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付磊:關于開展農產品收入保險試點的思考

[ 作者:付磊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2-14 錄入:王惠敏 ]

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市場風險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越來越大。農業保險作為重要的農業風險管理手段,應深入研究農產品市場風險特點和保障需求,為農業現代化保駕護航。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探索建立農產品收入保險制度”。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探索開展稻谷、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對于農業生產者、保險行業而言,這是極其重要的政策信號,意味著要逐步推動通過保險機制來轉移和分散農業生產中的市場風險。

收入保險是未來農業保險發展的趨勢

目前我國農業保險主要是成本保險,即對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等所導致的農產品產量損失補償其物化成本。下一步,探索開展完全成本保險可以對農民生產損失實現全成本保障。但對于農業生產者而言,既要保障穩定的農產品產量,又要防止農產品價格下跌,最關心的是收入減少。以保障收入為基礎的收入保險,可以保障農業生產者因自然災害導致的產量損失和因價格下跌而產生的收入損失,更為符合農業生產者的實際損失水平與風險情況。

下一步,在我國逐步探索將農業直補變為保險的間接補貼的過程中,建議將糧食作物收入保險作為優先選擇發展的險種。主要考慮收入保險具有三方面優勢:一是收入保險的保費補貼屬于世貿組織農業協議規則中不需要做出減讓承諾的農業補貼政策,即綠箱政策,不易引發貿易爭端,契合農業補貼政策改革發展趨勢,如美國政府2016年對收入保險的保費補貼接近45億美元,占全部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的76%;二是收入保險保障更全面等諸多特點與農業現代化進程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實際需求更加貼近,通過災前風險管理機制穩定農民預期,更為有效地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農業生產投入,有利于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現代農業發展;三是農產品價格風險的系統性強,直接承保價格風險,對于商業保險市場而言,屬于不可保風險,而收入保險綜合了產量波動的風險,產量波動是相對獨立的隨機事件,屬于可保風險,收入保險比價格保險更具有可保性,從長期看,可以替代并升級現有的傳統農業保險。

因此,探索開展農產品收入保險,可以提高農業保險保障程度,擴展農業保險補償功能,增強對農業生產者的吸引力,有助于實現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農民收入等政策目標。

探索開展農產品收入保險試點的思考

(一)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農產品收入保險具有正外部性與準公共品屬性。應建立健全收入保險的保費補貼機制,發揮財政補貼資金的杠桿作用,引導更多農戶參保和調動市場主體積極性,通過市場機制“由下至上”找到有效的、可推廣的收入保險模式。同時,明確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邊界與“責任區”是開展收入保險試點的重要前提之一。政府不宜過多插手市場機制可以充分發揮效力的領域;市場也不應攬下超出自身承受范圍或導致機制失靈的職能及風險。以探索建立收入保險制度為契機,完善農業保險運行機制,爭取逐步解決在成本保險階段因為保障水平不高而被隱藏的“邊界模糊”問題,保障農業保險體系穩定運行。

(二)結合實際、因地制宜。我國主要農產品價格體系不盡相同,如三大糧食作物中,小麥和水稻價格目前仍有國家政策支持,玉米在主產區已經取消了臨儲政策。收入保險試點方案不宜也難以采取一刀切的方案,應結合農產品的實際情況與政策現狀,與國家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工作協同推進。在推動收入保險落地過程中,要考慮主產區與非主產區,將國家總體試點原則與各省實際相結合,可以考慮試點方案多樣化以尋求最佳效果,不斷在過程中完善保險機制與產品。美國在1996年首次試點收入保險時,同時推出了Crop Revenue Coverage(CRC)、Revenue Assurance(RA)和Income Protection(IP)等三款不同保障方式的收入保險產品進行試點,由農戶自行選擇投保險種,通過市場機制優勝劣汰、更新迭代,最終形成主流產品。

(三)合理設計產品。相比2007年以來開展的成本保險,開發收入保險產品還需考慮以下三方面因素:

一是合理設定保障水平。收入保險不僅風險波動性比十年前的成本保險要高出數倍,而且面臨的市場環境發生較大變化,投保主體的風險意識更高,對保險賠付是否合理、足額更為敏感,對保險公司挑戰更大。如果保險公司保障水平設定不合理,定價不充足,長期看最終損害的是投保農戶的利益。1999年,美國市場份額最大的美國種植者保險公司在發現其銷售的一款水稻收入保險產品保障水平設置不合理、定價不足時,意圖違背農戶意愿撤銷保單失敗后,遭遇旱災,業務經營虧損巨大,導致公司償付能力不足,被州政府接管,聯邦政府被迫臨時撥款彌補農戶賠付,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

二是建立靈活調節機制。通過在不同產品、不同區域進一步分類、細化,設置分層次的保障水平,以及根據經營情況設計年際間的費率調節系數,在確保費率充足的前提下,統籌試點規模、各級財政補貼資金規模、農戶接受度之間的關系。同時,通過靈活的調節機制,引導農戶主動提高生產防災水平,也避免保險公司獲得與其承保風險不相稱的超額利潤,抑制農戶和保險公司的道德風險,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

三是加強基礎建設。開辦收入保險應具備完備的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價格數據積累、價格發現機制和公開即時的信息查詢系統。考慮到收入保險保障對象以糧食作物等大宗作物為主,建議提前謀劃布局,優先把大宗作物生產(包括地塊位置、面積、單產等)數據和價格數據積累落到實處,運用好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處理好期貨市場與農業生產者實際價格之間的關系,搭建收入保險“大數據”平臺,為收入保險提供可靠穩定的數據和定價支持。

(四)注重風險防范。推廣和應用收入保險時要特別注意防范其可能面臨的巨額賠付風險。2012年,美國農業生產遭遇了自1956年以來最嚴重的旱災,玉米產量比之前十年平均產量低近20%。收入保險共計收取保費86億美元,支付賠款144億美元,承保損失58億美元,依托聯邦政府層面建立的政策性農業再保險體系,政府與商業保險公司實現了損失共擔,不僅有效抵御住了大災風險對業務造成的毀滅性打擊,保障農業保險體系持續運行,而且通過商業保險公司的服務體系第一時間向農戶支付足額賠款,提高了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

建立符合中國特色的農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

當前,盡快建立符合中國特色的財政支持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是當務之急。隨著收入保險試點的鋪開,保險行業整體承擔的保障責任和大災風險將成倍增加。同時,市場風險的引入也將一定程度提高行業整體風險的系統性與波動性,風險更為復雜?,F有的按照商業市場規則運作、依托商業保險公司承保能力的農業再保險體系將難以完全對接,需盡快建立政策性農業再保險體系,發揮再保險承上啟下的作用,實現農業風險多層次、多主體的分散,以保證農業保險的穩定和持續運行。

為此,參考美國、加拿大等多個國家的實踐經驗,一方面,應充分利用再保險獨特的大災風險管理能力,通過建立標準化、制度化的再保險機制,解決單一商業保險公司在農業保險業務經營及再保險安排中的風險難以分散的問題,在行業層面有效分散風險,起到“穩定器”的作用;另一方面,通過建立財政支持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基金和融資預案,調節年際間的波動并進一步分散系統性風險,發揮“節拍器”的功能,通過管住后端,來激活前端。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保險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日本欧洲在线 | 尹人香蕉久久99天天拍 |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一区 | 日本一区二区亚洲 | 色妞AV永久一区二区国产AV | 我不卡Av片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