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實發展生態農業,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十三五”期間迫切需要破解的重大問題之一。
第一,從戰略層面,切實重視生態農業的發展。加強科學的頂層設計,制定生態農業發展的路線圖,確定生態農業發展的重點領域、重點產業、重點區域,并配以切實可行的生產標準、有效機制與政策設計。同時,建議盡快制定并實施《生態農業發展條例》,將生態農業的發展納入法制化軌道。此外,針對農村耕地確權頒證之后,耕地流轉中出現的一些矛盾與問題,建議國家層面出臺《土地流轉實施辦法或條例》,以規范農民在發展生態農業中的行為。
第二,科學規劃生態農業發展的空間布局。一是基于不同區域的生態資源條件,以及《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規劃的農產品主產區的“七區二十三帶”,結合農業的生產、生態、生活、文化等多功能性,在國家層面制定生態農業發展規劃。二是明確不同區域內生態農業發展的核心問題、重點目標和農業產業適宜發展模式和規模,以促進不同區域在國家生態農業發展的總體規劃框架下,編制區域生態農業發展規劃。
第三,完善生態農業發展的技術支撐體系。從不同類型區域生態農業發展的實際出發,對傳統農業技術精華以及現代農業生產技術進行生態集成,從而實現從單一技術向綜合技術的轉變,進而發揮出集成技術的綜合優勢,以實現生態農業發展對技術的需求。
第四,提升現代生態農業基地建設水平。一是轉變經營主體,建立示范基地。不同區域應立足自身生態資源、社會經濟條件以及農業發展的傳統,選擇最優經營主體,因地制宜開展新技術試驗示范、成果轉化,建設一批現代生態農業技術試驗示范基地。二是規范耕地流轉機制。針對農村耕地確權頒證之后出現的實際情況,應出臺有效的規范耕地流轉實施辦法,滿足現代生態農業基地建設所需要的土地規模,提升生態農業基地建設水平。
第五,強化生態資源保護,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土資源及其環境是農業生產的根基,為此,應采取有效措施強化生態資源保護:一是從數量與質量兩個方面,加大水土資源的保護與污染治理的力度;二是降低化肥、殺蟲劑、除草劑等化學投入品的施用強度,減少對水土資源的污染;三是建立農藥包裝物、塑料薄膜的回收機制,降低其對水土資源的二次污染;四是建立種植業、養殖業協調發展的產業體系,提高規模化養殖廢棄物的資源化率,以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第六,規范相關行為,提升農產品質量。一是規范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行為。二是規范農業生產主體的生產行為。三是規范農產品質量認證機構的行為。嚴格審核認證機構所認證的產品在認證規程、認證時間、認證費用等方面是否符合規范要求,發現問題應嚴格追責,甚至吊銷其認證資質,以確保認證農產品的市場信譽。
第七,創新模式與手段,推動生態農業產業化。一是加強生態農業發展的服務體系建設。政府、金融、保險等部門需要完善和優化服務體系,為現代生態農業發展提供政策支撐和資金保障;同時,要建立各種生態農業服務體系,穩定生態農業服務技術人員隊伍,提升生態農業的社會化服務水平。二是盡快建立與提高農產品追溯體系。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連接農產品生產、銷售、消費完整渠道的追溯體系,以確保農產品質量的安全。三是搞活生態農業產品的市場流通。利用現代信息化技術,整合各種農業信息網絡資源,建立有利于生態農業發展的信息平臺,創新生態農業產品銷售模式。
第八,建立促進生態農業發展的有效機制。針對生態農業發展所面臨的資源與環境雙重約束,應盡快建立相應的有效機制:一是建立生態指標約束機制,強化“生態紅線”意識,以加強區域生態資源對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保障。二是建立農業生態補償機制,明確補償行為、補償主體與補償對象。三是建立監督評價機制。以各級農業資源環境管理部門為主體,對不同區域生態農業的運行效率、生態效益進行客觀評價,以作為區域政府績效考核的重要指標,進而突出地方政府在發展生態農業中的主責地位。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時報》2016-08-12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