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發展中國家,給農民發這么多的補貼,我國可能是唯一的特例。這也可以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農業上的具體表現之一。
總體而言,農民是弱勢群體;以補貼照顧弱勢群體,是正當的,合理的,應該的。只是,如果補貼的方式不夠妥當,則會在農民受惠的同時,還會引發一些問題。當這些問題變得突出之后,補貼就陷入了困境,進退兩難。這些年,我國的糧棉補貼政策,就經歷了這樣的過程。在棉花、玉米方面,進行了突圍性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還存在一些問題;而在稻谷、小麥方面,則止于原地,仍然有待拿出破解方案。
目前的困境,主要表現是什么呢?
從2004年開始,我國對糧棉先后實行最低收購價格政策和臨時收儲政策,叫法不同,原理上一樣,都屬于保護價收購政策。政策出臺的背景,是供給短缺;政策出臺的目的,是保障生產。
開始的幾年,是只有政策,沒有行動。因為,保護價,也就是最低收購價,定得比較低,大概相當于市場價格的70%(與美國實行的最低收購價Loan rate 的情況相近,只是Loan rate與市場價格比較,更低一些,均在60%以下)。保持在這樣的水平上,既起到了一定的托底作用,也不需要實際收購。
后來,從2008年開始,保護價水平連年不斷提高。2007-2014年期間,玉米的保護價(臨時收儲價),從每斤0.70元,提高到1.12元,漲幅70%;小麥的保護價(最低收購價),從每斤0.69元,提高到1.18元,漲幅71%;早秈稻的保護價,從每斤0.70元,提高到1.35元,漲幅93%。
保護價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使得保護價的性質發生了變化:從最初的托底價格,或者叫地板價格,成了天花板價格,遠高于國內市場均衡價格,更高于國際市場價格;從保障生產為目的,變成了保障收入為目的。結果,就產生了問題:國內生產過剩,進口大量增加;國家倉儲爆滿,財政補貼劇增,不堪重負;市場價格關系不順,讓收儲加工企業無所適從,經營困難。
過剩問題,實行保護價收購政策的產品無一幸免,包括稻谷、小麥、玉米和棉花,而以玉米尤甚。玉米種植面積在2007-2015年間增加了30%;玉米產量從1.52億噸增加到2.25億噸,增加了47%。玉米主要用途是作飼料,同期肉類生產僅增加了26%。也就是說,每年增加的玉米中,只有一半多點被畜禽生產增加所消耗掉了,其余的基本就是過剩,被國家收儲了。連續幾年累計下來,就是個巨額數字了。
雪上加霜的是,國內玉米價格太高,極大地刺激了進口:僅2015年一年,玉米和各種飼料的進口就超過4000萬噸。進口飼料替代了國內玉米,加劇了國內玉米過剩。在某種意義上說,我國的保護價政策,也保護了出口國的農民。據估算,我國財政僅僅用于糧食庫存管理和收購資金利息方面的補貼,每年就達250元/噸左右,每年補貼總額達數百億元乃至上千億元。如果再考慮質量損失,補貼就更多了。
鑒于此,2014年提出了改革思路,要建立農產品目標價格制度,先拿新疆棉花以及東北和內蒙古大豆做試點。試行之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主要是實現了市場定價,市場價格大幅度降低,減少了進口棉花沖擊。棉花進口從500多萬噸,降低到100多萬噸。
目標價格補貼政策,是從美國學來的。但由于國情農情的不同,具體實行過程并不順暢:一是計算每個農戶的補貼額,操作層面十分復雜;二是財政補貼支出大,顯著超出預期;三是國家支出巨大,但農民卻還是不太滿意,總認為目標價格定得低了,希望更高些。
根據棉花試點,發現目標價格補貼這條路,困難多,難以推廣。于是,又開始了新探索。2016年,對玉米政策進行改革,取消了國家收儲,同時,對農民進行直接補貼。這與棉花政策,有相同之處,都是市場定價;但補貼方式不同,玉米沒有定目標價格,與市場價格不直接掛鉤,而是確定了一個固定補貼額,按照面積進行補貼。
這項改革,力度很大,表現為價格降幅較大,執行中卻比較平穩,成效顯著。最直接的效果,是既抑制了進口,也減少了國內過剩生產,一些不太適合種植玉米的地方,已經改種大豆或小麥。
現在,只有稻谷和小麥,仍然保留著最低收購價政策。玉米曾經遇到的問題,稻谷和小麥都仍然存在。就稻谷的情況看,進口應該是稻谷過剩的主要原因。近5年來,即2011年到2016年,稻谷生產增幅為2.9%,平均每年增長0.6%。同期全國人口增幅為2.6%,平均每年增長0.5%。也就是說,稻谷生產的增長,基本上為人口增長所消化了,過剩很少。
而進口,5年來合計為1416萬噸。按照70%的出米率折算,就是2000多萬噸稻谷。此外,邊境貿易存在著大量小規模分散化的大米走私,有人推測與正式進口數量相當。果真如此的話,合計起來,由于進口的擠壓,國內稻谷中,有4000多萬噸被送入國家儲備庫。只要不解決國內價格過高問題,合法的進口難以制止;非法的走私,因其高度分散性,也難遏止。
此外,過高的保護價,也嚴重扭曲了市場的產銷儲加關系,不能形成合理的產銷差價、地區差價、季節差價和質量差價。例如,保護價沒有季節差價,因此,大家都不愿意儲備,都想現用現買,這使得儲備的壓力全壓給國家了。又如,保護價收儲做不到按質量分等分級單收單儲,優質不能優價,不利產品品質提升。還有,產區和銷區也常常出現價格倒掛,嚴重阻滯了正常的流通。等等。
玉米市場定價改革之后,較好地解決了這些問題。稻谷和小麥,是下一步改革的焦點。由于大米和小麥是主糧,更為敏感,因此,改革就更復雜一些。但無論怎樣復雜,改革都勢在必行。不改革,就無法擺脫困境。十九大報告要求“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意義即在于此。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