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陳俊杰:小冰期河南農業大勢

[ 作者:陳俊杰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0-01-07 錄入:王惠敏 ]

中國歷史上的小冰期內氣候寒冷干燥,導致北方游牧民族南犯而農民暴動頻繁,此類重大事件往往與小冰期等氣候波動有某種必然聯系。美國另類總統特朗普揚言全球氣候變暖跡象并不顯著,而有關專家則有另一個小冰期在21世紀卷土重來的不同預測,中國農業大省河南的農業發展戰略會否因此而被迫或主動調整?小冰期如果真的來了又會延續多久抑或全球氣候變暖能否阻止?無論氣候如何波動,未來的河南農業發展規劃從戰略高度未雨綢繆勝過杞人憂天。

一、歷史上的小冰期對各地農業的影響

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第一輪小冰期(Little Ice Age)起止于15世紀初到20世紀初,在中國被稱為“明清小冰期”,在歐洲則是中世紀溫暖期之后從文藝復興到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之間的特定時段。這一概念最早被法國人弗朗索瓦-埃米爾·馬泰(Fran & ccedil ois-Emile Matthes)于1939年創立,彼時美國加州的一條冰河靠傳統的氣候學說無從解釋,“小冰期”的推論由此而來。這一輪小冰期導致亞歐大陸兩端農業歉收,進而是中國改朝裂疆與歐洲則再無版圖大國問世。

這一輪小冰期內全球范圍饑荒、瘟疫頻繁,導致中國明末農民起義而北方牧民趁機入主中原。由此反推,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遼宋夏金元時期也有可能處于小冰期而難逃內憂外患之夾擊,只是相關數據限于史料而難以收集。直到比小麥、水稻等谷類作物更耐寒的新大陸作物(玉米、馬鈴薯等)被廣泛種植,早期農業文明的處境才有改善。這一輪小冰期不是持續6個世紀的連續冷期,其內部還有次級冷暖波動并有一定的規律性。小冰期的溫度降水波動還有區域特征與時段差異,對彼時的農業文明、經濟結構、民族遷徙與封建王朝的興衰都有顯著的影響。尤其是在位于亞洲季風區的中國,小冰期季風環流的特征、降水帶的位移及其生態環境效應都值得學者們廣泛探討。相比之下,中國河南等糧食主產區的農業發展戰略調整更值得國內的專家們持續關注。

斯坦福大學地質學家Richard Nevle推測,16世紀末歐洲移民征服美洲之初傳播瘟疫消滅了當地的多數土著居民,留下了過多無人輪種的土地,茁壯成長的森林從大氣中吸收的數十億噸二氧化碳削弱了大氣層的吸熱能力,導致當地氣溫驟降而延續更持久的小冰期。此外,小冰期的形成也與天體引力的波動有關,尤其是四次火山噴發與海冰增加導致陽光反射增加的組合效應或反射效應。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德分校教授Gifford Miller在《地球物理研究快報》上撰文強調,根據其收集的巴芬蘭島冰蓋下的死植物樣本,當時或有多次大型火山噴發引起海冰面積擴大,而海冰反射率增強又持續強化了大氣冷卻效應,太陽黑子過于平靜則有輔助作用。氣候波動有不同的時間尺度,一般易與空間分布匹配。小冰期高緯度、高海拔地區氣候敏感的生態脆弱帶顯示的環境效應更為突出,對世界各地的植物生長、農業生產與社會經濟的發展都會造成顯著的破壞。面對如此高級別的災變,任何時期的大國糧食主產區往往都是被迫調整農業發展戰略以救亡圖存。

歐洲在首輪小冰期之前的三百多年氣候環境適宜,罕有饑荒記載;北極圈的積冰遠在北側,12世紀之前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冰島與格陵蘭島之間航運繁忙;糧食作物能在冰島生長,甚至格陵蘭島也有農業發展;北歐漁業繁榮,歐洲主大陸的葡萄園遠達現代界限以北500公里之外。這種好氣候直到公元1200年前后終結,海冰與風暴的加劇使挪威、冰島與格陵蘭島之間的航道每況愈下,直至14世紀末式微;在冰島,糧食沒法再收割;由于北歐冬季變冷,魚群遷徙改道,漁民陷入饑寒。在歐洲主大陸,13世紀末、14 世紀初經歷了持續的災荒,延長的寒冬與異常濕熱的盛夏等極端天氣遞增,耕作范圍不斷收縮。總之,小冰期的氣候波動在歐洲高緯地區從13世紀起就已肆虐成災了。始于16世紀,在歐洲的南方高山區、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北極圈一帶都有冰川膨脹與冰舌延長,破壞了農田乃至山村,靠冰川補給的大河常有災害性洪水并伴有滑坡或崩坍。英格蘭中部在1500年至1650年前后的冬季溫度比現在低到1.5℃以上,到17世紀的最后10年氣溫越來越低。瑞士中部的山丘到每年5月份還有冰雪常在,阿爾卑斯山冰川擴張后冰舌延伸至草原2000米深處。氣候的異常寒冷加劇了戰爭、饑荒與瘟疫,尤其是中歐一帶的日爾曼人口從1600萬左右銳減到900萬左右。

這一輪小冰期對中國的影響更大,且與全球各地的降溫事件有所關聯。臺灣的高山大湖于1320年起有冷干環境沉積,祁連山敦德冰芯于1420年起有急劇降溫,華北平原于13世紀80年代起顯著降溫。云南、貴州降溫不突出,小冰期盛期在中國絕大多數地區的冬、夏兩季降溫都很突出,降溫幅度一般在1℃以上。小冰期對中國農業社會的打擊一目了然,甚至引爆了戰爭導火索。明朝中期(1500年前后)北方游牧民族頻繁南犯,尤其是瓦剌人入關的“土木堡之變”。1640年至1700年前后是這一輪小冰期的最冷時段,與八旗騎兵入關的時間大致吻合。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檢不可不謂勤政,但生不逢時,只靠一個人縱有天縱奇才也無力回天?!叭硕▌偬臁庇幸欢ǖ淖匀粭l件(包括氣候)限制,“杞人憂天”則走向另一個極端,河南等農業大省規劃農業發展戰略藍圖不得不捕捉“天機”。

中國的明朝被清朝接替,歐洲則是“三十年戰爭”掃尾的時段,農業難民潮在亞歐大陸的連鎖反應影響深遠。由于氣溫越來越低,中國的農業及其北方的牧業陷入饑荒危機并從關外向關內層層橫壓。關內有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北伐,關外有努爾哈赤八旗騎兵南犯,直至1644年明朝在兩支大軍的南北夾擊中瓦解;歐洲則有近于世界大戰萌芽的三十年混戰,直至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立的“主權”原則將羅馬帝國版圖撕成碎片,一群頂多在名義上還屬于“神圣羅馬帝國”的“主權國家”被承認絕對主權,“主權不容侵犯”的絕對原則至今還在撕裂英法德等歐洲“大國”。科西嘉島、巴伐利亞、北愛爾蘭、蒂洛爾、加泰羅尼亞的獨立鬧劇對“臺獨”、“港獨”、“疆獨”、“藏獨”的影響無需粉飾,西方大國相關的雙重標準更值得中國警惕。一旦小冰期應驗,中國在農業發展戰略上更要處理好有離心傾向的邊疆地區與河南等糧食主產區的關系。

二、新一輪小冰期危及農業的可能性

1973年朝倉正預言2020年前后太陽將啟動一個長時段的“超級安靜模式”,莫斯科大學物理學家帕波瓦(HelenPopova)與專業天文網站SpaceWeather、氣候網站ClimateDepot最近也有類似推測。較之于以萬年計的“大冰期”的深遠影響,第一輪小冰期的規律性社會現象是亞歐大陸農、商、牧、漁各類經濟體迫于氣候災變導致的經濟短缺壓力而偶然相互征討,甚至導致改朝裂疆。相比之下,以“9·11 事件”等所謂的“文明沖突”為起點,21 世紀的美歐與中東的商、牧等經濟體之間的難民潮之爭還不夠惹人矚目,全球氣候變暖的警報卻此起彼伏,特朗普“退群”拒絕減緩美國工業碳排放則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危機惡性循環。中美兩國在農業發展戰略領域的農產品之關稅戰、補貼戰會否因此而有增無減?

近年來屢有新聞報道預測,未來近百年內太陽黑子活動將減緩,導致地球走近另一個小冰期。尤其是2012年的寒冬導致歐洲400多農民病亡,多瑙河多數航道冰凍,數百村莊被暴雪阻斷交通而陷入絕境。烏克蘭、波蘭有200多農民病亡,俄羅斯的官方統計是本國有110多農民被凍死。在塞爾維亞等巴爾干半島小國,7萬多農民一度與外界失聯。中國學者崔偉宏、承繼成與美國學者弗雷德·辛格、法國學者萬森·庫爾提歐等對此有詳細預測:2014年前后深度寒冷的氣候早已到來,太陽能的強度在2042年(±11年)將降到最低。這個時段大約是2055年至2060年(±11年),屆時將會有《后天》式深度寒冷。彼時全球氣溫將下降大約1-1.5℃,如果是1℃則不易察覺,但下降1.5℃在高緯度地區將引起成倍疊加,尤其是人口基數偏低的因紐特人將經歷更冷的嚴寒而瀕臨滅絕。類似于四大文明古國在1645年至1775年的戰亂,相關大國的農業發展戰略博弈勢必惡化。

作為重大外因之一的太陽黑子在21世紀將越來越活躍還是越來越沉寂抑或波動不大?對照借助樹齡學靠放射性碳-14測定太陽輻射而重構的11400年間的太陽黑子數目表,過去70年間其活動水平一度達到了8000年前的極大值,比最早的11400年前高約10%。據此,太陽黑子活動近期內還將上升,未來短期內走到極小期的可能性并不大。大規?;鹕絿姲l向大氣層排放大量塵埃的可能性更需擔憂,地球自身最大的不穩定因素一直是地質運動,其不穩定點之典型是美國的黃石公園火山。該火山現在就處在這個周期的下一次爆發的臨界時間段之內,其地面沉降與上升及其水平移動越來越活躍,種種跡象表明這座火山即將爆發,大量火山灰將深入大氣環流而殃及全球?!逗筇臁返瓤苹闷瑒t描述了超級風暴將平流層的極低溫大氣卷到地面導致其所經之處天寒地凍,反氣旋足以將高空的氣流帶向地面,但此后的夏天會更熱而冬天會更冷,即夏季不可能有《后天》里的情形而冬季又因為無強熱氣流能量補充而無法持續,總之這種可能性很低。

火山爆發像地震一樣很難預測,將其時段精確到十年之內是不現實的。

歷史教訓依稀可辨,對極寒天氣危及農業生產的無知加劇的連鎖反應幾乎是致命性的,無論是不是糧食主產區都很難幸免。法國在1693年谷物產量驟降,全國病亡人數超過200萬。在芬蘭,1697年死于饑荒的人口超過全國總人口的1/3。彼時的中國則是滿清新政權在大規模鎮壓中國各地漢人反抗,其中的直隸“極目荒涼”、“百姓流亡十之六七”,山東“一戶之中止存一二人,十畝之田止種一二畝”,南方的揚州、嘉定、江陰、松江、漳州、廣州、南昌等大城市慘遭洗劫,湖廣一帶更是“城無完堞,市遍蓬蒿”。此前,為江浙土豪劣紳代言的東林黨借抗稅捐之名與閹黨內耗而讓朝廷沒錢賑災或預防農民起義,為抵擋八旗騎兵而征的“遼餉”更是很難收上來,“嘉定三屠”之類的慘劇誰是無辜的?較之于最近讓歐盟國家剪不斷理還亂的中東難民潮,精英攜款移民與“逃離北上廣”的農民工反向大遷徙早已形成鮮明對照,跨國流民失控之殷鑒不遠乎?

2015年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在蘭迪德諾召開國家天文會議,扎爾科夫(Zharkov)與會時警告,2030年前后太陽將趨于“休眠”,有可能導致全球氣溫大幅度降低。她通過自己研發的太陽黑子活動周期新模型推測,太陽黑子活動將在2030年前后減少約60%。在太陽黑子活動的第25周期(該周期的太陽黑子活動將在2022年前后達到峰值)被列為觀測對象的太陽兩個層面的電磁波將被相互抵消,第26周期(2030年至2040年)之后這兩個層面的電磁波將不再同步,從而導致太陽黑子活動急劇減少,這兩個層面的電磁”的相互作用是極具破壞性的。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的權威性眾所周知,但中國的蘇格蘭式分離主義者會不會在意?

中國的農業發展戰略會否因為遭到新一輪小冰期而在可見的將來被迫或主動調整?從內因與外因的角度上看結論很難統一,相關學科爭議仍有延伸。

2010年《地球物理研究快報》支出,較之于正常太陽黑子活動變化,其極小期即使能持續到2100年,對溫度的影響也不會超過0.3℃,火山灰能讓溫度下降多少則暫無定論。美國航天局利用衛星遙感數據分析全球167個大湖的夏季夜間表層水溫后則認為,上述湖泊每10年平均升高0.45℃,這一結論與全球變暖給湖泊帶來的預期波動一致。中國學者于革認為,“如果純自然因素考慮,地球是要邁入小冰期了,而且現在我們還處在第四紀冰期中;但如果考慮人類活動造成的因素,那卻是全球變暖?!比祟惻欧哦趸紩寶鉁厣叨”诘茸匀涣α坑肿寶鉁叵陆?,大國農業發展戰略博弈則不僅意味著人類被迫與自然較量,尤其是中美兩國農業領域的關稅戰、補貼戰讓“修昔底德陷阱”時隱時現。

三、21世紀大國農業發展戰略博弈推演

眼下中國正在踐行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如果近期內全球氣候繼續變冷,對于農業大省河南將有何影響?小冰期一旦應驗,北極冰層將有所恢復,北極航道轉而封閉,俄羅斯由此有望暫時躲過四面受敵之困局,“到溫暖的海水中洗刷戰靴”有可能被斯拉夫水手們再次掛在嘴上,日本與朝鮮半島不得不面對更大的周邊大國地緣戰略交叉火力,中國支援北方牧民戰勝嚴寒以穩定周邊的壓力將加重,“逐糧天子”守國門之余將不得不在陸海兩個方向“兩線作戰”,傳統農業大省河南的糧食安全更將事關中國與他國的農業發展戰略博弈之成敗。

相比之下,小冰期對中國內部社會穩定治理的壓力會更大,這將迫使中國進一步提高社會治理能力。中國曾有過以小農經濟為主體的古代文明,抗天災能力一直很差,以制度手段戰勝自然災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中國曾通過“隊為基礎,三級所有”的制度設計將農民組織起來熬過三年自然災害,至少避免了明末流民大規模暴動而改朝裂疆式危機。中國的古圣先賢深信“人定兮勝天”,一旦極寒天氣真的到來,炎黃子孫務須總結明末內外交困的教訓與新中國的治農經驗,不斷探索通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將勞動者組織起來的新途徑,尤其是要在農業發展戰略上為戰勝新一輪小冰期的天災人禍未雨綢繆以防患于未然,而以空間換時間才有望避免“用我們的血肉組成我們新的長城”。

“人不定兮則天勝”,此處的“定”不是“必然”而是“有定力”,尤其是大國不可或缺的某種農業發展戰略定力。漢初嚴寒之際劉徹一改“文景之治”強調休養生息的農業厚積薄發而廣征糧草厲兵秣馬反擊匈奴,避免了歐洲式碎片化的社稷崩塌。12世紀初的“靖康之恥”禍于心散,而15世紀中期“土木堡之變”之后守衛京師的軍民卻能挽狂瀾于既倒,歷史一再證明亡國滅種的人禍之患大于天災。誠如明末殉國名將孫傳庭之奏折,“權貴豪強、衙蠧學劣……貽國家以單弱此,其為人毒猶逾于流賊,而奸更甚于細作”,誰敢說上蒼蓄意偏袒同時期的滿清貴族?12世紀中期以來持續上升的溫暖期沖頂后驟然回落,蒙古人卻能扼住命運的咽喉,奮力崛起而通過遠征幾乎統一了亞歐大陸,避免了在氣溫驟降后有可能重演的“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廷”的流離失所慘劇。中法戰爭期間劉銘傳在臺灣、馮子材在廣西都打勝仗了,但慈禧太后還是迫不及待地找茹費里戰時內閣倒臺的法國政府簽訂了割地賠款的城下之盟,何以然?小農意識導致戰略定力不夠甚至地緣戰略無知顯然是禍根之一,“睜開眼睛看世界”難不難?

一旦小冰期在不久之后被“烏鴉嘴”專家不幸言中,中美俄日歐印等大國的農業發展戰略有可能調整嗎?美國大幅度調整農業發展戰略的可能性不大,其南方弱鄰墨西哥在21世紀的前20年人口激增過億,特朗普式“長城”在小冰期更會像螳臂擋車,只是新一輪北美農業難民潮的取向將形成對流,阿拉斯加、格陵蘭島甚至加拿大、阿根廷、智利涌向美國本土的農業難民潮亦將迫使美國“兩線作戰”,特朗普式孤立主義政策抑或變本加厲;俄羅斯受小冰期之害無疑很大,其本土將越來越不宜居,歐盟、海合會、中國、“亞洲四小龍”等富裕經濟體有可能面對其農業難民潮的沖擊,彼時俄羅斯要么有比普京更強勢的鐵腕人物整合前蘇東集團,要么進一步分裂而像伊斯蘭世界那樣內外交困禍不單行;日本或許不會是新一輪小冰期的最大受害者,但其地狹人稠的國情注定了大和民族“南下”港澳臺甚至東南亞、澳大利亞的移民取向,北海道有可能近乎于無人區,西太平洋航道上將徘徊著日本移民,由此不能排除日本軍國主義殘渣死灰復燃之后患;歐盟國家向中東甚至北非反向移民的壓力有可能加重,尤其是飽受北端苦寒之地的北愛爾蘭與蘇格蘭的獨立狂潮困擾的英國將被迫從“脫歐”轉向“沖歐”,瑞典、芬蘭等北歐維京漁民后裔在兩次世界大戰與冷戰期間坐享和平中立的農業發展戰略優勢將難以為繼,頗有諷刺意味的是彼時歐盟的“反恐”大旗反而有可能被伊斯蘭激進分子拾起;印度也許會在新一輪小冰期受害很小,但來自亞歐大陸高緯度地區的農業難民潮壓力將迫使勢必成長出世界頭號人口大國與人口密度之最的南亞次大陸“三面楚歌”,慫恿巴基斯坦、孟加拉甚至中國等昔日的地緣戰略假想敵仿造特朗普式“長城”有可能是印度政府的查缺補漏之策,否則該國有可能面對更大的人口壓力而失控解體。較之于阿根廷、智利,緯度不是太高、人口增長不是太快的澳大利亞、南非形成農業難民潮的壓力不大,但兩國對印度、日本這種移民壓力過大的國家有可能助推的農業難民潮將被迫越來越排外。

當然,以上推演絕非必然,但小冰期難民潮的連鎖反應畢竟不容小覷。尤其是河南地處中國的地緣戰略意義上的“心臟地帶”,與時俱進時不我待。

中國在上一輪小冰期曾有“下南洋”的大規模移民記錄,但在新一輪小冰期向南移民則將不得不與日本等移民大戶“爭食”,何況菲律賓人口過億后向港澳臺移民加???向西移民則有可能與前蘇東難民甚至歐盟難民迎面相撞,伊斯蘭世界亦將越來越排外。面對新式“中國威脅論”,中國農業何去何從?經濟全球化更要河南“睜開眼睛看世界”,規劃農業發展藍圖也務須立足長遠。2016年《海東時報》上的《產糧大省竟然“賣糧難”》一文稱,農民種糧不愁賣糧愁與企業守著糧倉缺麥子在河南同時凸顯,小麥產量攀高但滿足面包、糕點等新興面食產業需求的優質麥原材料缺口加大,國內外價格倒掛導致小麥進口激增而國內區域間糧價倒掛壓抑主銷區到主產區收糧積極性。河南小麥產量、進口量與庫存量“三量齊增”的怪現象亟待加快農業供給側改革,以價格引導小麥種植專業化,提高小麥品質以打破糧食收購混收混賣模式;建立不同等級小麥的品質指標,建立拓展優質強筋小麥種植基地,強化技術指導與市場保障;政府主動引導小麥生產由量向質轉變,針對現代農業市場需求減少進口美國等發達國家優質品種。

“家里有糧心不慌”,這個常識的洗鉛返璞在中美貿易戰期間一覽無遺。美國中西部農業州仍將是特朗普求連任的大票倉,針對這個方向對其反戈一擊的效果無疑會立竿見影。在加大對阿根廷等后起農業大國的糧食進口之余,盡快加大河南與“北大倉”等糧食主產區的糧食補貼政策力度早已成了燃眉之急。

四、小冰期預言下河南農業的發展前途

作為“中華文明的搖籃”與最典型的傳統農業大省,河南農業的發展前途無疑將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能否順利實現的一個風向標?;诖髧鼐墤鹇圆┺倪壿嬐蒲葜袊霓r業發展戰略,抑或是河南農業發展藍圖規劃過程中的助興樂章,大禹治水的歷史經驗則可參考于小冰期難民潮對河南的沖擊。

中國歷次小冰期的氣候、環境變遷是在全球氣候環境異常影響下衍生的局部現象,河南更難例外。從11世紀至18世紀先后有過四次寒冷期,中國歷史上的小冰期的鼎盛期大約在17世紀中期,其周期大致為180年左右,但在這些小冰期內也偶然有過溫暖時期,而且是干-冷、暖-濕相聯。即便是面對此類不顯眼的氣候波動,農業大省河南也不能對氣候預測掉以輕心。中國歷次小冰期的共同特征是天氣異常、環境惡化,主要原因是火山灰日傘效應。當然,即便沒有這種影響,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仍將使氣溫上升。因此,農業大省河南不能再靠天吃飯,在農業發展戰略上更要緊盯若干世界工業大國的節能減排政策隨機應變。

縱覽河南水利史,黃河流域深受水土流失的影響而水患頻繁,尤其是在明清小冰期,被黃河橫穿全境的河南遭到的水患更是慘況空前。明清時期堪稱世界歷史氣候史上最著名的小冰期之一,在近五百年寒冷氣候的持續破壞下,河南西北黃河流域上游的凌汛現象增多而汛期延長,導致人口大省河南的薪炭需求量激增而濫砍濫伐現象屢禁不止,直至農業生態環境遭到致命性的破壞;小冰期的寒冷氣候導致河南農業植被恢復能力差強人意,長期的氣候波動與生態環境破壞導致旱澇等極端天氣增多。這一時期河南境內黃河段水患次數較此前有顯著增加,一度甚至超過夏朝至元朝之間歷代有統計記錄以來之數據總和。顯而易見,未來的小冰期對黃河凌汛的影響將是左右河南農業發展前途的重大要素之一。

回顧20世紀的最后20年,全球問題與區域問題的融合越來越顯著且促成了重大共識,即研究全球性問題要起步于區域研究而對后者的研究要統攬前者。因此,研究河南農業就要放眼全國農業甚至全球農業。結合影響中國氣候的主要大氣環流探討中國冷暖干濕氣候格局現狀對比同期的關鍵外圍區域的氣候環境演化信息,不難推導小冰期的成因機制及其對河南農業的影響。中國的小冰期冷暖階段波動周期大致吻合,即“三冷加兩暖”模式,只是小冰期內冷波段的起止時間有一定差異,河南農業發展戰略規劃有必要因地制宜。統計青藏區、中部過渡區、東部區的小冰期及其內部各冷波動階段的起止時間則可知,青藏區將率先走向寒冷期,東部最晚,河南所在的中原地區居中,三者的啟動時間與結束時間約分別依次后延20a-50a。小冰期內亞冷期的不同區域還將有不同程度上的強弱之別,多數重建氣候記錄顯示為第二冷期最強,只有西南、華南兩地區則是第三冷期最強。小冰期內降水幅度高頻振動而干濕空間分布較為復雜,全國氣候干濕配置特征是冷濕型相對而言多于冷干型,西北地區、青藏高原地區、東北地區、河南所在的黃河段、長江中下游與華南地區冷濕氣候突出。太陽黑子活動與火山噴發相輔相成,是導致河南小冰期農業災變的重要原因之一?;凇叭浼觾膳鼻€圖,現在的河南正處在第三個冷期的尾聲,至于何年迎來第三個暖期尚需進一步觀察推演,但無論近期內全球氣候變暖凸顯還是小冰期“尾大不掉”抑或新一輪小冰期變本加厲,農業大省河南務須從戰略高度應對糧食安全問題。

較之于歐美日發達經濟體,中國(尤其是河南)的農業基礎設施依然落后,生態系統較為脆弱,很難應對新一輪小冰期引發的自然災害?,F在中國政府越來越關注適應性領域的難點問題,而河南等糧食主產區的農業建設首當其沖。傳統農業大省河南很大程度上要靠天吃飯,小冰期則使糧食安全風險趨高,干旱與洪水趨于頻繁,水利建設刻不容緩。由于中國經濟發達的城市群集中于海拔較低的平原地帶,氣候波動導致的海平面升降也是河南要關注的重點問題。河南正在努力將基礎設施建設與氣候適應性相結合,提倡開發商在規劃設計新鐵路、水力發電站與其他大型項目時顧及氣候波動因素。河南也在采取預防性措施減少氣候波動的潛在威脅,盡管這樣的措施還是剛剛起步,但大方向是毋庸置疑的。

自近代以來,中國在針對沙皇俄國的“塞防”與針對歐美日列強的“海防”之間常常是捉禁見肘而顧此失彼。左宗棠收復新疆險勝而李鴻章甲午海戰慘敗,似乎意味著中國應強調海疆而不惜在陸疆舍車保帥,但推演新一輪小冰期的上述農業難民潮壓力取向則意味著中國仍將不得不在農業發展戰略上陸主海輔,這就與河南農業發展戰略何去何從相關了。特朗普何以對來自海上的中東農業難民潮相對輕視而對墨西哥西北一隅的拉美農業難民潮過度高調?筑牢“海上長城”較之于筑牢陸上長城的的規模、難度與成本都要小一點,中國作為傳統核大國被日本、英國這種海上強國的正規軍入侵的可能性則越來越小,但核武庫對陸上農業難民潮的“偷襲”則于事無補?!岸虏蝗缡琛?,古圣先賢以河南為中心治理黃河的經驗早已表明,開辟新的就業渠道“稀釋”農業難民潮應是中國規劃新一輪小冰期的農業發展戰略之重大選項,類似于倡導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中國應與其他大國合作分擔不同的流向與規模的難民壓力。德國何以敢一度不顧其他歐盟國家的反對而對中東農業難民潮來者不拒?2013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似可窺一斑而知全豹,“第四次工業革命”這一概念被德國首次提出絕不是偶然的,德國吸引移民就業的工業新領域堪稱日新月異,伊茨科夫讓人類永生的“阿凡達計劃”、馬斯克遠程移民的“火星綠洲計劃”與阿西莫夫的《我,機器人》等人工智能科幻小說皆與此有某種不解之緣。工業革命影響就業的速度與規模遠遠高于農業革命,這是馬克思主義者早已承認的不爭之重大史實。

五、小結:河南農地關系思辨

除非還有明末清初那種持續的極寒天氣導致瘟疫、饑荒與戰亂剪不斷理還亂,中國規劃農業發展戰略切忌重蹈蘇聯在冷戰時期被美國“星球大戰”誤導而被拖垮經濟(尤其是農業)之覆轍,河南農業之發展更須被置于這種國際視野內。無論天災或人禍,多難興邦,天變不足畏,庸人自擾之。在遠古荒蠻大陸的優勝劣汰中,被打敗而逃出森林的古猿發展成了人類,而一度勝出并霸占森林的古猿卻淪為現在被追獵的猴子。參天大樹茁壯于草莽,曠世英豪奮勇于邊陲,中國的地理位置不接近地緣戰略意義上的“心臟地帶”,但自張騫鑿空西域以來中國對地緣戰略意義上的“心臟地帶”疊加的連鎖反應卻是空前的,尤其是迫使匈奴人西驅日耳曼人肢解羅馬帝國的持續影響,地處中原腹地的河南務須以史為鑒。無論21世紀的地球會變得越來越冷或越來越熱,任何民族閉關自守或逆來順受都只能走向自取滅亡。人類自誕生起多次經歷大冰期與大暖期的滄海桑田,但每次災變后都能爆發出更強大的抵御自然災害的生產力。21世紀之大國規劃農業發展戰略有必要借鑒經濟學的增量思維而不是存量思維,第四次工業革命將在人工智能、基因改良與星際移民等領域開辟更多的就業渠道,農業大省河南當就此自敲警鐘繼往開來。中國靠農業立國而歷來強調“民以食為天”,但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又不能不在獨立自主的基礎上不斷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以河南為中心的中原經濟區亦然?!叭硕▌偬臁笔苤朴谔囟ǖ臅r空條件,唯物論的科學發展觀則要求河南農業建設在不斷適應氣候環境變遷的基礎上對地理、經濟環境有所改造以開源節流并舉。作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河南怎樣,中國就是怎樣”。農業是基礎,工業是支柱,農業大省河南只有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化被動為主動才有可能對新一輪農業難民潮化危為機,直至整個中華民族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手机在线观看看片 | 日本一区喷水精品视频 | 网爆热门视频亚洲精品在线观看 | 伊人久久精品九九热 | 午夜性刺激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精品视频久久久久久 |