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黑龍江省五常市一條消息被傳的沸沸揚揚,那就是不少農民賣完水稻后,抱團來到城里開始橫掃房地產市場,甚至一買就是十多套。(12月8日《央視網》)
千百年來,農業始終是低效益產業,特別是種植糧食基本上不賺錢,一年下來每畝地的純利潤不過幾百元,甚至還不到百元。這導致廣大農民選擇進城打工,而非留在農村種地,甚至寧愿拋荒寶貴的耕地,也不愿意種地,農民要想靠種糧食賺錢進城買房幾乎沒有可能,恐怕連在家中自己蓋樓房都難以實現。另一方面,近年來,農民收入水平雖然不斷提高,2015年我國農民人均收入已經突破了萬元,但收入增長部分主要來自非農的工資性收入,種地的家庭經營性收入部分增長緩慢,甚至不但沒有提高,反而在減少。
但是,黑土地上的五常稻農,不僅靠種水稻賺到了錢,而且靠種水稻賺到了不少錢,達到了“溫州炒房團的”級別,也組團進城買房,與其他地方普通種地農民形成反差。這不是五常稻農比其他地方稻農更能吃苦,而是五常稻農順應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滿足了市場需求,才讓“五常大米”取得成功。
五常大米營養豐富、口味獨特,是國內優質大米的代表,已經形成了品牌,這使得五常大米很有市場,銷量非常好,稻農完全不用害怕滯銷問題。而且,五常大米的價格比其他地方普通大米要貴不少,每斤平均收購價格竟然比普通大米價格高出一倍。這就讓五常當地稻農種植水稻的利潤率比較高,收入比其他地方稻農要高,特別是五常大米價格一路上漲,稻農的利潤隨之一路提高。收入和利潤有保障,反過來可以讓稻農安心、用心在稻田里精耕細作,確保五常大米的品質和質量。如此,就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可見,五常大米的成功,實質上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成功,也顯現了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方向。就是要將農產品的產量優勢轉變質量優勢,進而提升農業產業效益,提高農民的種地收入利潤。
首先,隨著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對農產品的消費需求快速轉變,多元化、個性化需求顯著增多,要引導農民根據這種市場需求現實,逐步轉向種植高品質、高價格農產品,逐步減少大路貨品種農產品的種植。正宗的五常普通大米價格高達六七元一斤,五常有機大米價格在每斤35元以上到42元之間,但價格如此之高,卻不愁銷量,足以說明大米品質的重要性。相反,目前國內大宗農產品的價格比國際市場要高,已經失去了市場競爭力,延續種植普通低價的農產品沒有出路。
其次,地方政府要推動打造當地農產品品牌,并積極保護好品牌。這既需要保障正宗農產品的質量、品質,也需要嚴厲打擊市場上的假冒農產品,確保農產品品牌的信譽度。
再者,順應農業現代化發展方向,走適度規模經營、機械化生產道路,建立農產品溯源系統,既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又讓流進市場的農產品品質有保障,消費者買著放心,吃著安心。
作者地址: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東城新貴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