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在“第二個結合”視閾下提出對鄉村振興的幾點思考,“第二個結合”和“三農”問題,都是馬理學科所要關注的重要的理論和實踐的問題。借此契機,筆者對“第二個結合”和鄉村振興的關聯性研究做一些開放性的思考。
一、問題的源流
習近平總書記將“一個結合”豐富為“兩個結合”,提出“第二個結合”理論,即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第二個結合”可為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重要的啟迪,從中國獨特的歷史文化傳統中汲取智慧,結合現代化建設的實際需要,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第二個結合”毫無疑問是黨的創新理論,它也是我們要關注的學術研究熱點,鄉村振興戰略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場景,所以這二者進行結合性的研究,我覺得有必要性,而且我個人認為“第二個結合”可以為新時代的鄉村振興提供一些重要的啟迪,從中國獨特的歷史文化傳統中汲取智慧,結合現代化建設的實際需要,可以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鄉村振興制度。
二、關系之辯
為什么能結合?筆者覺得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與“第二個結合”高度契合。馬克思主義強調生產力發展與生產關系的變革,追求全社會的共同富裕。鄉村振興戰略也是通過產業興旺、治理有效、生態宜居、鄉風文明和生活富裕的目標方針,通過產業振興、生態振興、文化振興、組織振興、人才振興的途徑,實現農村生產力的解放和農業生產關系的變革。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仁者愛人”“以民為本”的價值理念,以及“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文化底蘊。這種文化的延續性和內生性能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幫助鄉村保持文化認同和精神歸屬。
在鄉村振興實踐方面,“第二個結合”的優勢尤為突出。一方面,通過吸收中華傳統農耕文明的一些經驗,如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當然是批判性的借鑒,可以有效地應對現代農業發展中的工業化傾向帶來的生態破壞與社會風化問題,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包括它的系統觀、發展觀、辯證觀等,也可以為鄉村治理具體實踐中實施一些戰略措施等提供理論支撐。二者結合,有助于構建現代化與傳統文化共生共融的鄉村發展新格局。
三、路徑的思考
“第二個結合”強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為鄉村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鄉村治理實踐中,將科學的現代治理理念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自治智慧、倫理規范和社會秩序相融合,可以有效提升鄉村治理的效能,推動鄉村振興的全面實現。合理有效的路徑能進一步推進鄉村治理和鄉村振興。筆者提出以下幾個視角,供大家批判:
一是強化自治基礎,融合傳統鄉賢文化。鄉村治理強調的是基層自治能力的建設。馬克思主義強調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鄉村治理以村民為主體,推動民主參與的制度化,同時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鄉賢文化,挖掘德高望重的鄉村長者和優秀人才,通過他們的威望和道德引導,構建村民自治+鄉賢引領的這種雙重治理模式,增強村莊的自治能力與內部的凝聚力。
二是推進德治建設,弘揚傳統文明道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家國同構等倫理思想,與現代社會倡導的公共道德建設具有高度契合性,鄉村治理需要通過弘揚孝道文化、鄰里和睦、敬老愛幼等傳統美德,重塑鄉村社會的倫理秩序,也可以通過村規民約、村史館的建設以及文化活動,將傳統道德內化為村民的行為準則,形成鄉村社會良性發展的道德基礎。
三是提升法治水平,完善基層法治體系。鄉村治理必須以法治為保障。馬克思主義主張通過科學立法、嚴格執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而傳統文化中也蘊含奉法守禮這種法治理念,在鄉村治理中,可結合現代法律體系與傳統調節機制構建法治+鄉村德治的雙軌體系。當然只是我個人看法,實踐中到底可不可以操作,我估計要在實踐中摸索探索。例如,通過普法宣傳和法律援助,增強村民的法律意識,同時發揮傳統鄉村調解制度的作用,引導村民通過協商解決矛盾,促進鄉村和諧社會的形成。
四是推動科技賦能,融合智慧鄉村的理念。馬克思主義倡導通過科學技術解放生產力,推動社會進步。在鄉村治理中,可以結合傳統農業智慧與現代科技手段,推動智慧鄉村建設。通過建設數字化的鄉村治理平臺,利用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手段,實現鄉村事務的信息化、透明化和高效化。比如通過智慧監控系統,保障鄉村治安,通過線上公共服務平臺,提升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便捷性和積極性。
五是從生態文化可以踐行天人合一的理念。中華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為鄉村治理的生態保護提供重要的啟示。在實踐中可以結合現代生態的治理技術,推動鄉村生態治理的體系化。比如在實施垃圾分類和農村環境整治的同時,引導村民尊重自然規律,保護傳統生態環境,推動鄉村綠水青山的有序發展。
六是踐行鄉風文明,創新文化治理形式。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強調,意識形態對社會的引領作用,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豐富鄉土文化資源正是鄉村治理的重要軟實力。在鄉村治理中,可以通過鄉村戲臺、紅色文化、教育基地、鄉村藝術節等形式,活化傳統文化資源,將其轉化為文化治理的載體和動力,引導村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改善鄉村的精神面貌。
作者系福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來源:《鄉村治理評論》2025年1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