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開篇敲鍵盤,都覺得非常、非常的無聊,搞這些東西真真是沒用的,什么中國鄉土營造之道,沒有這些會不會妨礙開發賺錢?絕對不會的。俺的同學中,留在國內謀發展的幾乎都成了地產大佬,而且轉型前都是建筑設計領域的絕頂高手,水平大約是我的100多倍吧,不是MIT的教授就是SOM事務所的PARTNER出身。同學會時人家交流的事情都是以億為基本單位的,講的話俺98%都聽不懂只好默默地胡喝猛吃,搞成活脫脫一個土肥圓。大佬們進門時總是轉圈握手互相道歉說今天太遺憾了只有三十分鐘和老同學聚聚,三十分鐘后一臉公事公辦的助理就來架著他們坐著邁巴赫AMG等等翩然離去,而我就打開手機尋找最近的摩拜,一邊找一邊還得緊了緊打包的餐盒……黙って!別一把辛酸淚了,話歸滿紙荒唐言吧:既然覺得無聊,為什么又寫東西呢?不是自己打臉么?哎呀,不寫更無聊嘛!漫漫長夜,如果俺是成功人士,當然就去天上人間玩耍咯,可恨呀!欲炒股票沒本錢,欲成明星沒臉蛋,想打麻將三缺一,想看書又老花眼……所以呢,就只好“寫”點什么東西,以無聊打發無聊嘍。
需要鄭重聲明的是,中國傳統鄉土營造之道,關鍵詞一是中國,二是傳統,三是鄉土,四是營造(為什么不 用建設這個詞兒呢,那又得是一篇大文章了,以后有空再說),五是“道”,請問,哪個詞不是博大精深?合起來呢,中國傳統鄉土營造之道,縱貫千載、遍布鄉野,如果不是神佛級別的學者,就算皓首窮經、閱盡鄉村,可能也只得一鱗半爪。俺雖然有一搭沒一搭地學過建筑史,但對中國古代建筑的了解,決不會比一個敬業的導游更多,而且主要集中在宋代北方官式建筑上;對于鄉土民居,基本是一無所知:連皮毛都沒摸著,更別提理解分析其中蘊含的“道”了。這樣說絕不是矯情作秀,而是出于內心深處對前人宏大成就的深深敬畏,站在海邊就說了解了大海,恐怕波塞冬也沒這么大口氣吧?可是為什么又要以中國鄉土營造之道為話題呢?主要是為了在這個關鍵的時刻,多叫喊幾聲,提醒更多的朋友們注意這個事。很多專家學者已經在中國營造之道的闡釋方面做出了偉大的成就,古代人自己就干過,像考工記啊、營造法式啊、儀禮釋宮啊、宮室考啊……最新的碩果如住建部組織編撰的《中國傳統建筑解析與傳承》,煌煌巨著,無論是廣度和深度都足以為今天的城鄉規劃建設提供鏡鑒。可惜呢,社會仍然重視得不夠,多少干部仰望的還是曼哈頓的摩天樓群?多少建筑師迷戀的還是庫工扎嬸?單看建筑學校的娃娃們,有幾個對建筑歷史感興趣?就算對建筑歷史感興趣的有限幾個,也是五迷三道地盯著帕拉第奧高迪柯布,中國營造之道,嗤,整這玩意兒好使不?港真法,不好使,賺不到什么錢。設計個寺廟累死人,但空空大師冷冷地說:本來施工隊的說了免費給本座設計,但是你呢,好歹也是劉主任介紹的,給你2萬5吧,三天之內給全套施工圖紙,干不干隨你……更不利的是,還有一大波精英分子,正在努力證明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建筑)之愚蠢,偏偏這幫人又廣受擁戴,隨便幾句話就是山呼海應十萬加;更麻煩的是,隨著一棟棟老房的倒掉廢棄、一個個匠師的駕鶴西去,中國傳統鄉土營造之道,正漸漸地模糊扭曲,再不叫嚷幾句,這么寶貴的人類文明遺產,說不定就將魂散魄消、湮沒無跡……所以,盡管俺什么也不懂,但所謂大海不擇細流、高山不拒粒壤,俺還是斗膽追隨在大神們的后邊搖搖旗、喊幾聲,聊盡匹夫之心罷!
這個匹夫之心是什么呢?中國人,除了老祖宗的余澤,有沒有自己的當代成就?四大發明牛叉了半天,可那是多少年月之前的事情了?好吧好吧,我們有了淘寶微信手機支付,了不起,全世界看得口水流滿了大西洋。可是建筑領域呢?當然很偉大啦,什么世界第一高樓呀、世界第一大烏龜形建筑呀,那都是記錄入了吉尼斯世界記錄大全的(可惜哇,只是上海版的吉尼斯大全)。日本鬼的當代建筑,沒有用什么斗拱飛檐小黑瓦,也沒有搞什么符號拼貼轉譯重構,可為啥又有日本氣質讓人一看就懂是日本的建筑呢?而那些滿地開花的仿古建筑或者所謂新中式建筑,看著為啥又那么怪異呢?飛檐翹角也搞了呀!斗拱雀替也整了呀!老外看來呢,嗯嗯,中國建筑。可是咱中國人自己看起來呢,咋總覺得怪怪的呢?當下中國的美麗鄉村建設如火如茶(好啦好啦,俺知道是如火如荼),可是怎么個美麗法呢?好像就是搞搞鋪地呀,花壇呀,草坪呀,雕塑呀什么的,哦哦,對對,還有畫墻。聽說有些美術學院的學生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畫墻都畫成大款了……然鵝,這就是中國的、鄉村嗎……所有這些,就事關中國傳統鄉土營造之道了,花點時間去想想總有點好處。此外,請精英份子不要憤怒。既然已經是精英份子了,自然應該知道這個世界不是簡單的二元對立,除了黑就只有白,除了好就只有壞。俺在這里努力說說中國傳統鄉土營造的好,并不就意味著在批評西方偉大建筑的壞。把中國傳統吹上神壇固然不對,踩在腳下也很沒必要,是不?以平常心來看看吧!
一、為什么要重視中國傳統鄉土營造之道?
理由至少有五。當然嘍,用星爺的名言來說,需要理由嗎?中國人研究挖掘傳承弘揚中國人自己的傳統營造之道,就像當爹的要護娃、為子的要孝親、要幫朋友度過難關一樣,需要理由嗎?我認為是不需要的,這世間啊,凡是需要理由的,都是一種算計。只不過呢,為了駢五驪六把“文章”搞得華麗點,勉力湊幾條理由也罷。
其一,中國傳統鄉土營造之道,是人類文明的獨特組成部分。
李約瑟的一句話也許能夠代表一些西方人的觀點:“……中國建筑……將深沉的對自然的謙恭的情懷與崇高的詩意結合起來,形成任何文化都未能超越的有機的圖景……”。當然,精英份子又激動萬分地指出啦:這個姓李的家伙其實是拿了中國人不少好處,所以才使勁說中國古代科技的好話。人家精英份子都是留過洋的博士,拉丁文講得比俺的川西土話還流利,俺辯不過他們,但是,這個事實他們總不會否認的吧: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思想基礎、營造邏輯、物質表現都是不同于西方的。全世界都在努力保護文化多樣性(精英份子自然也不會反對這個的吧),中國鄉土營造的傳統,支撐了中國人數千年的發展,為世界貢獻了偉大的城市、宮殿、園林、村落、民居等等的杰出成果,形成西方、伊斯蘭之外的又一大建筑體系,正可以為這個世界提供不同于“西方建筑”的又一個可貴的樣本。這樣獨特而珍貴的樣本,難道不值得重視嗎?呃……好吧,如果您還是覺得挖掘自己的傳統沒什么意思,擁抱西方成熟文明就好啦!那您看看日本人是怎么做的吧……
其二,中國傳統鄉土營造之道,是符合生態文明的可持續之道。
就算別理睬什么保護文化多樣性這種需求(就算把中國方言全干掉,不準說“外婆”只準說“姥姥”,中國就滅亡啦?不能吧?),說說功利一點的事情吧。中國鄉土營造之道,恰恰可以在生態文明時代發揮其獨特的光彩和作用。今天興致勃勃搞的什么海綿城市園林城市防災減災全壽命周期綠色建筑……呵呵,老祖宗們早就玩過啦,只不過呢,現在的精英份子壓根兒瞧不起,也不屑于去瞧,非要千辛萬苦地去洋大人那里求取真經。在世界獨樹一幟的中國傳統文化,因其在核心價值、生產形態、生活方式、社會機制等方面與生態文明的自適性,很可能讓中國在后工業時代發展出一個和西方不一樣但很成功的文明,為人類的未來提供另一種道路。簡單說吧,我們今天從西方學來的套路,是用科學技術干掉了人性靈魂、用生態技術搞死傳統智慧、用現代組織取代鄉村倫理、用機器設備干掉了天道循環、用功能主義干掉了建筑的文化支撐、用現代主義絞殺了地域多樣性……呃……再簡單點說,用西方人的現代化幻象來支配了中國人應有的生活……
其三,中國傳統鄉土營造之道,可以支撐中國美麗鄉村建設搞出應有的深度和高度。
作為農耕文明積淀的結晶,中華傳統文化發軔演進的土壤,在鄉村。經過近百年的激蕩變化之后,中華傳統文化主要的留存之地,也在鄉村。歷史就這樣賦予了當代中國鄉村建設更遠的意義和更高的要求,就是要保護、傳承并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揮其區別于西方的獨特價值,為國家民族的偉大復興,凸顯更長遠的意義。這樣,以留存在鄉村中的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來支撐以至驅動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等等,就成為鄉村建設在百尺竿頭能夠更進一步的重要內容、歷史選擇。然鵝,我們的城鄉建設,偉大成就自不必說,非要在雞蛋里挑骨頭呢,就是本來可以做到90分的,卻只做到了70分,白瞎了那么優秀的中國傳統營造之道,反而從洋人那里山寨了一套來搞建設,既沒有搞出自身的文化成就和自豪,也沒有搞出新時代中國人應有的深度和高度,更沒有為世界建筑文化做出應有的貢獻。
其四,中國傳統鄉土營造之道,正瀕臨滅絕。
現在的社會對待傳統文化呢,有一種傾向,就是抓住一切機會否定,挖空心思地否定、殫精竭慮地否定、嘔心瀝血地否定、胡攪蠻纏地否定……反正就是要否定。俺看到那些精英份子的努力程度,心里很納悶:就算小的時候被爹媽虐待得狠了,也別連整個傳統文化也恨上了啊;而且就算劍橋哈佛博士畢業,皮膚也漂白了染上了一頭金發,可基因還是中國人的不是?要弄個時光機回到出生之前,找個白人貴婦的肚子爬進去,這個估計不太容易實現吧?為啥那么仇恨自己的祖宗呢(理性的思辨和謾罵詆毀絕對是兩碼事)?好吧,不管怎么樣,反正社會正在群策群力把傳統文化搞死搞臭,包括某些開辦國學班的第五縱隊哈,他們研究曾國藩的目標就是試圖找到迅速往上爬的訣竅。傳統營造之道呢,更是傳統文化中最薄弱的部分。現如今天底下的房子基本上都是一群西方建筑學的高手設計、一群先進牛叉的軟件計算出來、一群仰望著西方城市摩天樓流著哈喇子的決策者拍板、一群年底就得討薪的民工干出來的,什么匠心匠藝匠明,根本就得不到重視,也沒有存在的必要和空間。隨著時光的流逝,中國傳統鄉土營造之道,別說在匠人那里(可能都死光了)、書本之中(可能都打成紙漿印成“國家精神造就者”的海報了),就連能說明它們的實物(傳統民居),終將無跡可尋。
其五,中國傳統鄉土營造之道,在鄉村還有茍延殘喘的可能,不要錯過這個機會。
這么說吧,城市套路深,未來看鄉村。城市里呢,文化雜種化已經非常徹底了,他們搞來搞去,總是中不中、西不西、土不土、洋不洋、現代不現代、田園不田園……算了,廣大人民群眾熱愛的還是城市,你說這些不怕出門就挨磚啊……好吧,盡管傳統鄉土營造之道終將消逝的,但是目前呢借著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戰略的東風呢,還是很有可能在某些鄉村的局部中找到容身之地、發芽的土壤……算了,本來想喊點什么口號的,可是口號在中國是最有趣的東西,喊得越響亮的,越被人嗤之以鼻,罷了。總之,鄉村中既還殘存點傳統的幽靈,也有點區別于城市的靈活,還有可能讓中國傳統營造之道,在某個領導支持的地方,在村民的配合下,悄悄的發點芽,長朵花,結個果,如果有這樣的機會,別錯過啊!
二、中國傳統鄉土營造之道是什么?
能回答這個問題的人當然很多,但絕不是俺,前輩、同仁們的各種著作里已經闡述得很清楚了。俺并不懂傳統營造,也沒時間精力去綜合學習現有的學術成果,只不過偶爾去村里玩耍呢,總能遇到一位木匠啊,一位鎮長啊,一位專家啊,和他們閑談時總有些什么東西教育到我:哇塞!原來還有這么些門道啊!但是呢,在村子里點點滴滴地教過俺的老師很多,可惜俺沒有及時用紙筆記錄的習慣,從村里出來后往往又被各種土燒灌得不知南北,轉天起床再想寫下來,已經忘得八九不離十了。So,下面只能朝花夕拾一些支離破碎的記憶,匯報給大家罷!
比如,敬天。大家一看,呦呵!陳詞濫調哇,三歲的娃娃都知道,中國傳統建筑“天人合一”blahblah……可是,天人合一難道不是個萬能標簽嗎?庫工搞的CCTV大樓,扎嬸搞的什么望京SOHO,貼個“天人合一”的標簽也沒什么大問題吧?大道理俺也說不上來,舉幾個小例子說說中國傳統營造中是怎么個敬天的。這個例子是孫君先生教俺的:中國傳統住宅的天井,那是和“天”溝通的要道,所以一般是“空”的,要整潔、清爽,不要胡亂塞東西。而一些民宿呢,喜歡爆改傳統民居,有的把天井也封上(增加室內商業面積嘛,保護有情懷的住客們別被雨淋著嘛),或者在天井里堆些花花草草,或者淘寶些休閑桌椅什么的擺上,好不好呢?不曉得,反正這不是傳統民居的敬天之道,您去那些保存得較好的安徽、江西、福建、浙江傳統民居的天井里去看看就曉得了。有些天井的地面呢破損后要修復,可是有些人呢喜歡搞點創新,比如用磚、石板45度斜鋪。有什么不好呢?從當代建筑學上講沒啥不好,反正就是鋪個地嘛,鋪得好看就行。可是傳統營造不會這么干的,您那是在地上鋪了個網,阻絕了天、地、人的溝通啊。迷信?就算是吧,你鋪出啥花都沒問題,但反正那不是中國鄉土的東西。更講究的呢,在庭院里鋪了磚、石子兒以后,是要拿泥土掃地面的,而不是像今天的工程隊那樣用水泥勾縫。為甚?給草籽啊、苔蘚啊留條活路,萬物有靈,別輕易把生命干死,有傷天和,于戶主不利。好吧,咱是現代科技武裝到牙齒的人,什么天道老子根本不信,從現代科技的角度來看,庭院長苔蘚?不是有細菌嗎?把寶寶搞病了多可怕……好吧,俺說過,你喜歡中國傳統的氛圍呢,就尊重一下傳統營造的道道;你非要生活在鋼筋混凝土盒子里猛吹空調呢,也是你的選擇,沒人有權干涉。同樣的道理,傳統營造中,房屋的座向、與星宿的關系、和五行的生克、門的寬窄、窗的大小、屋脊高度、桌椅的擺法……都有一條條具體而微的講究,不講究行不行?當然行啊,西方人沒這些講究不也活得很HAPPY嗎?好吧……可是西方人也不希望世界上只有西方一種活法吧?現代的中國人呢,好嘛,什么都講究要“逆天”,認為那才是拽、才是酷。過去山區地少,房子就沿著山腳布置,讓出平地來耕作,誰也不敢亂砍樹亂釣魚,絕對的環保典范。可是今天呢?人類只可能用“窮兇極惡”這個詞來形容,通過什么增減掛鉤占補平衡的把戲,肥沃的良田被澆滿了混凝土蓋上了漂亮的歐式別墅,用電用毒用炸藥將河里的魚蝦螃蟹斬盡殺絕(這些人真的就缺這口吃嗎),風水林中的大樹被賣給了開發商點綴闊佬們的莊園,甚至祖宅也被拆了賣給文物販子,水塘也做了垃圾填埋場……敬天?呵呵,那只是技術落后的愚昧時代不得不妥協罷了,現在老子們有的是牛叉科技,還怕天?!想要晴天就咣咣咣往天上打驅云彈,連龍王爺也殺了;河道搞成三面光,連青蛙也給整沒了;農藥化肥殺光了蟲蟲鳥鳥,反正科技發達食物可以工廠化生產了……哎,人類再這么無惡不作下去,惡貫滿盈的日子,究竟又是哪一天呢?當然嘍,今天這個社會,越是傷天害理賺的錢也就會越多,就算中國整個兒變成了大垃圾堆,人家可以在在溫哥華的豪宅中享受花樣年華,每年還會向環保組織捐幾十美元呢。應該說,當代中國人還是敬天重道的,只不過呢,何為天?錢就是天。何為地?錢就是地。何謂道?錢就是道……而已。
比如,愛人。中國傳統營造,講究的是“以人為本”。這個口號一度被設計界奉為圭臬,而且認為是西方偉大的人文主義賜予我們的建筑明燈……唉,難道今天的人都不知道了嗎,中國人蓋了幾千年的房子,都是以人為本的呀,哪里輪得到西方人教咱,哪里需要去古希臘的神廟中去找尋人性的尺度。不以人為本,難道以鬼為本?中國人就算給神仙們蓋的廟堂,和人的住屋有本質區別嗎?希臘的圣殿羅馬的神廟哥特的教堂,那就是要以高大上恐嚇老百姓,讓大家對神心生敬畏,但中國人幾曾何時搞過這套?建筑怎么能用來嚇唬人呢?最早的廟,不就是舍宅為寺的嘛,人神同構,天地神人一體,沒啥大差別(當然,今天的中國人玩用建筑來裝神弄鬼這套已經是高手了,就連學校的主樓也要弄個巨大的臺階,搞出堂堂的威風震懾大眾)。好了,現在啥都忘光了,不知道怎么蓋房子了,又瞧不起祖宗,就著急忙慌地跑到西方人的故紙堆里刨了半天,嚯!發現了“以人為本”這么牛叉的口號,興高采烈地請回來,請回來真抓實干也好啊!可惜,就只是拿來寫設計說明的時候干嚎兩聲,立牌坊用而已。“以人為本”的法螺盡管吹得嗚魯嗚魯響,但如果發起一個當代建筑的反人類設計調查,幾乎每棟建筑都可以成為典范……最近北大的李迪華教授就痛斥了當代城市中種種反人類的做法,實在痛快!
比如,群體。中國傳統的觀念中呢,不太強調突出個性(當然,精英份子又批判啦,傳統文化壓抑了自我的張揚和發揮,搞得中國人沒有個性,創造力一代不如一代)。這種哲學社會學上的事俺不懂,但在建筑學上卻是成就了中國建筑的獨特美學:注重公共空間、講究群體組合之美,朝鮮半島啊日本啊漢字文化圈中的城市和建筑,基本都欣然接受了這種玩法。一大群鱗次櫛比的屋頂構成村鎮的背景,高大的祠堂或者鐘鼓樓、城隍閣什么的最為顯眼凸出,展現對祖宗神佛敬畏的同時,讓群體組合高低錯落自然成趣,成為杰出的藝術作品。更關鍵的是,傳統村落中講求群體組合不是簡單地把各家各戶的房子排在一塊兒,真正的精華在于為鄉村文化共同體提供了空間上的保障。連續的屋頂讓大家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家族聚集,弱化小家庭生活,兄弟、妯娌、姐妹、娃娃們抬頭不見低頭見,可能有點雞毛蒜皮的摩擦,可也有濃濃的親情;村落中好多面積是公用的,家家戶戶除了個板門,基本上貫通勾連,庭院是開敞的,娃娃們嘻嘻哈哈地穿過一座一座的門堂去青梅竹馬兩小無猜(俺小的時候就這樣。在村子里跑來跑去,餓了就找個廚房尋點饃饃吃吃,困了就找個床睡睡,也不管是誰家的);街巷上有連廊,下個雨都不用帶傘,走著走著巷道豁然開朗,有個亭子讓大家坐下來呱唧呱唧擺擺龍門陣……一天中的大部分時光是和大家一起度過(我在想傳統民居對臥房不夠重視,在這里呆的時間最少是不是原因之一),形成牢固的文化和鄉土紐帶。而今天有些新農村,文化共同體的崩潰,有天然的原因,也有我們努力的結果。有些地方呢,熟諳西方城市建筑學的大牛們沉痛地指出,私密性是文明生活的標準之一,而鄉村中的私密性,和人家西方人的公寓相比,太差啦太差啦!你在院子里搞個豬頭正喝酒呢,三娃子路過看見啦!不請他吃不好意思吧……腫么辦呢?院墻壘高點哇!小夫妻想要HAPPY HAPPY,可是老父母就在院子里哇!腫么辦?出去蓋新房子唄,有孝心的還知道要給老父母留間房,但只準住樓下……好吧,終于,新農村的私密性搞好了,什么守望相助、什么鄰里社區,基本完蛋了。看看過去街巷的“拐彎抹角”,真的讓人感動,為了紅白喜事能夠方便出行,在窄巷子里蓋房呢,主動削掉自己的墻角,把空間讓點出來。今天的人戶蓋房子呢,呵呵,不多吃多占超紅線已經很算良家了。規劃設計呢,基本上就是排一戶一戶的房子,群體的考慮?最多假模假式地弄個什么“中心綠地”……誰TM沒事去什么中心綠地,齁遠齁遠的……群體?啥玩意兒?老子的墻為什么要和他家連一塊兒?什么連廊什么亭子,誰TM出錢蓋?憑什么要蓋在老子家門口?老子這么有錢,被盜了怎么辦?所以就只有一戶一棟的房子而沒有村落,有房無村、以鄰為壑,防盜窗一直鋪到五樓、高墻大院加藏獒,如果還能搞個電網,架上MG42,那就更妙了,不就搞成了Auschwitz嗎……呃……不對,不就搞成了新農村嗎?
比如,真誠。中國傳統營造,雖然和玄學的關系很密切,卻很少虛頭巴腦的東西,真正實踐了功能、技術、美學的統一,瑧達真善美的境界,那是真正的素顏朝天大美女,漂亮干脆活出真我,不裝不偽不扭捏,自在瀟灑,老衲每每看到就愛得要命,和TMD那些什么涂脂抹粉硅膠堆出來的“國家精神造就者”簡直是云泥之別。梁架像精密機械一樣美吧?卻沒一根多余的東西,柱、梁、枋、檁、椽,在一起構成一個精美的力學系統。雕花柱礎漂亮吧?也是為了隔絕地面潮氣、柔性連接柱子和地面的功用,有些地方還用柱礎來計量房產稅呢。斗拱好看吧?但每個木頭塊塊都有力學功能,是實用的。彩畫丹青除了美化梁枋,也起到保護層的作用,沒浪費。屋脊上仙人走獸充滿神秘的涵義,但同時也是用來固定構件的瓦釘。博風板懸魚惹草寄托著美好的祈愿的同時,也是保護檁頭的必要設置。門墩兒的形制彰顯主人的身份地位,可也是穩定門框的重要構件……你在傳統民居里見過什么弄虛作假的東東嗎?沒那心思也沒那錢財去瞎造,浪費物力,是造孽呀。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房子很多就喜歡造假啊,明明里面是四層,可是外觀不符合比例要求哇,就假裝成3層以追求什么“美的比例”。教堂里面弄個雕塑圣彼得約翰等等,就是個宣揚教義的功能,沒別的用途。好吧,這里沒有區分優劣的意思,只是說有差異。現在的中國人怎么蓋房子的呢?整個社會都變得虛偽的今天,人人說著言不由衷的話戴著厚厚的面具,建筑自然也不能幸免。牛叉的設計師操著牛叉的理念搞著牛叉的造型,什么都懂就是不懂人情不懂物性不懂生活,鋼筋混凝土凹凸著傳統樣式的大屋頂,水泥模仿出石雕,公廁像個咖啡屋,住家搞成酒店,臺階包上了拋光的花崗巖……混凝土墻外面要再建一層泥巴墻假模假式地搞“風貌協調”,山墻要畫上穿斗架標明“地域風格”,夯土房子也要加上馬頭墻彰顯“中國元素”……偽善、虛假、浪費大行其道,而真、善、美的中國營造傳統,只能說呵呵了。
比如,適度。“度”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觀念之一,過猶不及什么的老話,講究的就是個“度”。當然,最難拿捏的,也是這個“度”。這些“度”,是以什么為準繩的呢?當然是以人為核心來進行衡量,哪像今天的城市、建筑、道路、器物,都是以金錢為核心來考慮,城市馬路的寬度只為機動車呼嘯而過,大樓的高度只為爭奪各種“第一”,農房的凈高只為壓倒鄰居繃個面子……一切度,都離開了人,所以大家住著其實都很不爽。有一次,連城縣的朱經生先生提醒我注意一個新蓋的仿古院子,有啥不妥?我感覺是有點不舒服,可是為啥呢也說不上來,很精致的院子啊!鋪地的圖案、石子兒的大小、邊角的收束……都挺好。但怎么就不舒服呢?朱老師引導我:想象一下,院子地面如果再低5公分會如何……還真是!那個院子的地面就高了那么幾公分,被院子包容、保護的感覺就沒了,人呆在院子里,感覺虛浮、發飄。幾公分有多大呢?可是,中國鄉土營造的“度”,優秀和平庸的差別、講究和不講究的分界,就在這里頭。又比如說拿石子兒鋪地,多大的庭院,就得選相應大小的石子兒來鋪。庭院的氣場如果和石頭的大小不匹配,就不是個味兒。寬闊一點的呢,石頭選大些,多做點變化,莊重典雅,太小了或者變化太少了就襯得院子大小不當,建筑尺度失調。窄小一點的呢,選小些的石子兒,精巧細膩,變化少些,院子不顯得擁擠憋氣。現在的工程隊呢,哪有那么多講究,胡亂搞點石頭來,鋪上完事兒。沒見過傳統民居之美的人呢,猛眼一看,呱呱叫,良心大大的好,都鋪滿啦,沒偷工減料。可是眼光刁一些的人呢,看著就不怎么舒服,反正就是怪怪的,和那些老宅子真不一樣……傳統村落對各種“度”的把握,如果用心看,真能看得三月不知肉味,那墻的高矮啊,窗的大小啊,屋脊的起翹啊,文峰塔的胖瘦啊,巷子的寬窄啊,拱橋的起弧啊……養眼!養心!養神!每次從村里回來瞅瞅俺家的地板磚,頓時就看不順眼,太大了,尺度和寒舍不匹配,馬云家用還差不多……可是要敲掉重鋪呢,又要搞出財政赤字。哎,可見太講究了不好,很不好。
比如,文氣。人類的住宅,那可不是個簡單用來遮風避雨的窩。建筑和熊洞鼠窩的根本區別,就在于是否有文化涵義。山洞里如果出現了繪畫,不管多簡單粗陋,就標志著這不是個洞了,是人類建筑。咱們中國人的傳統民居,哪怕是幾根木頭搭的梭羅子,也是個文化的容器;更不用說深宅大院里頭的楹聯匾額,雕刻彩繪、書畫陳列。單是平面、開間、梁架、用材,就有很多文化內涵在里頭。你見過的房子,絕大部分開間是奇數的吧?奇數是陽數,人在世間為陽,別整錯了,變陰宅了,黑山姥姥要找過來的噢。磚石墻裙為啥砌八層?天上落再大的雨,也是濺七不濺八,要保護木板墻。就算是把尺子,也不止是個干巴巴的度量,講究的是一白、二黑、三碧、九紫,關聯人的吉兇禍福。且別忙著用工程科技的眼光去看待這些說法,至少蓋出來的房子法度自在……傳統村落中文化無處不有,村口的進士牌坊,廣場上的夾桿石,祠堂里的功名匾,從小就激勵著娃娃們見賢思齊,做優秀的人。巷門懸額寫著郡望,“南崗世第”、“隴西衍派”、“潁川舊家”什么的,告訴子孫們別忘了祖宗打哪兒來。各家各有堂號,“愛蓮”、“敦本”、“篤誠”、“忠貞”、“雙清”、“三松”、“含暉”……讓后代追慕先祖,潛移默化地知曉人生的追求和做人的道理。村子里外有八景十景,“曉鐘”、“印月”、“流虹”、“霽雪”、“晴云”、“擁翠”、“弦歌”、“松風”、“寒波”、“塔影”、“廻瀾”、“晚釣”……浪漫唯美詩意的描述,無論實際如何,她們支撐了多少游子對家鄉的自豪感,勾起了多少離人歸家的欲念……而今天的新村中有啥子呢?有個鬼哦,村口倒是立著個鐵藝打造的牌樓,用霓虹燈勾出大大的“高老莊”三字(呃……吳承恩捏造的名字,躺槍的村莊請原諒哈,實屬巧合),在夜里還會閃爍呢,紅燈區的既視感,很牛叉。新蓋的農房呢,倒也知道要有點裝飾,弄個黑色的大理石匾嵌在白瓷磚的陽臺欄板上,電腦字體寫的是“紫氣東來”還是“富貴榮華”也不關心,反正全國就那幾種。房子里頭……誰說老子沒文化?看清楚了,這套桌椅是正宗紫檀噢……來,拿穩嘍,這個轉運球,老子在南洋請大師開過光的,花了5萬多噢……臥室里貼著胸脯很有實力的影星劇照……哇塞!客廳里還真有文化哎,貼的是美國66號公路的黑白攝影作品……嗯嗯,估計是旁邊那個什么精品民宿的老板送的吧……呵呵呵呵……人生在世嘛,吃穿二字,扯文化干什么?老子這套老宅以前的主人倒是有文化,可丫是啥下場呢……嗯嗯,在這個世界里,沒文化,確實是會過得更開心的。
比如,惜物。呃……中國人勤儉節約的這個傳統呢,好像也被精英分子批評為傳統文化的糟粕啦。人家說啦,洋大人港過,沒有貪婪就沒有動力,社會就不會發展進步,如果大家都像老輩子那樣節約,一件衣服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TMD,成衣工廠還不得大量倒閉工人失業GDP跳崖……什么東西都最好像手機那樣三月一換!這樣才有內需嘛!有次俺看見水利局的人在那兒搞三面光,環保局的就在旁邊笑吟吟地看著,等他們糊完水泥考核驗收后再去拆除搞“生態修復”,呵呵呵,都是財政局的錢嘛,不花白不花,猴開森。節約,這個讓中國人在物質匱乏的歲月里也沒有滅絕的傳統,在今天的經濟學中已成絕對糟粕,必須堅決摒棄。可是這樣偉大的經濟學導致的是什么結果呢?整個太平洋已經快要漂滿了垃圾,搞得THE QUEEN都急眼了發表談話,傷心太平洋哇,借給中國的精英分子一百個膽他也不敢反對QUEEN吧?得得得,咱不能亂提“節約”這種違背人類天性的東西,可是中國傳統營造中,“惜物”這個天然原則對中國建筑文化特色的形成,是起了關鍵作用的。“土木之事,首忌奢靡”,秦始皇啊什么的是搞了個阿房宮,可那只是少數腐敗份子,而且被唾罵了幾千年;量大面廣的傳統民居呢基本精神是平和、知足、愛惜物力,金碧輝煌的土豪審美,在過去是沒有市場的,爭氣斗富的石崇之流,都是反面典型。房子的高貴體現在哪里?“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唯吾德馨”……過去木匠下料,那是精打細算,圓切方、方切圓,盡量都用上,就算不得已弄出點邊角料,也拿來做窗欞子、小凳腿兒,實在小的廢料那也不能丟哇,刻個小老虎哄娃娃玩。老祖宗們選木頭來蓋房子,加工方便省人力、財力、精力,這也是大節約,別因為房子搞得耗時費力而耽擱了農事,那是要餓肚子的。偉大的紫禁城,幾年也就蓋完了(當然,滿清入關,去拆人家明帝陵的木料蓋宮殿,這個得批評哈)。傳統民居還有什么好處呢,可以循環利用啊!整座房子,從大木構件,到墻體磚塊,到屋面瓦片,大的改小,小的拼大,拼拼接接都能用上,拆下的舊房幾乎沒有建筑垃圾,用當代很拽的話來說就是“全壽命周期的綠色建筑”。那像今天,70%以上的垃圾都和建筑有關,拆下來的鋼筋水泥沒地兒放也沒法用,只好偷偷地拉到鄰縣去倒在人家馬路上(CCTV說的哈)……傳統中國人惜物的做法海了去啦!比如愛惜……地磚,光是掃個地也得講究,逢年過節要拿鋸末子撒磚地面上,然后把滾水澆在鋸末子上,蹲下來在磚上推來推去地把泥塵掃凈,有時候甚至還要搞幾遍,地面上一塵不染,木香四溢。您去福建啊什么地方的時候好好看看老宅的三合土、磚地面,那是越用越光,那像現在的木地板、瓷磚地板……當然嘍,剛才說了,根據現代經濟學的要求,東西最理想的經濟學狀態是天天爛、天天換,你要不知趣非要搞個趙州橋那樣千年不倒的橋,市政建設公司一定想干死你;裝修隊肯定也希望您家最好仨月一裝修,要不怎么有國民經濟呢?
比如,靈活。當然啦,中國的精英份子又雙叒嘲笑過中國人的“靈活”,無視規則隨意胡搞,這當然是不行的,必須有契約精神和公民意識。但是呢,建筑領域的“靈活”,卻是中國傳統營造的精義之一,也是西方人花了幾千年的代價才摸索出來的(如果不是受了中國影響的話)。西方人呢,一直wood head很刻板,家里如果有兩只貓,貓洞就得開兩個,大貓走大洞,小貓走小洞(這個是段子哈,西方人倒也沒笨到這種程度)。他們的房子功能很肯定、明確,臥室就是造人,書房就是搞陰謀,廚房就是煮熟動物,餐廳就是攫取營養……拿厚厚的石墻、磚墻把這些功能圈起來,搞成一個一個的房間。中國人呢?嘿嘿,都是梁柱劃分出來的“間”,擺個床就睡覺,豎個像就拜神,供上孔夫子就是書院。西方人后來一看,哇塞,框架結構、自由平面、流動空間哇,佩服得不行,就在現代主義建筑里開搞。后來留學的中國精英分子呢,一看,哇塞,牛叉牛叉,服氣服氣,又學了回來,在甲方面前牛皮哄哄地忽悠,卻忘了中國人才是玩這個的祖宗(好吧,別這么民粹主義了,要不得)。建筑上的這種靈活性有什么好呢?用西方人的話來港,這可是通用設計啊,對降低建造運營成本,用有限的物資、人力最大限度的滿足更多人的需要有極大的作用,中國人能夠歷經劫難而繁衍不息,和這個有很大的關系。像俺以前就只有一間屋,既是臥室又是書房又是餐廳又是客廳又是廚房,呵呵呵,省了多少買房的錢(當然,生活質量另當別論)。現在的中國人呢?奇了怪了,又走回了西方人的老路,修個農房也要區分出廚房臥室客廳起居室,不但充滿人味兒的生活空間消失了,而且搞得房子越來越不夠用,到處私搭亂建干部們拆違捉急上火……空間利用效率極低嘛!反而是東洋鬼呢,把中國傳統的自由功能發揮得很好。精致漂亮的榻榻米,擺上餐桌就米西米西的有;收拾干凈擺上條幾,書房的干活;挪開條幾,鋪上鋪蓋就敦倫敦倫,很厲害,東京那么小個沓沓,裝下了幾千萬人也不需要疏散DI DUAN 人口。而當代中國鄉村呢?使勁用磚混凝土肢解鄉村生活,使勁占地,使勁違建,使勁……呃,對了,使勁建設美麗鄉村嘛。
比如,成套。中國傳統營造是一套完整的體系,從深層的什么陰陽五行倫理禮儀,到表象上的橋路房樹塘,形狀啊,顏色啊,位置啊,裝飾圖案啊,家具陳設啊,生活禮儀啊,生產活動啊……是一套東西,互相配合,互為表里,流暢順爽,看著舒服。今天的建設呢,呵呵呵,真真算是“亂了套”,專業多、部門多,哪怕是在村里栽點樹,建設部門、園林部門、交通部門,都要來搞搞,植樹節還有小學生來添亂。巴掌大個村子,各種大牛穿梭奔忙,搞規劃的搞規劃,搞建筑的搞建筑,搞景觀的搞景觀,搞水利的搞水利,搞污水的搞污水,搞交通的搞交通,搞電力的搞電力……要記住,就算把劉德華的鼻子、周潤發的嘴巴、趙雅芝的眼睛、史泰龍的胳膊、葉玉卿的胸脯、梅西的大腿、霍金的腦袋這些頂兒尖兒的東西湊一塊兒,湊出來的也不見得是個帥炸天的猛男,而多半是嚇死人的弗蘭肯斯坦。傳統營造呢,講究屋高不過樹,成套配合,前人栽樹后人起屋,粉墻黛瓦掩映在綠樹蔥蘢中,美吧。福建有些地方呢,必定是荔枝成林后才蓋房,保證房前屋后必有荔枝林,村落自然疏朗有序、幽靜雅致。現在的新村呢,咳咳,當然啦,供地制度就是那樣,除了兵營式的排排房,實在搞不出花樣……傳統村落中呢,有神樹林,有水口,有祖墳地,有祠堂,有書院,有風水塘,有澇池,有土地廟,有菜園子,有牌樓,有橋屋,有街頭巷尾……一整套東西,天地神人在一塊兒過日子,挺好。可新村中呢?腦袋沒進水吧?就那么點土地指標要安置120戶,還能有地兒整個池塘?能擠出個“中心綠地”擺倆健身器材就很不錯了……要栽樹呢……啥玩意兒?要在我家門口栽樹?OK,先補償5000大洋再說,否則老子憑什么要你栽樹?為了你家美、村莊美嘛……啊呸!美多少錢一斤?少了5000免談……好吧,原因林林總總,反正就是傳統營造中成套出現的東西基本上沒可能了,新建的村莊呢,就是一堆鋼筋水泥彩鋼板機器設備管線道路的生硬堆積,湊一塊兒“滿足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了事。確實嘛,反正現代人只要有錢就會很HAPPY,除此之外的一切,算逑。
……好吧,別再比如了,再比如就成比如世界了。還有好多比如,比如有情,比如,變化。比如,有機。比如,重質……再寫就超過兩萬字了,微信公眾號不允許的,好吧,借口,其實是俺又覺得無聊了,丫誰啊,搞這個事情沒什么好處的……總之,中國傳統鄉土營造之道,多么宏大的外延,多么精微的內涵,多么豐富的實踐,多么細致的要點……對于不學無術在村里又只會胡吃海喝的我來說,能搞出上面這幾個比如已經是極限了,實在愧對那些認真教我的師傅們,以后進村一定要拿個小本本。本來想請研究生同學搞搞系列論文深入挖掘一番,但轉念一想,千萬別誤人子弟,還是讓他們在有限的時間里學點有用的本事,順利找到工作、解決戶口為妙。有朝一日他們成了高官大亨的話,就找他們討倆錢解決溫飽之憂后,自己進村一邊養老,一邊研究去罷!
三、以中國鄉土之道,營造中國鄉村
這個三呢,其實是寫不下去的,無非就是車轱轆話喊口號,很難提出什么實質性的辦法。但是如果一篇“文章”只有一、二呢,好像也不是個事兒,這也是形式主義的桎梏了,非大智大勇之人難以擺脫。
在很多次碰壁后,才逐漸理解鄉村是個非常精密的有機系統。一個專業、一種做法、一個部門、幾件工作,是絕不可能對這個系統產生較大改善的。比如說二師兄這個事兒吧!二師兄呢又臟又臭,誰都不待見,不養最好,最多也搞個集中養殖。可這個事情是這么簡單嗎?沒有豬了,就沒有有機肥了,廚房泔水也成了垃圾污水了,農戶的收入又減少了一塊兒了,工業化瘦肉精豬肉又搞得大家不健康了……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呢,“家”,屋頂下面的那頭豬不見了,家也就不成家了;而且豬在過去是維系鄉村文化共同體的功臣之一啊。搞個年豬,親朋好友同學都去吃刨豬湯;擇點好的肉肉分別送給嫡親,親戚家殺豬時也同樣送回來,“送豬散福”、“親戚擔對擔、鄰里碗對碗”嘛……而現在,為了鄉村美麗,不準養豬了,這一切,當然也就不存在了,豬圈要么拆了,要么成了高端人士的酒吧了……舉二師兄的例子是說,鄉村的事情真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其復雜程度超過宇宙,因為沒有定律普適于各個村落。因此,能修復這個系統的可能性,幾乎是不存在的;想單獨“活態”保護這個系統的一部分,也是不可能的!一個人,如果某個器官完蛋了,就算全身其他零件沒啥毛病,能不能活下來?正因如此,很多人絞盡腦汁想要保護一些傳統民居,咳咳,那是想讓一具尸體的肺還要呼吸,難不難?別硬撐著啦,到底難不難?
大家總喜歡談什么傳統村落保護的困局啊、矛盾啊……唉。傳統村落,在有志之士都竭盡所能之后,倒掉就倒掉好了,此乃天道規律,就算你擁有三體人的科技,也不能讓時光倒流。如果以中國傳統營造之道來看,其實不太重“永久”,我們相信輪回、感嘆無常,倒掉的房子未嘗不是一種審美的樂趣。只有洋大人,才試圖追求“永世長存”的玩意兒,如金字塔啊,教堂什么的。我們要的是輪回,更新,建立各地村落遺址公園讓村落成為遺址,我們從村落中不僅僅要體會快樂和幸福,也要感悟到天命和憂傷。這時間啊,很多東西不是讓人HAPPY,而是要讓在看著老房漸漸風化坍塌,體會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的侘寂、痛苦的美……
這么些年過來,俺已經修煉得非常佛系了。天要下雨,領導要拆老房子,古民居總是要倒塌,新農村只有動物兇猛、勾心斗角、你死我活,都是木得法的事。退而求其次,老房子保不住了,咱們就在新建的部分玩出另一種成績來吧。怎么干呢?有很多途徑和方向,但是以中國傳統營造之道,營造中國自己的美麗鄉村,可能是應有之義。
要簡單說呢,中國傳統鄉土營造之道,并不神秘莫測,就在我們的身邊,就在我們的內心。更需要重視的是,鄉村是個系統,沒有系統的支撐,一切都是扯談。要建設中國人自己的美麗鄉村,干點簡單的事就好啦!大家堅守中國人的人生觀,比如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居敬行簡……關鍵是對待人生、對待財富的態度。城市里窮者無義,富者不仁,咱們村里可別淪落到他們那種悲催的境況;繼續像中國人那樣種田,懂得節氣的運行,通曉為農之道,知道天地萬物的配合,小農小農,自有它的好處;像中國人那樣讀書,世間兩件事讀書耕田,晴耕雨讀可不單是為了當官發財,那是充實自己的精神、調節自己的心態、明白為人的道理所必經之路;像中國人那樣祭祖宗,敬天愛人是傳統文化的核心之一,不重視祖宗,自然也就不會重視子孫,自然也就不重視自己,該怎么禍害就怎么禍害……像中國人那樣吃飯,吃文化,研究和實踐這事兒的人海了去了。中國人拋棄其他的文化那是半點猶豫都沒有,可在吃方面倒是執著得緊,哪怕在紐約混了30年,時不時還是想整瓶老干媽過過癮。我們中國人常說的吃飯要吃七分飽,既養生健康又保護了環境,又避免了胡吃海喝搞得農藥化肥漫天飛禍害土地禍害自己垃圾成堆污水滿地;像中國人那樣拜鬼神,像中國人那樣養兒孫;像中國人那樣走親戚;像中國人那樣說話;像中國人那樣看戲;像中國人那樣唱歌;像中國人那樣過節……我相信,中國人會喜歡這樣的自己,世界也會尊敬這樣的中國人。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中心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