享更多的二、三產業利潤。要重視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企業、合作社、農戶之間真正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
作者單位:農業部赴浙江省調查組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2016年07月30日 03 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